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采

- 姓名:邵廷采
- 别名:字允斯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余姚人
- 出生日期:1648
- 逝世日期:1711
- 民族族群:
邵廷采(1648—1711),清初学者。字允斯,又字念鲁。学者称念鲁先生。邵曾可孙。浙江余姚人。生于顺治五年,卒于康熙五十年,年六十四岁。康熙初,尝从毛奇龄游。幼读刘宗周《人谱》,服膺王学。幼承庭训,得王学余绪。少补诸生,游孔当之门,继而师从黄宗羲,遂笃志儒术。一生声名不越里闬,学术却颇受推重,是浙东学派的中坚。他学承王阳明、蕺山之后,但极力反对明末清初王学末流的游谈虚论,提倡实学实用,即“实行真品”,其要在一个“学”字。他说:“世之论王子者,概之以事功,不知其事功由学而出。王子之事功,……斯真学也。论刘子者,概之以节义,不知其节义本学而成。刘子之节义,……斯真学也。”(《刘门弟子传序》)“学”的内容就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皆使人由之之事,非使人知之之事。”(《答蠡县李恕谷书》)这即是经世致用。在读史为文过程中,他也始终抱定实学实用的宗旨。晚岁,思托著述以自见。尝从宗羲问逸事于明末遗老,作《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王子传》(王子即王阳明)、《刘子传》(刘子即刘宗周)、《王门弟子传》、《刘门弟子传》等凡数十篇,欲勒成一书,未成而卒。廷采著有《思复堂文集》十卷,《姚江书院志略》四卷,《东南纪事》十二卷,《西南纪事》十二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猜你喜欢的书
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是1933年4月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作者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旅客意外来到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原本各自身为外交家、银行家、修女与大学毕业生的四个旅人,被命运捆绑在一起,在香格里拉遭遇了种种离奇事件。该书出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很长时间都名列口袋图书的第一位置。也引发了后世很多人到中国来寻找书中描写的香格里拉。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中国通史”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两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琴诀
古代乐学著作。唐薛易简著。七篇。已佚。今仅存概要。认为琴的演奏,具有观察社会风气与审美教育的作用,可以陶冶人的情志和培养勇敢的意志。指出“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又强调演奏的“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内在情感之美。反对“以杂音悦乐为贵”的世俗审美观念。要求弹琴方法,必须“简静”,做到“简要轻稳”。反映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规范。宋朱长文《琴史》卷四掇其大要。明蒋克诚《琴书大全》卷十《弹琴》保存其中一段。《中国古代乐论选辑》据上述存录收录。
痈疽神秘验方
方书。明陶华撰,薛己校。一卷。华有《伤寒六书》已著录。是书论述痈疽的病证机理,并根据痈疽的不同兼症,提出相应的治法和方剂,载有内疏黄连汤、托里荣卫汤、加味解毒汤等内服、外用之方七十二首。后薛氏将其收入《薛氏医案》 中,酌加按语,详析病因及治则,使其更臻完善。对痈疽的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供中医外科临症参阅。成书于正统十年(1445)。有《薛氏医案》 本。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国文学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张中行的《佛教与中国文学》这本小书用个“与”字把两者联起来,只是想说说,将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于中国文学,主要产生了什么影响。称之为“影响”,意思是: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就不会有或不会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或者从另一面说,因为有了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才有或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
说无垢称经
六卷,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与《维摩诘所说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