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起

孙殿起
  • 姓名:孙殿起
  • 别名:字耀卿,别字贸翁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冀县人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58
  • 民族族群:

孙殿起(1894-1958)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字耀卿,别字贸翁,河北冀县人。1908年为生活所迫,辍读而入亦经商。初授业于琉璃厂书肆郭长林门下,1913年由友人荐至西璃厂鸿宝阁书店,后又转入今文斋书店任司帐和店员。1919年和著名藏书家伦明一起,开设了通学斋书店,与伦明结为莫逆之交。1925年购广东藏书家梁鼎芬旧藏百十余箱;后又多次南下访书,先后至天津、济南、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地,收得珍本、善本万余种,由于他精识书籍版本,明辨优劣,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后与文禄堂书店主人王晋卿一起,同为书商界的知名的古籍版本专家。学者兼藏书家伦明曾赞扬这两位书商:“书目谁云出郘亭,书场老辈自编成。后来屈指胜蓝者,孙耀卿同王晋卿。”1925年购广东藏书家梁鼎芬旧藏百十余箱;后又多次南下访书,先后至天津、济南、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地,收得珍本、善本万余种。凡他亲自过眼经手的图书,都登记书名、卷数仍作者姓名籍贯、版刻年代等,日积月累编成此书。它收录的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于抗战以前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收古籍善本1万余种。凡见于《四库全书》的一律不收,如有收录者必卷数、版本有异;还收录一部分《四库全书》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后来其外甥雷梦水续有《贩书偶记续编》,备受学术文化界重视,二书故被看成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是清以来兼辛亥革命前后有关古代文化的著述总目。解放后,他整理出版有《丛书目录拾遗》《清代禁书知见录》等。


他贩书数十年,养就一种良好的习惯,凡经他过眼和贩过的书籍,均一一记录其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刻印时间、刊印厂肆、书之序、跋、校勘等资料,日积月累,并动手于民国23年(公元1934年)编纂成为《丛书目录拾遗》12卷,两年以后的民国25年(公元1936年)他又编纂了《贩书偶记》20卷,文是清代以来的图书总目,相当于《四唐全书》的续编,所以书目是《四库全书总目》不曾收入的,即使收入,在卷数、版本方面也有所不同的。书中所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述,也有一些是辛亥革命以后至抗日战争以前(公元1935年)的著述。

孙殿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老圃良言

老圃良言

明末清初浙江嘉兴巢鸣盛撰。记载老农种植良言。前有小引,全书分为下种、分插、接换、移植、修补、保护、催养、却虫、贮土、浇灌等10项。文字简略,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胤产全书

胤产全书

产科学著作。4卷。明代俞新宇授,王肯堂(宇泰) 撰于1602年。现存原刻本及其他明清刻本。卷一载求子、调经等医论五篇及有关处方;卷二列养胎、安胎等医论,孕胎期杂证之遗方治法;卷三为催生、临产、小产诸证;卷四则系妇人杂病。全书共载方五百余首,医论数十篇。

老虎桥杂诗

老虎桥杂诗

本书根据谷林抄本《老虎桥杂诗》整理出版,为该本的首次面世。主要收录了作者1946-1949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期间所在的部分诗作,同时,在附录中收集了在此以前所作的《苦茶庵打油诗》及《补遗》等,几乎囊括了作者所写的全部旧体诗,体现了周氏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

又名《刘先主襄阳会》。简名《襄阳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古城聚义”、“先主跳檀溪”两节。剧写刘备兵败徐州,无立身之地,特去荆州向刘表借地屯军。表次子刘琮恐备据荆州,定计杀备。在三月三日“襄阳会”上,表请备接管荆州,备固辞,力荐表长子刘琦接任。刘琮设下埋伏,而琦则暗示备速逃。琮派家将王孙盗备之“的卢”马,而王孙为备之德所动,送其出城。刘备马跃檀溪而脱险。后误入鹿门山,得徐庶为军师。曹仁、曹章奉曹操之命,率十万大军来攻新野。徐庶调兵抵御,指挥张飞等人大破曹军。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校印。金院本已有《襄阳会》(见《辍耕录》),南戏亦有《刘先主跳檀溪》(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俱佚。今京剧有《襄阳宴》,川剧、秦腔、湘剧等均有《马跳檀溪》。

大清宣统政纪

大清宣统政纪

《大清宣统政纪》。七十卷。宣统在位三年清廷即亡,故无“实录”,仅存“政纪”。金毓黻等编纂。采用编年体裁,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至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宣统一朝诏令。对于了解武昌起义前后清方动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附于《清实录》一并出版,有1934年奉天(今沈阳)辽海书社印本,四十三卷。1964年台北华联出版社和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亦附收此书。

维摩经六讲

维摩经六讲

圣严法师在纽约东初禅寺的六次演讲,《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经》。梵文Vimalakīrti是净名及无垢称的意思,故在学者间,常称之为《净名经》。这六场演讲,是由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主办,每场的听众都有二千至三千人,现场有中华电视公司派了三架录影机及一台OB车,录制成为影视带于该公司的公益节目时段播出。另由苏丽美居士将录音带整理成电脑印稿,再经我在纽约,先后花了七十多个小时,修订、润饰、删补。后三篇完稿于一九九四年六月,已于《人生》月刊连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