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昆

石玉昆
  • 姓名:石玉昆
  • 别名:字振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天津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生卒年不详,其生年一说为1800年,一说为1830年,有待新材料确证。道光至同治年间(一说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在北京以说书为业,曾一度为礼王府供奉。以自编自演《龙图公案》(又名《包公案》)闻名京都,说唱技艺之高超,倾动一时。金梯云《子弟书·咏石玉昆》谓其:“高抬身价本超群,压倒江湖无业民。惊动公卿夸绝调,流传市井效眉颦。编来宋代包公案,成就当时石玉昆。是谁拜赠先生号?直比谈经绛帐人。”其曾于闭关多年之杂耍场中说书,场地虽破旧不堪,然门庭若市,座无虚席,“红牌斜挑破园门,多人出入如蜂拥”,“一望院中车卸满,到棚内遍观茶座过千人”(同上)。其说唱技艺引人入胜:“他款定三弦如施号令,满堂中万籁俱寂,鸦雀无闻。但显他指法玲珑嗓音嘹亮,形容潇洒字句清新。令诸公一字一夸一句一赞,合心同悦众口同音。”“恨不能进身承受先生宠,意欣欣替他得意自己也提神。”(同上)又据富察贵庆《知了义斋诗钞》记载,石玉昆傲视王侯,不慕名利:“性孤僻,游市肆间,王公招之不至。”“大笠飘飘野鹤群,为底朱门无履迹。”其代表作品《龙图公案》,后经人记录、整理,分别成为章回小说《龙图耳录》和《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别名《七侠五义》),后者被誉为侠义公案小说的压卷之作,久传不衰。此外,其所创唱腔,后来成为著名的杂牌曲子之一,人称“石派书”或“石韵书”。生平事迹见赵景深《银字集·关于石玉昆》(1946年3月永祥印书馆出版)、李家瑞《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文学季刊》第二期)、阿英《小说二谈·关于石玉昆》(1958年5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河北省历代著名作家传略编写组《石玉昆及其〈三侠五义〉》(《河北文学》1961年第4期)。

猜你喜欢的书

俟庵集

俟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李存著。《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本题为《番易仲公李先生文集》31卷(其中1卷为附录),有明永乐三年(1405)李光刻本。《俟庵集》卷首有明洪武六年(1373)涂几序,永乐三年邹济等序,并有危素所撰李存的墓志铭,据涂几序,本集是李存死后由嗣子李卓“网罗放失”编次为30卷。卷1—4为古体诗,卷5为六言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为五言绝句,卷8—9为七言律诗,卷10—11为七言绝句,卷12为杂著。卷13—15为记,卷16—20为序,卷21为传、说、铭,卷22为说、铭,卷23为哀辞、祭文、行状,卷24—25为圹记、志铭、墓表,卷26—27为杂文,卷28—30为书简。卷末有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李)存所学笃实,非金溪流派堕于元渺并失陆氏本旨者比。故其诗文皆平正醇雅,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这个评价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陈秋岩诗集

陈秋岩诗集

诗别集。元陈义高著。二卷。 陈义高,字宜父,号秋岩。然以往多认为他名宜 甫,故《四库全书》等均题为“陈宜甫撰”。据焦 竑《国史经籍志》称其有《秋岩集》一卷,然原集 久佚无传。此集乃从《永乐大典》中辑其诗若干 首,厘为二卷。卷首无序,卷上为乐府歌行、五 七言古诗及五言排律,卷下为五七言律诗及五 七言绝句。《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诗大抵源 出于元、白,虽运意遣词少深刻奇警之致,而平 正通达,语无格碍,不失为雅音也。”今存《四库 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词说

词说

蒋兆兰撰。一卷。兆兰曾于苏州任教职,精研词学,引朱孝臧、况周颐为同道。《自序》云,乃应诸生“从问词法,兼求词话”而作此书,其宗旨为:“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全书三十二则。首倡“学有本原”之说,“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因为“诗词实同源异派,皆风雅之流别”。“词以沉着浑厚为贵,非积学不能至”,学词者应“上探骚辨,下究徐庾,精思熟虑,一以贯之”。本风骚,重学养,贵沉着浑厚,与陈廷焯、况周颐主张相同。他反对诗馀之名,认为词也是立言之道,本于兴观群怨之旨,不能“以词为秽墟,寄其馀兴”,谓之“诗馀”。提倡婉约为词家正轨,以周清真、姜白石为宗,盛赞清真为“词中之圣”,白石为“别树一帜”。至于选本,则谓张惠言《词选》“导源风雅,屏去杂流,途轨最正”;周济《宋四家词选》“议论透辟,步骤井然,洵乎暗室之明灯,迷津之宝筏也”。宋人选本则以周密《绝妙好词》最为精粹。填词之法,首重炼意,次曰布局,三曰炼句,四曰炼字。此书所论,言皆入理,义多精当。有甲戌丛编本,民国十五年铅印本,收入《词话丛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撰。五百二十卷。编年体北宋史。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目录》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大量史料,既可考定《宋史》、《辽史》及现存文集、笔记传写之误,又可从中辑存佚文、佚书。原书世鲜传本,今本系清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缺佚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徽宗、钦宗两朝史文。清辑写本藏于南北七阁,后因兵火,已有散失。嘉庆时,张月霄据阁本抄本印刷,称爱日精庐本。光绪时,浙江巡抚谭钟麟延杨莹、黄以周等以爱日精庐本为底本,校以文澜阁残本,多有是正,由浙江书局刊刻。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温室经疏

温室经疏

佛典注疏。唐慧净撰。一卷。首尾俱全,卷子前部下方略有残缺。卷末题:“释慧净撰”。慧净,唐京师纪国寺僧人,《续高僧传》卷三有传。曾为《法华》、《胜鬘》、《仁王》、《般若》、《心经》、《温室》、《盂兰盆》、《上生》、《下生》等多部经典作疏,盛行于世。此疏前有一序。谓“夫《温室经》者,斯乃积净业之善基,荡尘累之津泽,跨天堂之梯蹬,越苦海之舟航。囊括因果,包举福慧;理丰言约,文遒旨婉。生一念净信终隔四流,起一支善行则卒登十地。医王由此创业,法将所以室通。庶得异世共观,津流远代。”其后逐句疏通经文,其内容与隋慧远撰《温室经义记》互有异同,或慧净撰写此疏时曾参阅过慧远之《义记》。《续高僧传》称:慧净著作“文义绮密,高彦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扬佛日。缁素云踊,庆所洽闻。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颇亦净之功也。”此疏曾东传日本,后亦佚亡。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据S.2497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

离垢施女经

离垢施女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辨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