沈复

沈复
  • 姓名:沈复
  • 别名:字三白,号梅逸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长洲(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763年
  • 逝世日期:1832年
  • 民族族群:

沈复(1763年—1832年)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江苏苏州)人。曾长期在安徽绩溪、江苏吴江、青浦和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作幕僚。笔墨生涯,依人作嫁,见尽热闹官场中卑鄙之状,内心实为厌弃。嘉庆十三年(1808)朝廷派遣翰林院编修齐鲲为正使赴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灏。沈复经友人石韫玉绍介,作为从客随往。他在琉球那霸的天使馆写作回忆录,题为《浮生六记》。今存四记。书中记叙了他的家居生活及浪游各地的见闻,追念其亡妻陈芸,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极为真切感人。他继宋代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以自传体的散文描写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实属稀见。其文章如行云流水,真挚自然,乃小品文之佳作,为后人所赞赏。晚年仍在江苏如皋作幕,友人顾翰曾写《寿沈三白布衣》诗,庆贺其花甲寿辰,见《拜石山房诗钞》卷6。生平好游览山水,善画,与吴门画家鲁璋、杨昌绪、袁沛、王岩诸人俱有交谊。其诗稿己佚,仅存有《望海》、《雨中游山》等篇,盖写于琉球。

沈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医法圆通

医法圆通

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首论用药弊端,倡治病辨证之理全在阴阳虚实四字,告诫医者深究医理,切莫做庸医杀人。后分症详述辨治之法。卷一、二为杂病、妇、儿等科; 卷三、四为伤寒、时病及杂论。所论宗仲景之学,且多有独自见解。如提出失血者正气实者少,反对概用泻火凉药。所绘六经病用药图简捷明了。全书以医论为主,结合临证心得辨析病机及治法宜忌,对临床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三年成都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五福堂刻本,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资传仙道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资传仙道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资传仙道,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本书前半篇摘自《混元圣记》卷二,乃圣母元君告诉老君修道通真之事。宣称:「道者虚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道之要者无为而自然,术之秘者符与矾药而已」。又称圣母以金液还丹术授老君,告之曰:神仙之道不在祭祷鬼神,不在导引屈伸,不在咒愿多言,不在精思自苦,「长生之要在神丹」。本书后半篇摘自《混元圣记》卷三,乃老君以道授尹喜,修炼内外丹法。谓修道之士得内丹者可以延年,得外丹者可以升天。「三一九思者,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者,外丹之极也。合而修之,道成决矣。」书中对内外丹要点皆有概述。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唐李筌撰。筌在开元(713—741)时官至节度副史、御史中丞,后入山学道,号达观子。《集仙传》云:筌于嵩山石室中得《阴符经》,“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后于骊山逢老母,乃授微旨,为之作注。”《注》云:“《阴符经》者,黄帝之书。……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合于事机,故曰阴符”。提出“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净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道藏》收入《阴符经》注解之书共二十种,以此本为最古。但在张果注本中谓“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斥其为“不悟”、“昧之至”、“诬道之甚”、“失《阴符》之旨”等。刘师培《读道藏札记》云,李筌注《阴符经》有二种:一称自注,即七家注本;一托之骊山老母所传,即《黄帝阴符经疏》。

摩托车的鬼

摩托车的鬼

短篇小说。滕固著。

河间传

河间传

唐文。柳宗元作。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客或讥原涉曰:‘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结发自修,以行恶推财礼让为名,正复雠取仇,犹不失仁义,何故遂自放纵为轻侠之徒乎?’涉应曰:‘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宋伯姬及陈孝妇。不幸为一盗贼所污,遂行淫佚,虽知其非礼,然不能自还。吾犹此矣’。此柳子厚《河间传》之意也。”黄震说:“志贞妇一败于强暴,以计杀其夫,卒狂乱以死。子厚借以明恩之难恃。愚以为士之砥节砺行,终不免移于富贵利欲者多矣。正当引以自戒,而不必计其恩之可恃否也。”今人孙昌武说本文乃“虚构”之作,已不是史传,“包括着政论、寓言、小说等多种因素”。通过河间妇的形象,“影射当时士人操守败坏,朋友之恩难恃,君臣之际可畏,也是寄托了对现实的感慨的”(《柳宗元传论》)。本文描写细致,情节曲折,刻划人物的音容笑貌,描绘人物的行动和场面十分生动。内容上虽有不堪入目之处,但在艺术描写的技巧上很突出。

江苏省通志稿礼俗志

江苏省通志稿礼俗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礼俗志。江南通志风俗附亍舆地,近方志多立礼俗专门,今拟仿之,立礼俗志。凡总论礼俗及冠婚丧祭,皆采辑各志,一一缀录。洪氏扰攘,立国未成,见于纪载,有可录者,亦不湮没。上海风纪,沾染欧化,新旧变异,此其本源,故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