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

- 姓名:司马相如
- 别名:字长卿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约前179年
- 逝世日期:前118年
- 民族族群: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汉代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年少时喜好读书、击剑。父母痛爱他,称他“犬子”。在读书时,倾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更名为司马相如。汉景帝时任武骑常侍,但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感兴趣。一次梁孝王朝见汉景帝,其随从人员有邹阳、枚乘、庄忌等,司马相如与他们很投合,于是称病辞去职务,到梁国去作客卿。司马相如和邹阳等人一起,留居梁国好几年,并写出有名的《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归成都。一次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以琴音挑逗卓氏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与之私奔成都。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十分赏识司马相如的才华,由于狗监杨得意的介绍,汉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过不久,司马相如又呈献《上林赋》,被汉武帝任用为郎官。后为朝廷檄喻巴蜀、沟通西南夷,又两度出使巴蜀,曾任中郎将。因有人上书控告他出使时受贿,于是失官。过了几年,他又做了侍从。
司马相如因口吃而缺乏辩才,但善于写文章。他在朝中任职,常称病家居,不热中于官场往还。晚年家居茂陵。汉武帝说:“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后,失之矣。”使者至其家,司马相如已死,唯留下1卷书,专谈封禅之事。
司马相如是西汉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赋大都以气势宏阔、极尽铺张陈述之能事为特点,对汉赋影响颇大。《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相如赋29篇,今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等篇。《子虚》、《上林》二赋合称为《天子游猎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在赋的发展史有重要地位。《长门赋》是著名的抒情小赋,但有人对其真伪曾提出过疑问。司马相如的散文,传世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等,成就与影响均不如其赋。
据《隋书·经籍志》,司马相如有集1卷,但原本已佚。明人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中有辑本《司马文园集》1卷,并选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选》(清人吴汝纶选评)。其文又见于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21—22)。
猜你喜欢的书
公主和偷猎者
本书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为成年人创作的小说。共收录9篇关于贪婪的短篇故事。其中,你会读到:救了公主却遭到国王奇怪奖赏的偷猎人、轻而易举就斗败讨厌雇主的男管家、两个狂妄的青年和一个被他们欺凌的男孩的故事,还有不知道自己背上刺青画价值的男子……这些故事在震撼灵魂的同时,以童话般的隐喻劝人向善。残酷的想法躲在每个人的内心,一旦不受控制,就将造成啼笑皆非的后果。
金石史
二卷。明郭宗昌编撰。郭宗昌,字允伯,华州 (今属陕西省)人。平生笃好金石文,与同时周至赵崡,都以搜集古刻为事。他在住地的白崖湖上,筑一亭子,亭子上的廊柱、柱基、屋基等处,刻满了各种铭赞,都是自己书写和刻石。上卷起周秦迄隋唐;下卷载唐碑二十余种,还著录宋绛州“夫子庙记”一篇。此书以论书法为主,不甚考究史事。书中考证衡岳碑、比干墓、铜盘铭、季札碑、天发神谶牌、碧落碑等条,都有较好的见解,能确指其伪。但有的论说,明属偏颇,所据不确,不足为信。孙承泽虽多有批评,但他在作《庚子销夏记》,论列诸碑时,用了郭书中很多考释材料和论语,足见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传本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等。
卫生宝鉴
二十四卷。元罗天益撰。罗天益,字谦甫,真定 (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曾从著名医家李东垣学习,为李氏得意门生,尽得其师倾囊所授,故造诣颇深。兼承师意,撰有《内经类编》一部,惜无传本。《卫生宝鉴》为罗天益代表作,系以《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继承其师学术思想,兼采诸家之说,结合自己心得体会撰成。卷一至卷三为药误永鉴,凡二十五论,论辨发明误治之弊。卷四至卷二十为名方类集,按证治分十四门,采古今精要之方,使后人有所依据。卷二十一为药类法象,论药性用法。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医案治验,述作者临证经验。后附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作,专论伤寒证治。作者对其师学说多有发挥,如其论脾胃病因,强调饮食所伤有饮伤和食伤之分;劳倦所伤有虚寒和虚热之别。此说更为详辨。作者在前人脏腑辨证启示下,对三焦证治独有创见,阐明了气分实热与血分实热的异同,对后世研究三焦病机多有启发,颇受医家重视。此书有蒋用文所作序一篇,称其书“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大抵皆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概括己意,旁及于诸家者也。”有明永乐十五年(1417) 吴郡韩氏刊本,弘治中刘氏刊本,惜阴轩丛书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论语注疏
三国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二十卷。汉代传《论语》者有三家: 《鲁论语》,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齐论语》,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语》,汉景帝时出自孔氏壁中,又分今《尧曰篇》子张问从政以下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亦不与《鲁论》、《齐论》同,文字异者四百有奇。孔安国为传,马融亦注之。汉成帝时,有安昌侯张禹受《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后有包咸、周氏又为之《章句》。东汉末年,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作《论语注》。魏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盛行于世。据《晋书·郑冲传》,原作郑冲、孙邕、曹羲、荀顗、何晏等人共集。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故今本乃独称《何晏集解》。旧本无音义,唐陆德明为之作《音义》。《音义》除以反切注音外,还提示篇旨大义。如《学而第一音义》“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由于唐人只为《五经》作疏,《孝经》、《论语》等均无疏。何晏等所采孔安国以下皆古训,邢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虽纯杂相参,文字有所异同,如以包氏为苞氏,以陈恒为陈桓之类不可据,然自汉以后,注《论语》者数十家,要其荟萃群言,创通大义,则首推此书。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等疏解更为详尽。朱熹《论语集注》亦始基于此。除《四库全书提要》外,前有乾隆帝《御制读论语》、《御制无倦斋绎论语义》,陆德明《论语注解传述人》,何晏等《论语集解序》,末附吕炽等人有关《论语注疏考证》的跋语,对理解注疏均有帮助。《四库全书》本载有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勘本在每篇后附有校勘记,但仍因旧本,未载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
合订天台三圣二和诗集
又名《三圣诗集》、《三隐集》。诗总集。宋释志南编。收录唐释寒山、丰干、拾得三家诗三百五十余首,其中丰干诗仅二首,拾得诗四十余首。以三人皆天台国清寺僧人,故名。旧传诗集为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令国清寺僧道翘搜辑而成,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订,寒山诗乃中晚唐间道士徐灵府所编,拾得、丰干诗则出于后人增益,且有伪作。今传《天台三圣诗集》三卷,凡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诗一卷,有明永乐十四年(1416)天台僧重刻宋淳熙释志南所编本。另《三圣诗》一卷,题释梵琦辑,有元刻残本。又《三圣诗集》不分卷,题释净成辑,明永乐刻本。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明古德演义,智愿定本,清惟诚重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