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

- 姓名:石介
- 别名:字守道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
- 出生日期:1005
- 逝世日期:1045
- 民族族群:
石介(1005-1045),北宋散文家、哲学家。字守道,世称徂徕先生。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天圣进士,授郓州观察推官。后守父母丧,躬耕徂徕山,讲授《周易》,门徒甚众,有名山东。官国子监直讲,从学者甚众,太学一时为盛。赞同庆历新政,作《庆历圣德颂》。新政失败,出为濮州通判,未赴而卒。与孙复、胡瑗共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同为宋代理学酝酿期代表人物。言必称道统,认为儒道起于伏羲,历神农、黄帝、尧、舜、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大备,再经孟轲、扬雄、王通、韩愈等人祖述,使孔子之道大明于天下。于孟子以后诸人,尤其肯定韩愈,说他是“自诸子以来未有”的人物。并表示为维护儒家道统,在所不休,至死方休。对道的内容提出胡瑗、孙复所没有论及的方面:道是“道乎所道”的义近规律之物,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地位在气之上。乾道即君道,道也是治理社会的总原则。周秦而下,乱世纷纭,在于背离道。要变乱为治,杜绝动乱,就得遵循孔子之道。这些理学思想体系的端倪,为二程等所发展。他反对佛老,认为悖礼乐,坏纲常,毁衣冠,不符合圣人之道;其徒不事生产,崇尚奢侈,耗费大量财富。强调民为天下国家的根本,务必息民之困,仁于百姓。所谓仁义有具体内容,即去奸人、刑有罪,符合天下之喜怒。宣扬《春秋》尊王大义,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和历史实例。作《中国论》,维护民族文化。他认为世上“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有无神论倾向,但在天人关系上,又鼓吹天人相偶说,力论“天人相与之际”可畏,要求“言人必言天,言天必言人”,反对“人自人,天自天,天人不相与”的没有感应的观点。在文学上,主张道统与文统合一,推崇韩愈,提倡古文,激烈批评杨亿等倡导的西昆体靡丽文风,把时文与佛、老并斥为“三怪”,著《怪说》予以批判,这些都对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古文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自己的散文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的质朴文风,说理文如《是非辨》、《怪说》、《原乱》、《复古制》等,虽偶也失之粗疏,但擅用排比,气势开张;抒情文如《送祖择之序》等,亦颇有情致。欧阳修曾以“博辩雄伟,忧思深远”评断其散文;但对其艰涩怪诞的“太学体”文风也深致不满。著有《徂徕集》。
石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谐铎
文言小说集。 清沈起凤(1741—1805前后)撰,参见附录小传。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二篇,约在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五年(1780—1790)这十年间陆续写成。乾隆五十五年由其门生胡文水出资付刻。又有《续谐铎》,今残存不到十篇。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经学讲演录
范文澜著。载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全文分经学的开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宋学、明清经学四部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扼要通俗地阐明了经学的产生、演变及其社会历史根源。指出,章学诚称 “六经皆史” ,《说文》和班固又各以 “常” ,“直” 释经,皆有所偏。实际上,所谓经,即孔子教授学生的课本。孔子 “述而不作” ,根据各种文献整理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书,称六经,此即经学的开始。六经各有其专门内容。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荀两派,明显对立,反映原始儒学中保守派与适时派的矛盾,西汉后期到唐代,演变为今、古文之争。今古文之争,实际上是齐鲁之争。西晋永嘉之乱,今文消失。南北朝时期,南北各继承魏晋与东汉学风。唐初,钦定《五经正义》,(孔颖达撰) 统一南北经学,儒生凭《正义》应试,经学无从发展。由于靖内乱和反宗教需要,宋学兴盛起来。宋学以伦常为基础,同时与佛道结合,虽重气节,但流于空疏,成为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主张经世致用,学、思结合,是有清一代经学、史学的开创者。由于雍正乾隆间,文字狱日烈,于是专事考据的乾嘉学派一时风行。道光以后,西汉今文经学昌盛,讲微言大义,好作引申附会。本书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史的重要的学术专著。
本心斋疏食谱
亦名《疏食谱》。素食谱录。宋陈达叟撰。1卷。达叟号本心翁,清漳(今河北广平东北)人。前有自序,称:“本心翁斋居宴坐,…客从方外来,竟日清言,各有饥色。呼山童供蔬馔,客尝之,谓无人间烟火气。问食谱,予口授二十品,每品赞十六字,与味道腴者共之。”书中收录啜菽、羹菜、粉餈、荐韭、贻来、玉延、琼珠、玉砖、银齑、水团、玉版、雪藕、土酥、炊栗、煨芋、采杞、甘荠、绿粉、紫芝、白粲等20品素食,皆以蔬菜、水果等制成。每品均叙其原料及烹制方法,并系一赞。反映出宋代食素的风气及烹调水平,为饮食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伤风约言
时疫著作。日本后藤省(仲介)撰于日享保十六年(1732年)。书分伤风名义、六经辨解、伤风大意、浅证治例、深证治例、闭证治例、脱证治例、脉论等共8章。作者谓风即是寒,风之伤人,初袭于经,继侵于腑,因有六经之别,据此深阐其义。此书收入《三三医书》中。现存1732年文泉堂刻本。《皇汉医学丛书》第八册,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刊行(国家图书馆扫描本);早稲田大学図书馆扫描本
居业录
八卷。明胡居仁的讲学语录,由其门人,女婿余祐编辑成书。余祐于 《序》中称,此书取 《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之意为书名。此书分《道体》、《为学》、《主敬》、《致知》、《力行》、《出处》、《治体》、《教人》、《警戒》、《辨异端》、《观圣贤》等十二类,共一千一百九十九条。每条或数字,或数十百字不等。所论包括圣贤德业、经传旨趣、学问功夫,治道修身、性命渊源,对佛老之学的批判。主要阐发程朱性理之学。他提出 “心与理一”,认为天下事之理虽在外,统之在吾一心;应事接物之迹虽在外,实为吾心之所发见。所以圣人以一心之理,应天下之事,内外一致。理与气不相分离,心与理一致。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理无不善,而气有清浊。贤者因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善;愚者因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于善,流于恶。他在书中强调“王道”之外无坦途,所谓“王道”即存天理遏人欲而已。所谓天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谓人欲,即不孝不悌、不睦不渊、不任不恤、造言乱民。存天理则人欲遏,天理必见。修身要先穷理,而穷理在于读书论事,推究到极处。他主张以义制利,不以利害义。认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学者以此立心,便能广大高明,充之则为纯儒,推而行之即为纯王之政。强调君子应当守道安贫,此书与薛瑄 《读书录》 同被理学家称赞,推为醇正之作。正德 (1506—1521)中,张吉曾删其书为 《居业录要语》,吴廷举删其书为 《居业录粹言》,陈凤梧又有 《居业录类编》三十一卷,颇失胡居仁本义,所以流传不广。明人曾将此书与薛瑄《读书录》、罗钦顺 《困知记》合刊,称 《三先生语录》。有 《四库全书》本,《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
普贤观经义疏科
普贤观经义疏科,一卷,宋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