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齐邱

- 姓名:宋齐邱
- 别名:字超回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庐陵(今吉安)
- 出生日期:885
- 逝世日期:958
- 民族族群:
宋齐邱(885~958),字超回,后改子嵩。万载怀旧乡(今高城乡)缅村人,先世居庐陵(今吉安),黄巢起义,其父宋讷与钟传同起草野。后钟传节度洪州,以讷为副使,宋讷卒于洪州任所,宋齐邱因以为故里。宋齐邱很小就失去父亲。他喜欢学习,善于写文章,兼学机变权诈之术。后来豫章(今南昌)大乱,宋齐邱跟随大家一齐向东逃难。当时,李昪为金陵刺史,正招揽四方人才,宋齐邱因此便去依投李昪。李昪与宋齐邱一见面,就把宋齐邱作宾客对待。贞明四年(918)正好碰上朱瑾杀徐知训一事,李昪率军渡江平乱,并采用了宋齐邱的计谋,修复政理,使贤士亲附,百姓安定。李昪准备重用宋齐邱,但徐温却厌恶宋齐邱,所以只给了宋齐邱一个殿直军判官的职位。宋齐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做了10多年没有被提拔。直到徐温死后才得以提拔,拜为左司员外郎,并累迁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在府中参与商议机密大事。后来,宋齐邱由于父亲改葬,告假返回豫章,遂入九华山并请求退隐不仕,吴主睿帝杨溥多次召他不至。李璟为大将军时,派人去请他为官,任中书侍郎,又升任左仆射平章事。李昪受吴禅,立国南唐,宋齐邱升任司徒,知尚书省。不久他因病解职,出授洪州节度使。南唐烈祖李昪病重时,下诏召宋齐邱回京受命。元宗李璟继位后,仍然令为他相,加太傅。不久他被派出为浙西节度使。宋齐邱自负是有功旧臣,不能低三下气,但又有鸟尽弓藏的感觉。因而宋齐邱上表请求归九华山旧居,元宗赐他号为九华先生,封青阳县公。保大六年(948)宋齐邱复起镇守洪州。保大九年(951)复诏还拜为太师。保大十三年(955)由于周师围寿春,宋齐邱又被召入都城计事,保大十四年(957),诸将败于正阳,举国震恐。枢密陈觉与镇南节度使李征古对李璟说宋齐邱是造国手,今患难,应殷请委以国事,李璟不悦。保大十五年(957),李璟派遣使者钟谟、李德明奉表称臣于周,保大十六年(958),使者返回,向李璟报告枢密陈觉奸诈,李璟大怒,将陈觉流放饶州并杀之。宋齐邱以前与陈觉交厚,也被放还九华山,并绝粮7日而死。卒年73岁。著有《化书》10卷,《理训》10卷。
宋齐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延祐四明志
二十卷。今残存十七卷。元马泽修,袁桷撰。袁桷,字伯长,号清容居士。浙江鄞县人。少为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阎复等荐为翰林撰修,累迁至侍讲学士。袁桷博闻强记,熟悉掌故,精于史学,曾参修宋、辽金三史。又奉诏撰修无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大典。元马泽以太中大夫为庆元路总管,聘袁桷编纂此书。以境内有四明山,故取名四明志。四明,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别称。桷庆元人,博览典籍,熟悉乡土掌故。以宋《宝庆四明志》为蓝本,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渠、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等12考,不少的考核颇精审。延祐七年(1320)成书。
家常语
学生上学,先学规矩,走路端正,低声细语。一到学堂,恭敬先生,轻手动脚,不像学生。小声说话,大声认字,一教便记,莫想别事。一样字音,要分平仄,不大声认,无所分别。一样笔画,先看偏旁,偏旁一样,再看中央。笔笔记清,字字说响,虚字实字,随认随讲。一字两讲,读分轻重,只记口歌,认它何用?桌上拭净,书放端正,手脚莫动。
佩觿
辨正文字的字书。宋郭忠恕撰。以可解决疑难,像觿可以解结,故取《诗·卫风·芄兰》“童子佩觿”一语作为书名。凡三卷。上卷论述文字的变化,分析文字形体讹变、读音复杂、传写差误的情况和原因,分为“造字”、“四声”、“传写”三部分。中、下两卷着重辨证字画近似的字,将字形、字音相似而易于混淆的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声自相对”、“平声、上声相对”、“平声、去声相对”、“平声,入声相对”、“上声自相对”、“上声、去声相对”、“上声、入声相对”、“去声自相对”、“去声、入声相对”以及“入声自相对”等十部分,一般将两字成对排列,并注明其音义之别,间有将三字或四字排列在一起者。卷末附与《玉篇》、《切韵》音义相异字十五个,又附辨正舛误字一百一十九个,不知何人所加。所析甚详,辨别音义颇精,对辨析文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泽存堂本、道光间高承勳编刻续知不足斋丛书本、长洲蒋氏铁华馆本、重刊泽存堂五种本等版本传世,以据铁华馆本影印的丛书集成本较便翻阅。
周易象义
元丁易东撰。十六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据《易》象以明义,故名曰《象义》。全书取象之例凡十二,为本体、互体、卦变、正应、动爻、变卦、伏卦、互对、反对、比爻、原画、纳甲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于前人旧说,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汉上易传》为宗,而又谓李失之泥、朱伤于巧。故不主一家。如卦变之说,则取邵子、朱子;变卦之说,则取沈该、都絜;筮占之说,则取朱子、蔡渊、冯椅。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当考也。诸家著录,多作十卷;惟朱睦㮮《授经图》作《易传》十一卷,焦竑《经籍志》作《易传》十四卷。考易东所著,别无《易传》之名,盖即此编。朱氏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为十一卷;焦氏又并其《大衍索隐》三卷数之,遂为十四卷耳。朱彝尊《经义考》作十卷,注曰:‘存’。然世所传本残阙特甚,仅存十之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见。惟散见《永乐大典》中者排比其文,仅阙《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余皆完具。与残本互相参补,遂还旧观。以篇页颇繁,谨析为一十六卷,以便循览。原本附有《大衍策数》诸图,多已见《大衍索隐》中,今不复录。其《论例》一卷,自述撰述之旨颇备,今仍录以弁首焉。”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云:“瞿镛藏有宋刻残本,《四库》本所阙《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象传》注及《系辞上》‘彖也者,言乎其失得’至‘各指其所也’之注,宋本皆全。瞿氏录其文入《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好事者若刻此书,可据以补入。惟《四库》本《豫》、《随》、《无妄》经注之阙也,瞿氏宋本亦阙,则终无可考焉。”又按,北京图书馆今藏此书元刻本,题《周易象义》十二卷,有清季锡畴校语,可资参考。
左庵词话
清李佳撰。二卷。书末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六月作者跋语,谓为夏日消遣计,“检读各种诗馀,自录其有禆诵习者匝月,居然成帙,爰额曰《左庵词话》”。可知是书为读词随笔,卷上八十四则,卷下九十四则,共一百七十八则。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对历代词人、词集的评述、纪事,如认为宋代“东坡词最有新意,白石词最有雅意”。又谓元萨都剌词,“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其纪事如卷上:“樊云门同年增祥,鄂中才人,诗文并皆佳妙。”辛丑(1901)四月,“予奉观詧长宝之命,云门以词送别,调寄《金缕曲》”云云。二是对词体、作法、音韵等方面的阐述,如云:“诗词之界,迥乎不同。意有词所应有而不宜用之诗,字有词所应用而亦不可用之诗。”又如云:“词贵有意,首尾一线穿成,非枝枝节节为之。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扬,自成合作。”此外对“词眼”、“警句”、“属对”、“音律”等皆有论述。三是记叙晚清词坛交游酬唱事迹,如卷下:“余来湘,喜遇张雨珊词人,思以所作就正。雨珊谦让未遑,曾谱《上林春慢》赠之”云云。又如云:“江陵金溎生同转武祥所著《粟香随笔》五种,多录朋辈诗词。”甲午(1894)游粤,“相与订交,下榻公之坡山精舍浃旬”。以及“郑叔问孝廉,与予为中表谊。人极风雅,所著《瘦碧词》得词家正宗。然鄙见以清空曲折为主,意趣不甚合”。此类词人交往逸事,为研究晚清词坛提供了有益的史料。是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词话丛编》据光绪本收录。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一卷,西晋聂道真译。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诸化现,阿难集众,跋陀婆罗问其始末。佛为说文殊之生缘及观文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