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 姓名:司马相如
  • 别名:字长卿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约前179年
  • 逝世日期:前118年
  • 民族族群: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汉代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年少时喜好读书、击剑。父母痛爱他,称他“犬子”。在读书时,倾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更名为司马相如。汉景帝时任武骑常侍,但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感兴趣。一次梁孝王朝见汉景帝,其随从人员有邹阳、枚乘、庄忌等,司马相如与他们很投合,于是称病辞去职务,到梁国去作客卿。司马相如和邹阳等人一起,留居梁国好几年,并写出有名的《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归成都。一次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以琴音挑逗卓氏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与之私奔成都。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十分赏识司马相如的才华,由于狗监杨得意的介绍,汉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过不久,司马相如又呈献《上林赋》,被汉武帝任用为郎官。后为朝廷檄喻巴蜀、沟通西南夷,又两度出使巴蜀,曾任中郎将。因有人上书控告他出使时受贿,于是失官。过了几年,他又做了侍从。


司马相如因口吃而缺乏辩才,但善于写文章。他在朝中任职,常称病家居,不热中于官场往还。晚年家居茂陵。汉武帝说:“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后,失之矣。”使者至其家,司马相如已死,唯留下1卷书,专谈封禅之事。


司马相如是西汉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赋大都以气势宏阔、极尽铺张陈述之能事为特点,对汉赋影响颇大。《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相如赋29篇,今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等篇。《子虚》、《上林》二赋合称为《天子游猎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在赋的发展史有重要地位。《长门赋》是著名的抒情小赋,但有人对其真伪曾提出过疑问。司马相如的散文,传世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等,成就与影响均不如其赋。


据《隋书·经籍志》,司马相如有集1卷,但原本已佚。明人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中有辑本《司马文园集》1卷,并选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选》(清人吴汝纶选评)。其文又见于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21—22)。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具有十分典型的尼采式的文风:热烈、有力,痛快淋漓的批判,看似偏激的措辞,读来却给人以一种振奋感。

盘洲文集

盘洲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80卷。洪适著。《四库全书总目》谓“适以词科起家,工于俪偶”,“其内外诸制,皆长于润色,藻思绮句,层见迭出”,“至于记序志传之文,亦尚存元祐之法度,尤南宋之铮铮者矣”,“其他表、启、疏、状诸篇,亦多足与宋史参稽”。说明其文章工于俪偶,富于文采,并与朝政密切相关。集中诗歌作品亦如其文。《拟古十三首》仿“古诗十九首”题目,但讲求雕琢,无古诗之清新。另有一组《咏史诗》,借古喻今,时有警句。写景诗间有佳作,如《晓发泰安驿》:“秋梦不能晓,起行山径迷。小车惊宿鹭,列炬误鸣鸡。冷怯霜华重,光瞻斗柄低。金庭有佳处,芳桂想幽栖。”词作以婉约言情为主。〔长相思〕一曲,缠绵悱恻,令人神伤:“朝思归,暮思归,塞雁三年不见飞,断肠天一涯。 千思归,万思归,梦到窗前拂淡眉,觉来双泪垂。”有《四部丛刊》等本。

友渔斋医话

友渔斋医话

医话著作。清黄凯钧撰。八卷。凯钧另有《药笼小品》已著录。“友渔斋”为黄氏室名。本书以医话形式,记述了黄氏医疗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包括《一览延龄》一卷,《橘旁杂论》二卷,《上池涓滴》 一卷,《肘后偶钞》二卷,《证治指要》一卷,《药笼小品》 一卷。内容涉及养生、历代医书大意、五脏病证、用药及个人医案等。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嘉庆十七年(1812) 刊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易隐

易隐

八卷,首一卷,清曹九锡辑,子曹璿演。此书为卜筮而作。卷首谢三宾序云:“卜筮者,隐君子之所托也。昔严君平卖卜成都市,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君子以为得作者之意,不啻登太皞氏之堂而耳提面命焉。”故题名《易隐》。曹氏上究《连山》、《归藏》,下逮京(房)焦(延寿)占法,旁通壬甲,广采占歌,参考历代占书一百一十四种而成此书。卷首所载皆占筮基本知识如八卦体象、五行生克、天干地支、六神六亲、以钱代蓍及刘伯温、张星元等占断之论。正文分事专占,有身命、僧道、家宅、迁移、树艺、育蚕、六畜、奴婢、脱祸、征伐、坟茔、晴雨、朝廷、年时、婚姻、胎产、乳母、痘疹、求嗣、延师、觅馆、投师、小试、乡试、会试、殿试、武试、官禄、文书、谒贵、行人、出行、舟行、谋望、求财、贸易、开店、寄物、求病、讼狱、逃亡、遗失、盗贼四十三占。一占之下往往又分数目,如官禄占分为:何官、候选、领凭、任所、赴任、在任、升迁、替代、贪廉、官职退复、丁忧起复十一节。虽名为《易隐》,实与《易》道无关。

梵网经古迹记

梵网经古迹记

凡三卷,或作二卷、四卷。新罗太贤集。又称梵网古迹记、梵网经古迹。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系梵网经之注释,分别为时处、机根、藏摄、翻译、宗趣、题名、本文等七门。注释书有文集十卷(睿尊)、纲义十卷(清算)、补妄钞十卷(定泉)等。本书系参照智顗、法藏、义寂等诸疏,而别立一家之见。对净土之依用智顗菩萨戒义疏而言,本书自昔即为律、真言、法相等宗所重。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

凡二卷。译者不详。约译于北凉(397~439)。又称优婆夷净行经、净行经、净行品。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为毗舍佉之母而说优婆夷之净行。共分三品:(一)修行品,列举优婆夷应修学之十法及应远离之五十八法。(二)修学品,举示初学菩萨修习净行之五十项,以及为得如来三十二大人相,所应修习之二十项。(三)瑞应品,述说菩萨处胎初生有十六种瑞应,生时有三十二种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