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起元

- 姓名:沈起元
- 别名:字子大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南太仓人
- 出生日期:1685
- 逝世日期:1763
- 民族族群:
沈起元(1685—1763),字子大,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任吏部主事,以知府至福建任职。总督高其倬令他至兴化任职。当时福建仓谷时有亏空,清廷派广东巡抚杨文乾等前往查勘,杨文乾执法过严,福建地方官吏半数被弹劾,以致新任官员争先苛求原官,只有沈起元能公平持论。莆田乡民发生械斗,高其倬恐酿成动乱,命沈起元将械斗双方捕治。沈起元只惩处了首要的两人,而将其余众人释放,上报说:主谋者才有罪,其余的人不必追究。其后,他任职海关,取消了各项陋规银一万余两。巡抚常安有家奴在海关任职,用勒索手段刁难商船。沈起元闻知后,立即督促海关按规定收税后将商船放行,并禀明常安将家奴斥退。从此,海关官吏都能奉公守法。高其倬奏请开放南洋海禁,并规定:出洋商人应有乡里担保,如逾期不归,乡里人要连坐治罪。沈起元反对此项规定。他认为:商人出洋后,生死无常,盈亏无常,乡里岂能预料?可令出洋商人自具保证,逾三年后仍不回国,即不准再还乡。高其倬同意他的意见。乾隆帝即位后,任命沈起元为江西驿盐道副使,后又升为河南按察使。当时,河南大雨成灾,灾区达四十余县,灾民四处逃荒,廷臣主张禁止。他认为,灾民行将饿死,为何禁止外出求生?他安排未遭水灾各县准备粮食收容灾民。从而使灾民并未离开河南,即解决了生计。至乾隆七年(1742),沈起元任直隶(今河北省)布政使。当时直隶大旱,总督高斌命令进行赈济。有人主张“赈户不赈口”,遭到沈起元反对。他认为,人口多的民户和人口少的同一标准不合理,这将全使人口多的仍然要饿死人。他行文下属,应以人口为准,否则要对经办官员治罪。沈起元自少年时即严格要求自己,晚年因病回乡后,便闭门读书。他在临终时说:我平生在学问上并无成就,但我检查生平所做所为,并无感到惭愧之事。
著有《敬亭文稿》、《诗草》、《桂轩诗草》,另有《周易礼义集说》、《周易洗心》,《四库全书》著录。
沈起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都德中短篇小说集
都德的短篇之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的“讲故事的人”,在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能并不是观察与现象,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十六岁初到巴黎时的印象可以引发出他写人生的灵感,第一次穿礼服参加社交的经历可以被他回顾得颇有情趣,在一片南国景色前他会产生欣喜如醉的情绪,由此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即使是自己回到故乡安顿下来的生活细节,他也从中体会出某种意味而铺陈为一个短篇。
康熙延安府志
康熙《延安府志》反映范围包括现在延安、榆林两市全境和铜川市宜君县。清顺治十七年(1661)牛天宿任延安知府时倡修《延安府志》,继任者王廷弼、陈天植续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吴存礼任知府后,对府志稿终审定稿后始刻印,康熙四十三年离任前印毕。从始修到印成志书,先后经6任知府,历44年。雍正七年至乾隆二年徐洹瀛任知府期间,手写增补了少数内容。本志在写作体例上以志分卷,共10册,全志分10个专志,即舆地、建置、田赋、兵防、秩祀、官秩、选举、人物、纪载、艺文,每志1卷,共10卷;各专志视内容多寡分目,全志共56目。志目之下,按19州县,卫所、道、营堡依次分别记述。本次校点对原志文进行了校点,对原来的通篇文章依据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段,对模糊不清或空缺的字参考其他资料尽量进行了补正,对原志中的生僻字、生僻典故、重要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做了注释。
洛阳伽蓝记合校本
五卷,附序跋一卷,集证一卷,本文一卷。清张宗祥编校。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旧仅有明刊本,《四库总目提要》据刘知几《史通补注》录。杨衒之原书自有注,顾广圻从而和之,欲依《水经注》例,为之厘析。此后吴若准、唐晏据顾广圻绪论,分析本文子注,并据各本,补注事实。吴若准所定本文,仅占子注的二十分之一。唐晏纠正,本文子注,也仅占子注的十分之一。张宗祥称杨衒之书所具史材,当不如此。主张用无如隐以前古本勘正,不应拘泥于顾广圻之论,强为分析,以致蹈明代人士窜改古籍之覆辙,可谓卓识。是本依旧第,取各本,记注文字异同,间加考释。附录序跋一卷,收入《四库总目提要》、毛晋、 王漠、 毛扆、顾广圻、朱紫贵、吴若准、李葆恂、袁廷梼、唐晏等人关于伽蓝记的序跋。便于检阅。集证一卷,录自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以杨衒之的自序,别为补正数事。正文一卷,集吴若准、唐晏之书所析出本文而成。张宗祥因本文子注厘析不易,吴、唐二书俱有违失,故循旧本编第。仅校正文句而已。有此而后各本得失,展卷了然。是本不足之处,张宗祥所取者大都限于伽蓝记各本。如用六朝旧籍及释经、僧传、金石文字互为比勘,必有更多新义。例卷五末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一语,张宗祥依旧本合校为关口,不加更改。实际关口乃阙口之讹。又伽蓝记见收于 《永乐大典》,现《真字韵》尚存三十余条,其时代更早于如隐本,皆可供勘校之助。至于卷五所录宋《云惠生行记》,如今中外学者颇多考证,宜作伽蓝记新注时收入。有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据稿本影印本。
艺术趣味
丰子恺著。本书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
考古质疑
今本6卷。叶大庆著。此书散佚已久,宋元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今本为《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凡6卷78条。内容涉及历朝史实、典章制度、文字训诂及诗词文章中典故的考释。属于学术笔记一类。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辟,多有前人所未发之处。书中有征引古书及疏通互证之处,各于本文之下用夹注注明,体例详悉。在宋代笔记小说中,可无愧为淹通详悉之著作。以前,程大昌作有《考古编》,号称精审。叶大庆生于其后,定书名为《考古质疑》,似有接迹之意。今观其书,当不亚于程大昌《考古编》。足资治文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海山仙馆丛书》、《啸园丛书》、《清芬堂丛书》、《仿知不足斋丛书》等版本。1985年,李伟国重新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书与《瓮牖闲评》合为一书出版。1989年,陈大同又作校证,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书名为《考古质疑校证》。此两种版本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志怪录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祝允明撰一卷。今存《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作者是有神(怪)论者,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 作者首先说,平时遇到了鬼怪,如果读了本书,那就可“知所以趋避,所以劝惩”,这是从实际中的所谓获“益”讲的:其次,他又说,志怪短篇, “恍语惚说,奇目警耳”,是一般读者“所喜谈而乐闻”的,可供茶余饭后消遣之用。本书宣扬事皆前定,不可改变。《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所载皆怪诞不经之事”。但作者自序云:“志怪虽不若志常之为益,然幽怪之事,固宇宙之不能无,而变异之来,非人寻常念虑所及”,书之可以“趋避”,可以“劝惩”还可以“夺目警耳”,故为“吾侪之所喜谈而乐闻”,有娱悦作用。书成于弘治初。篇幅多为数十字至数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