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善月

    善月

    善月(?~1241),南宋天台宗僧人。俗姓方,字光远,号柏庭,明州定海(今浙江镇海)人。12岁即通《春秋》大义。后依正觉寺道并出家,15岁受具足戒。早期依止草庵道因、梓庵有伦,后参学月堂慧询,听闻如来不断性恶之说,豁然达悟。继往当湖礼侍竹庵可观,颇受赏识,受命分讲。曾住持东湖辩利寺、慈溪宝严寺、月波寺等刹,道誉日隆。绍熙二年(1191),应郡守何澹之请,迁至南湖寿圣寺,讲天台教观13年。旋退隐衍庆精舍,专心著述十载。嘉定六年(1213)再住持寿圣寺,未逾月,奉敕入主上天竺寺。嘉定八年夏旱,奉诏祈雨于明庆寺,宁宗亲临道场,以显验而悦,特补左街僧录。嘉定十二年请辞,退隐城南祖关。翌年秋,移西山资教寺。绍定五年(1232)再奉敕住上天竺寺,四年后请老退居东庵。淳祐元年正月入寂前,顾谓左右勿为请谥,以污一生素业。著有《金刚般若经会解》二卷另有《大部妙玄格言》二卷、《法华经文句格言》三卷、《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金刚錍论义解》三卷、《山家绪余集》三卷等书。

  • 师会

    师会

    师会(880~946),五代禅僧,俗姓巨,蓟门(治今天津蓟县)人。幼年出家,礼温泉院道丕为师。20岁于金台宝刹戒坛受具足戒。后梁开平(907—910)年间,游河朔、江淮等地,于汉南遇观音院严俊,互谈道业,不觉时移,乃受示赴投子山谒大同禅师,得了本源,遂嗣其法。乾化四年(914)秋,受宝积坊罗汉院志修之请,代任住持。后得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袞等人的皈依。吴、张二人共发奏章,朝廷赐“天寿禅院”之匾。此后四海之僧翕然来归,一住三十五年,徒众甚多。天福七年(942),后晋高祖赏其德行,敕紫衣。开运元年(944),赐号“法相”。师会蔑其号而藏其衣。(《宋高僧传》卷二八)

  • 山井鼎

    山井鼎

    山井鼎,清康熙年间日本人,生卒年不详,本姓大神氏,又名重鼎,字君彝,号昆仑,通称善六,生于纪州藩海草郡浜中村(今和歌山海草郡),在乡里曾就伊藤仁斋门人、江户中期儒学家并数学家荫山东门为学,后入伊藤东涯门下,复为荻生徂徕弟子,又至足利学校,参校诸本而著《考文》。山井鼎志笃力勤,学问精深,可惜青年早逝,并未留下多少周边资料,亦无文集、日记等。

  • 石光霁

    石光霁

    石光霁[jì](1368-?),元代人,(万姓统谱作光霄。此从明史本传)字仲濂,泰州人。石光霁生卒年均不详,约明太祖洪武初前后在世。受学于张以宁。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光霁工文,尝作春秋钩元,能传以宁之学。

  • 宋齐邱

    宋齐邱

    宋齐邱(885~958),字超回,后改子嵩。万载怀旧乡(今高城乡)缅村人,先世居庐陵(今吉安),黄巢起义,其父宋讷与钟传同起草野。后钟传节度洪州,以讷为副使,宋讷卒于洪州任所,宋齐邱因以为故里。宋齐邱很小就失去父亲。他喜欢学习,善于写文章,兼学机变权诈之术。后来豫章(今南昌)大乱,宋齐邱跟随大家一齐向东逃难。当时,李昪为金陵刺史,正招揽四方人才,宋齐邱因此便去依投李昪。李昪与宋齐邱一见面,就把宋齐邱作宾客对待。贞明四年(918)正好碰上朱瑾杀徐知训一事,李昪率军渡江平乱,并采用了宋齐邱的计谋,修复政理,使贤士亲附,百姓安定。李昪准备重用宋齐邱,但徐温却厌恶宋齐邱,所以只给了宋齐邱一个殿直军判官的职位。宋齐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做了10多年没有被提拔。直到徐温死后才得以提拔,拜为左司员外郎,并累迁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在府中参与商议机密大事。后来,宋齐邱由于父亲改葬,告假返回豫章,遂入九华山并请求退隐不仕,吴主睿帝杨溥多次召他不至。李璟为大将军时,派人去请他为官,任中书侍郎,又升任左仆射平章事。李昪受吴禅,立国南唐,宋齐邱升任司徒,知尚书省。不久他因病解职,出授洪州节度使。南唐烈祖李昪病重时,下诏召宋齐邱回京受命。元宗李璟继位后,仍然令为他相,加太傅。不久他被派出为浙西节度使。宋齐邱自负是有功旧臣,不能低三下气,但又有鸟尽弓藏的感觉。因而宋齐邱上表请求归九华山旧居,元宗赐他号为九华先生,封青阳县公。保大六年(948)宋齐邱复起镇守洪州。保大九年(951)复诏还拜为太师。保大十三年(955)由于周师围寿春,宋齐邱又被召入都城计事,保大十四年(957),诸将败于正阳,举国震恐。枢密陈觉与镇南节度使李征古对李璟说宋齐邱是造国手,今患难,应殷请委以国事,李璟不悦。保大十五年(957),李璟派遣使者钟谟、李德明奉表称臣于周,保大十六年(958),使者返回,向李璟报告枢密陈觉奸诈,李璟大怒,将陈觉流放饶州并杀之。宋齐邱以前与陈觉交厚,也被放还九华山,并绝粮7日而死。卒年73岁。著有《化书》10卷,《理训》10卷。

  • 史谨

    史谨

    史谨,明初诗人,画家。字公敏,一作公谨,自号吴门野樵。昆山(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约公元一三六七年前后在世。少从倪瓒、高启游,善丹青,工诗什。洪武初,因事谪居云南。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云南以诗送友人张适还朝。洪武三十一年,经王景学士推荐,为应天府推官。未几,左迁湘阴县丞,寻罢。罢官后侨居金陵,卖药自给,以诗画终其身。永乐十八年(1420),他还以诗送李昌祺赴广西,可见其时仍在世。他的诗歌善写景观,颇有画境,如《西山精舍》:“涧户蜂留蜜,松巢鹤堕翎。”《游清凉寺》:“古径依山转,清猿向晚哀。”《揽秀楼》:“残霞拥树作秋色,空翠袭衣生暮寒。”《送屠先生》:“南浦斜阳芳草色,东风啼鸟落花天。”都体现了这种创作特色。四库馆臣认为:“史谨诗不涉元季缛靡之习,亦不涉宋季酸腐之调,平正通达,而神采自然高秀,在明初可自为一家。”著有《独醉亭集》3卷。

  • 孙之騄

    孙之騄

    孙之騄[lù],清浙江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字子骏,一字晴川,号南漳子。贡生,雍正(公元1723——1735年)间官庆元县教谕。 博学好古,尤专于经。曾以沈约所注《竹书纪年》未能详备,因采摭诸书为之注,成《考定竹书纪年》十三卷,考订谬误,人称精确。另著有《别本尚书大传》、《松源经说》、《二申野录》、《晴川蟹录》、《后蟹录》、《枝语》、《南漳子》、《夏小正集解》、《樊绍述集注》、《王川子诗集注》等书,均传于世。(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十八。)

  • 沈炳震

    沈炳震

    沈炳震(1679—1737),清陕西鄠(今陕西省户县)人,祖籍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 字寅驭,自号东甫,一作东父。 家富藏书,攻读极勤,用心颇细。 屡试不第,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荐举博学鸿词,亦不遇,以岁贡生终。长于史学,曾考订博辨,成《唐书合抄》二百六十卷,侍郎钱陈群奏进其书,诏付书局,采录《唐书考证》中。又著《九经辨字渎蒙》十二卷,第一卷为“经典重文”,第二卷为“经无重文”,第三卷为“经典传譌”,第四、五卷为“经典传异”,第六卷为“经典通借”,第七、八、九卷为“先儒异读”,第十卷为“异音通义”,第十一卷为“异音异义”,第十二卷为“注解传述人”。其书校正九经文字,排比钩稽,颇为细密。可以因文字之异同,究训诂之得失,实有裨于学。(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一十八,《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三,《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一,《清儒学案小识》卷十三,《文献征存录》卷五,《鹤征后录》卷十九,《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二十五。)

  • 司马贞

    司马贞

    司马贞,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年时从崇文馆学士张嘉会学《史记》之学(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开元初,任国子博士(《新唐书·刘子玄传》),后出为润州别驾(《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史记索隐》附注),终宏文馆学士。晚年,鄙褚少孙之谬误,发愤而著《补史记》(司马贞《补史记序》),并研讨搜寻,采摭异闻,释文演注,作《史记索隐》三○卷,世号“小司马史记”。《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正史类著录《史记索隐》三○卷,今传世;《补史记》未见著录,已佚。今存文四篇,载《全唐文》卷四○二。生平事迹附见《新唐书》卷一三二《刘子玄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 邵泰衢

    邵泰衢

    邵泰衢,字鹤亭。钱塘(今杭州市)人。雍正初年任钦天监左监制。他精研礼学,兼算术。着有《史记疑问》,《檀弓疑问》。

  • 孙瑴

    孙瑴

    孙瑴(1585年—1643年),字子双,又称双甫,自号贲居士。湖南华容人。父孙羽侯,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兄孙榖,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副都御史,巡抚辽东;父子兄弟,并有文名。孙瑴终身为学著述,著有《古微书》四种(一删微、二阙微、三焚微、四线微)、《贲园诗文稿》、《洛书纬》、《河图纬》、《孝经纬》、《论语纬》、《诗纬》、《乐纬》、《礼纬》、《易纬》《春秋纬》、《尚书纬》、《录运期谶》、《甄曜度谶》、《礼含文嘉》等大量著作(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就多达数十部、八百多种)。

  • 孙殿起

    孙殿起

    孙殿起(1894-1958)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字耀卿,别字贸翁,河北冀县人。1908年为生活所迫,辍读而入亦经商。初授业于琉璃厂书肆郭长林门下,1913年由友人荐至西璃厂鸿宝阁书店,后又转入今文斋书店任司帐和店员。1919年和著名藏书家伦明一起,开设了通学斋书店,与伦明结为莫逆之交。1925年购广东藏书家梁鼎芬旧藏百十余箱;后又多次南下访书,先后至天津、济南、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地,收得珍本、善本万余种,由于他精识书籍版本,明辨优劣,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后与文禄堂书店主人王晋卿一起,同为书商界的知名的古籍版本专家。学者兼藏书家伦明曾赞扬这两位书商:“书目谁云出郘亭,书场老辈自编成。后来屈指胜蓝者,孙耀卿同王晋卿。”1925年购广东藏书家梁鼎芬旧藏百十余箱;后又多次南下访书,先后至天津、济南、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地,收得珍本、善本万余种。凡他亲自过眼经手的图书,都登记书名、卷数仍作者姓名籍贯、版刻年代等,日积月累编成此书。它收录的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于抗战以前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收古籍善本1万余种。凡见于《四库全书》的一律不收,如有收录者必卷数、版本有异;还收录一部分《四库全书》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后来其外甥雷梦水续有《贩书偶记续编》,备受学术文化界重视,二书故被看成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是清以来兼辛亥革命前后有关古代文化的著述总目。解放后,他整理出版有《丛书目录拾遗》《清代禁书知见录》等。


    他贩书数十年,养就一种良好的习惯,凡经他过眼和贩过的书籍,均一一记录其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刻印时间、刊印厂肆、书之序、跋、校勘等资料,日积月累,并动手于民国23年(公元1934年)编纂成为《丛书目录拾遗》12卷,两年以后的民国25年(公元1936年)他又编纂了《贩书偶记》20卷,文是清代以来的图书总目,相当于《四唐全书》的续编,所以书目是《四库全书总目》不曾收入的,即使收入,在卷数、版本方面也有所不同的。书中所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述,也有一些是辛亥革命以后至抗日战争以前(公元1935年)的著述。

  • 宋无

    宋无

    宋无(1260—1340),元代诗人。字子虚,旧以晞颜字行,名名世,家于晋陵,因兵乱迁吴,故宋无为平江(今属江苏)人,曾冒姓朱。年轻时即有诗名,至元二十四年(1287),中丞王西溪举茂才,以奉亲辞。壮岁负气,视富贵如浮云。晚年自称逸士,但诗中曾以“冷官”自喻,或当过儒官,一生不得志。八十一岁作自铭(《宋逸士铭》),称童年到处迁徙,时虽乱而好学不怠。南宋亡后,周游四方,隐于岩谷,以吟诗自怡。赵孟頫称他的诗风流蕴藉,皆不经人道语。他论诗宗唐,曾说“直欲继前唐”,主要学李贺,这在他的乐府诗中有明显痕迹,如《乌夜啼》、《战城南》。其诗总体风格雅秀蕴藉,以律体最工,如五律《李翰林墓》,冯子振认为虽使太白复生,亦当为子虚击节。乐府歌行则写得自由奔放,富于想像,律、绝秾丽而不艳。其诗题材比较广泛,诗中时有不平之气,“天上多官府,文章不可轻”,便是针对当时轻视儒生的现实而发,所表达的感情在元代士子中有相当的代表性。他的诗还有故国之思和民生疾苦的反映。前人对宋无诗评价颇高,虽有时不免有溢美之词,但在虞、杨、范、揭四家之外,其诗当不在诸人之下。清四库馆臣也指出过他的诗的缺点,个别诗句“粗犷不复成语”,或“欠自然”;“乐府短章,往往欲出新意,而反失之纤”。有《翠寒集》一卷,系作者晚年自定,《啽呓集》一卷,主要咏古人,每事为七绝一章,凡一百零一首,各叙其始末于诗后,如自注,清顾嗣立认为其中关于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及韩氏(按:指《贾琼妻韩氏》诗)诸作,“尤有悲焉”。顾又认为署名朱晞颜的《鲸背吟》也是宋无作品,而《四库全书总目》则提出了质疑。生平事迹见《吴逸士宋无自志》(《吴下冢墓遗文》卷二)、《吴中人物志》卷九、《姑苏志》卷五四、《宋季忠义录》卷一五、《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七。

  • 石介

    石介

    石介(1005-1045),北宋散文家、哲学家。字守道,世称徂徕先生。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天圣进士,授郓州观察推官。后守父母丧,躬耕徂徕山,讲授《周易》,门徒甚众,有名山东。官国子监直讲,从学者甚众,太学一时为盛。赞同庆历新政,作《庆历圣德颂》。新政失败,出为濮州通判,未赴而卒。与孙复、胡瑗共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同为宋代理学酝酿期代表人物。言必称道统,认为儒道起于伏羲,历神农、黄帝、尧、舜、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大备,再经孟轲、扬雄、王通、韩愈等人祖述,使孔子之道大明于天下。于孟子以后诸人,尤其肯定韩愈,说他是“自诸子以来未有”的人物。并表示为维护儒家道统,在所不休,至死方休。对道的内容提出胡瑗、孙复所没有论及的方面:道是“道乎所道”的义近规律之物,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地位在气之上。乾道即君道,道也是治理社会的总原则。周秦而下,乱世纷纭,在于背离道。要变乱为治,杜绝动乱,就得遵循孔子之道。这些理学思想体系的端倪,为二程等所发展。他反对佛老,认为悖礼乐,坏纲常,毁衣冠,不符合圣人之道;其徒不事生产,崇尚奢侈,耗费大量财富。强调民为天下国家的根本,务必息民之困,仁于百姓。所谓仁义有具体内容,即去奸人、刑有罪,符合天下之喜怒。宣扬《春秋》尊王大义,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和历史实例。作《中国论》,维护民族文化。他认为世上“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有无神论倾向,但在天人关系上,又鼓吹天人相偶说,力论“天人相与之际”可畏,要求“言人必言天,言天必言人”,反对“人自人,天自天,天人不相与”的没有感应的观点。在文学上,主张道统与文统合一,推崇韩愈,提倡古文,激烈批评杨亿等倡导的西昆体靡丽文风,把时文与佛、老并斥为“三怪”,著《怪说》予以批判,这些都对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古文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自己的散文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的质朴文风,说理文如《是非辨》、《怪说》、《原乱》、《复古制》等,虽偶也失之粗疏,但擅用排比,气势开张;抒情文如《送祖择之序》等,亦颇有情致。欧阳修曾以“博辩雄伟,忧思深远”评断其散文;但对其艰涩怪诞的“太学体”文风也深致不满。著有《徂徕集》。

  •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汉代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年少时喜好读书、击剑。父母痛爱他,称他“犬子”。在读书时,倾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更名为司马相如。汉景帝时任武骑常侍,但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感兴趣。一次梁孝王朝见汉景帝,其随从人员有邹阳、枚乘、庄忌等,司马相如与他们很投合,于是称病辞去职务,到梁国去作客卿。司马相如和邹阳等人一起,留居梁国好几年,并写出有名的《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归成都。一次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以琴音挑逗卓氏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与之私奔成都。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十分赏识司马相如的才华,由于狗监杨得意的介绍,汉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过不久,司马相如又呈献《上林赋》,被汉武帝任用为郎官。后为朝廷檄喻巴蜀、沟通西南夷,又两度出使巴蜀,曾任中郎将。因有人上书控告他出使时受贿,于是失官。过了几年,他又做了侍从。


    司马相如因口吃而缺乏辩才,但善于写文章。他在朝中任职,常称病家居,不热中于官场往还。晚年家居茂陵。汉武帝说:“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后,失之矣。”使者至其家,司马相如已死,唯留下1卷书,专谈封禅之事。


    司马相如是西汉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赋大都以气势宏阔、极尽铺张陈述之能事为特点,对汉赋影响颇大。《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相如赋29篇,今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等篇。《子虚》、《上林》二赋合称为《天子游猎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在赋的发展史有重要地位。《长门赋》是著名的抒情小赋,但有人对其真伪曾提出过疑问。司马相如的散文,传世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等,成就与影响均不如其赋。


    据《隋书·经籍志》,司马相如有集1卷,但原本已佚。明人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中有辑本《司马文园集》1卷,并选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选》(清人吴汝纶选评)。其文又见于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21—22)。

  • 孙鼎臣

    孙鼎臣

    孙鼎臣(1819年-1859)字芝房,一字子余。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年十一,作《西王母赋》,惊其长老。十四岁,补诸生。十七岁,举于乡。二十三岁,与邵懿辰同试内阁中书舍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九年,充贵州乡试正考官。次年,充实录馆纂修。咸丰二年(1852),御试翰詹一等,擢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及顺天乡试同考官。因论事深切,不为所用,乃乞假归。四年,入京,补原官。复以母丧归。九年,卒。工诗文。初习骈文,后学文于梅曾亮,受古文法。专学欧、曾及归有光,故其文“每所命意,惟以义理人事亲切之说经纬往复而出之,皆若有分寸节度,如其为诗之声音格律一于唐人者然”(吴敏树《苍莨文集·序》)。其诗“自汉魏六朝以及唐人之体制,摩不仿效为之,而归宗于杜氏”(吴敏树《苍莨诗集·序》)。著有《苍莨初集》二十一卷(含诗、词、文、赋)、《畚塘刍论》三卷、《河防纪略》四卷,总为《苍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三、吴敏树《翰林院侍读孙君墓表》(《续碑传集》卷一八)等。

  • 孙作

    孙作

    孙作(1340前后~1424),明初诗文家,学者,藏书家。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孙权四弟孙匡的后人,后唐三司使孙岳二十世孙,江阴人。号东家子,学者称清尚先生。元至正末,避兵於吴,乃上海烛湖孙氏始祖。元末学家,战乱起,携家避兵于吴,尽弃家产,唯载书两车。张士诚据浙东,作受其康禄,旋以母病谢去,客松江,友人为买田,筑室居之积书万卷,读书自娱。洪武六年(1373)聘修《大明日历》,授翰林编修,乞改太平府教授。召为国子助教,寻分教中都。逾年还国学,把受司业。以事废为民,复起为长乐县用学教谕。归车于家。其诗力追北来黄庭坚,在元末自为别调。工为文,尝著书十二篇,名《东家子》。另著有《沧螺集》六卷。宋濂为作《东家子传》,推挹甚至。

  • 赡思

    赡思

    赡思(1277~1351),(又称沙克什Shā Kèshí),元代著名经史学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阿拉伯人,其祖徙居真定,遂为真定人。幼好学,习古经传。后师事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博览群书,为乡里所推重。轻仕途,拒应试。泰定三年(1326),应征至上都谒帝,见倒刺沙弄权,以养亲辞归。文宗天历三年(1330),召为应奉翰林文字,进《帝王心法》。奉诏预修《经世大典》,以论议不合辞归。至顺四年(1333),授国子博士,亦不赴。顺帝至元二年(1336),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谏言法祖宗、揽权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罢数军,一刑章,宽禁纲等十事。皆时臣所不敢言。奏请设官府以安抚襄、汉流民。三年,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惩贪官。四年,改佥浙东肃政廉访司事。历官台宪,平冤狱,有政绩。至正四年(1344),授江东肃政廉访副使。十年(1350),召为秘书少监,以疾辞。博通经史、易学、天文、地理、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都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皆佚,仅《永乐大典》存有《重订河防通议》。陈垣于《常山贞石志》发现其文五篇:《加号大成诏书碑阴记》、《哈珊神道碑》、《善众寺创设方丈记》、《龙兴寺钞主通照大师碑》、《龙兴寺主持佛光弘教大师碑》。《元史》卷一九○有传。

  • 沈棐

    沈棐

    沈棐,字文伯,宋湖州(治今浙江吴兴)人,曾为婺州校官,其生平事迹不可考。

  • 释英

    释英

    释英,字实存,别号白云,钱塘(今属浙江)人。俗姓厉。幼而力学,稍长喜为诗,为一时名公所知赏,壮益刻苦,慕贯休、齐己。从知旧走闽、浙、江、淮、燕、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弃官出家为僧,结茅天目山中。泰定元年(1324)住阳山福严精舍,卒年八十七。清四库馆臣据赵孟頫序,认为他是厌弃世事而遁入空门,与遗民之托迹释氏者不同。但其《寄刘仲鼎山长》诗有“我已浮图隐,君仍冷掾游”句,既是以浮图为隐,则当是有所托,而所托何事,现已无考。四库馆臣又谓诗中罕睹兴亡之感,而《陌上花》的“美人一去几斜晖,城郭空在人民非”,《湖上晚步》的“一叟相逢双鬓雪,向人犹自话前朝”,《家则堂大参南归》的“故国衣冠已变迁,灵光此际独依然。……江南遗老如公少,青史名高万古传”等,都有山河迁变之感。其诗多闲适之作,受江湖派影响。赵孟頫称其诗“超然有出外之趣”,顾嗣立也认为“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元诗选》),牟瓛称其诗“园活而清雅”。著有《白云集》三卷。生平事迹见集前赵孟頫诸人序、《白云上人悼章》(《居竹轩诗集》卷二)、《元诗选·初集》小传、《四库提要辨证》卷二三。

  • 孙兆溎

    孙兆溎

    孙兆溎,生卒年不详,清昆山人。字自香、子香。孙铨次子。监生。曾随父宦游山东,后久客林则徐幕。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陕西巡抚邓廷桢幕一年。善画。诗古文词有盛名,精于词论。辑有《闺秀录》《艳迹编》等。咸丰二年(1852年)刊所著《片玉山房花笺录》。另著有《片玉山房词话》《风土杂录》等。

  • 宋翔凤

    宋翔凤

    宋翔凤(1779年-1860年),清经学家。字于庭。江苏长洲 (今吴县) 人。嘉庆五年 (1800年)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以老乞归。咸丰九年 (1859年) ,加知府衔。幼时随舅父庄述祖受业,得常州学派真传。述祖尝言: “吾诸甥中,刘 (逢禄) 甥可师,宋 (翔凤)甥可友”。翔凤精研训诂名物,进而探求儒家经典的 “微言大义”。以为《论语》20篇是孔子“性与天道” 之“微言”,如能“寻其条理,求其旨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业备焉” (《论语说义》 自序) 。自汉以来,诸家之说不能画一,因综核古今,为《论语说义》。又汉初传《论语》者凡三家,东汉郑玄对《鲁论》的篇章作了考订。但郑玄考订之书在五代时已亡佚。于是翔凤搜集整理徵引古书中郑玄注文,辑为《论语郑注》。又对赵岐注《孟子》一书,参考清代学者研究成果,改正粗疏、错漏之处,撰《孟子赵注补正》。又以《小尔雅》是《尔雅》的流别,经学的旁支,该书成书年代甚早而作者名氏已不可知。后来撰伪书的人,把《小尔雅》辑入《孔丛子》。时原本已亡佚,李轨《略解》也已失传。于是疏通证明,补其佚文,为《小尔雅训纂》。又撰《周易考异》、《大学古义说》、《四书释地辨证》、《五经要义》、《五经通义》及《过庭録》等。

  • 孙甫

    孙甫

    孙甫(998年~1057年),字之翰,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好学,日诵数千言,仰慕孙何为古文。天圣五年,得同学究出身,为汝阳主簿。八年再举进士及第,为华州推官,迁大理寺丞、知绛州翼城县。杜衍辟为永兴军司录参军,徙知永昌县,监益州交子务,再迁太常博士。杜衍复荐为秘阁校理。进《三圣政范》,改右正言。以右司谏出知邓州,徙安州,历江东、两浙转运使。改直史馆,出知陕、晋二州,为河东转运使。召还,为三司度支副使。嘉祐元年,为河北都转运使,以疾留为侍读。二年卒,年六十。孙甫博学强记,尤详练唐代史实,著有《唐史记》七十五卷,言治乱得失,议论宏赡,后人谓其“有才术,有学术”,“笔力在范祖禹之上”(《涧泉日记》卷中、《丹铅馀录》卷五)。又著有文集七卷,今已佚。其著述现存《唐史论断》三卷,有清抄本、知圣道斋抄本、函海本。《全宋诗》卷二○三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五三二至五三七收其文六卷。事迹见曾巩《孙公行状》(《元丰类稿》卷四七)、《宋史》卷二九五本传。

  • [宋]葛洪

    [宋]葛洪

    [宋]葛洪(1152—1237),初名伯虎,字容父,东阳马葛府人。从吕祖谦学。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授昆山尉,吏按前例送搬家钱6万,洪将这笔钱用于修宣诏亭。吏又加倍致送禄米,亦云是依前例所为,洪将多给部分退还公库。历任金溪县丞、昌国县(今舟山市)令、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守尚书工部员外郎兼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出守盱眙,日夜严备金兵南侵,寻故迹规划修建山城池井,成为淮北藩蔽。升太府少卿,知镇江府,改知宁国府,调江东提刑。入朝进直焕章阁为国子祭酒,仍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继升工部侍郎,直前奏事,指陈时弊。升工部尚书并兼祭酒、侍读,进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元年(1228),拜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嘉熙元年(1237),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致仕。忧国之念,无时或忘,临终前犹问北边消息。卒,理宗辍朝一日,谥端献。著作有《涉史随笔》、《奏议杂著文》、《蟠室老人集》等。

  • 沈佳

    沈佳

    沈佳,清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昭嗣。仁和(今属浙江)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初知湖广监利县,调安化,卒于官。幼时即有志于伊、洛之学。及长,研穷性理,曾与窦克勤、姚尔申、王廷灿、范景俱及汤斌之门。然佳之学,虽出于斌,斌参酌朱、陆之间,佳则一宗朱子,以黄宗羲《明儒学案》于姚江末流颇为回护,乃著《明儒言行录》十卷、《续录》二卷,以补救黄氏之偏。其书仿朱子《名臣言行录》例,大旨以薛瑄为宗,于陈献章则颇为不满,虽收王守仁于正录,而守仁弟子删汰甚严,王畿、王艮皆排在外。同里应伪谦称其书“去取至慎”,黄宗羲弟子万斯大序是书,亦称其收“过严”。佳好学深思,考订博洽,曾贻书㧑谦论《易》四德及《礼》禘袷义。所居名学士园。自少壮至老未尝辍书卷。另有《礼乐全书》、《易大象玩易解》、《春秋学大全粹语》、《明代人物考》、《乐府中声省諐录》、《复斋遗集》。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