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岳祥

- 姓名:舒岳祥
- 别名:字舜侯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台州府宁海县人
- 出生日期:1219年
- 逝世日期:1298年
- 民族族群:
舒岳祥(1219年-1298年),南宋学者。字舜侯,一字景薛,又字东野。读书阆风台,称阆风先生。台州府宁海县人。少时有文名,为乡间士人所追随,吴子良称其文才不亚于贾谊、李贺等人。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历任定海令、考校国子生校补,仕至承直郎。入元后,隐居不仕。 其有《荪墅稿》等,但已佚。其诗文仅存于《阆风集》,收录《嘉业堂丛书》。 宋舒岳祥《阆风集》附录《舒阆风先生行状》:“公讳岳祥,字舜侯,以旧字景嶭行。台宁海阆风里人也。故称阆风先生云。……其初实由复堂发之,自蒙而下至公七世为大宗,公生而气豪骨老,童时出语辄惊人,落笔不肯随人。后踔厉风发,士林老宿,莫不屈辈行与之交。拙斋少从其宗人文靖公璘学得象山大意,微以语公辄悟。是时国家方表章建安朱氏学,公稍长,闻其说于耆老大儒,作原性诸文,实能会朱陆深微之论。弱冠识筼窗先生陈公,公以语荆溪先生,吴公见其文奇之,比之贾谊、终军。……吴公初待公以文字馆选疑未娴为吏,每试以民事,移椟日纷下条分件剖,辞采烂然,益奇之,乃知公材可大用,不第中文字官选也。旋摄令定海,未几,丁复堂忧,服阕,注监广德赡军酒库,未上,有赵公时橐乡人也,守霅以檄公摄其州掌书记,遇度庙登极,例有犒军钱,时朝廷方废十七界会子,而以关子与十八界会子并行。民间讹言十八界亦废,军人必欲得关子而后谢,突入府廷噪府军时未有见关,倚公辨集立论遏军人,公立杖主计吏以便宜立具见关,晓以一言,皆诺而退。已而阴察倡乱者,诛之若无事。赵公将闻于朝,辟为真,公谢止之。盖不欲以麄材见目于人,而自是益务敛藏。 “会匊坡赵公与訔尹京,公素相知,以江涨税官辟入府幕,将面荐之上,而故相叶信公时在西府,亦以文字官荐之,被旨考校国子声补试,旦夕且除职事官。……会故人山泉陈公蒙,总饷金陵,以黄州分司大军仓辟入总幕。……复遇故人于山鲍侍郎度除沿海制阃以五乡酒官,辟入制阃。已而于山罢去,继者皆愿留公。而公益自厌将归,遂其初志。……公之文其于南北者,今皆刊本。凡作于丙子以前者有《荪墅稿》四十卷、《史述》十八卷、《汉砭》四卷、《补史》一卷、《家录》三卷;若《避地稿》、《篆畦稿》、《蝶轩稿》、《梧竹里稿》、《三史纂言》、《谈丛》、《丛续》、《丛残》、《丛传》、《丛肆》、《昔游录》、《深夜图说》总二百二十卷,皆丙子以后所作也! ……公卒时年八十,无疾病,对客谈笑,吟诗作字,日不废略,不见有老人衰惫意。……越二日而卒。沐浴隐几,略无俗言,门人以故事,士有易名私谥公文清先生,公生于宋嘉定己卯十一月二十七日。其卒以大德戊戌六月十九日。” 元佚名《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第四甲》:“舒岳祥,第一百十七人,字东野。第诜三,年二十一。外氏王。治赋,一举。娶王氏。曾祖伦,祖枟,父纯。本贯台州宁海县新宁乡,祖为户。” 《弘治赤城新志》卷九《人物一》:“舒岳祥,字舜侯,一字景薛,宁海人。宝祐四年进士。官终承直郎。年二十六时以文见吴荆溪,荆溪称其异禀灵,识如汉贾谊终军,唐李观、李贺,本朝王令、邢居实辈,后果以文学名。奉化戴表元在元大德间为东南大家,其学得于岳祥者为多。多所著,有《史述》、《汉砭》、《补史》、《家录》、《荪墅稿》、《避地稿》、《篆畦稿》、《蝶轩稿》、《梧竹里稿》、《三史纂言》、《谈丛》、《丛续》、《丛残》、《丛传》、《丛肆》、《昔游录》、《深衣图说》凡二百二十卷,学者称为阆风先生。” 《弘治赤城新志》卷九《人物一·进士》:“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舒岳祥,宁海人。字东野,父纯新,宁乡人,四甲一百十七名。”《光绪宁海县志》卷九《选举表》:“宝祐四年戊辰:舒岳祥。”
舒岳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续轩渠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洪希文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清洪氏揖石山房刻本(附洪焱祖《古庭摘稿》1卷)等版本。卷首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蔡宗兖序,洪希文自序。据洪希文自序,本集原有各体诗及词500余首,始作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是时他正馆于游洋方氏家中,由方氏之子结集抄录。据蔡宗兖序,蔡宗兖曾在原本基础上删去135首诗,只刊行了435首,并编为10卷。卷1—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5—6为七言律诗,卷7为五六七言绝句,卷8为七言绝句,卷9为词,卷10为杂著。洪希文之父洪岩虎著有《轩渠集》,所以洪希文把自己的集子题作《续轩渠集》。《轩渠集》早已蠹烂不存,仅在《续轩渠集》卷末附收洪岩虎诗3首,并收有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聱翁《再题轩渠集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阿鲁威《轩渠集序》两文。
容台集
十七卷。明董其昌撰。董其昌,字玄宰,号容台、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精于鉴赏、善于书画,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著有《容台文集》及《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是集为董其昌诗文集。凡十七卷,文九卷,诗四卷,别集四卷。初刻于崇祯三年(1630)。集前有陈继儒序。其昌以书画称名当世,论者比之赵孟頫。集中其诗文多为率尔而成,无暇研炼,故未能与孟頫比肩。然其一些小诗却楚楚有致,清新感人;一些随笔,文气也很清新流畅。是集崇祯八年(1635)曾重刻。为十九卷,(计,文集十卷,诗集四卷,别集五卷)并有黄道周、叶有声、沈鼎科序。明崇三年 (1630) 初刻本及崇祯八年(1635) 增刻本均存世。
白苏斋类集
诗文别集。二十二卷。明袁宗道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前后刊刻。《白苏斋类集》按文体编次,前有姚士麟《白苏斋类集序》一篇。正集包括古诗类二卷,今体三卷,绝句一卷,馆阁文类二卷,序类二卷,志状祭文类三卷,记类一卷,笺牍类二卷,说书类三卷,杂说类三卷,共计二十二卷。袁宗道的诗歌清润和雅,平稳清秀,很接近白居易、苏东坡那种平易畅达的风格。集中诗歌的数量不及散文多,成就也不及散文高。他的文章有一种温文典雅,雍容和平的气度,有较强的馆阁气,这同他供职翰林院不无关系。他的诗文求新求异,不落旧套,给人以清新和煦之感。但由于他受禅学影响较深,所以其作品常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远情趣。总的说来袁宗道的文学成就不及他的二弟袁宏道和三弟袁中道。《白苏斋集》曾刊刻多次。袁宗道在世时已有刻印,他逝世后书坊又陆续刻印过。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刘氏嘉业堂藏书《白苏斋类集》二十二卷,应是袁宗道最早最完全的诗文刻本,此书每卷前有“弟宏道、中道参校”的字样,当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或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前后的刻本。《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都著录袁宗道《白苏斋类稿》二十四卷,但此本未传。明天启、崇祯年间也有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年)公安继善堂重刻本《白苏斋类集》为十八卷,封面题为《白苏斋集》,有光绪七年袁照跋,此本与嘉业堂藏本略有出入。后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钱伯城标点本。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元始天尊述六甲直符神君姓名,劝人诵经、礼拜、持咒,以保胎护命。
北狩行录
杂史。宋蔡鞗提点,王若冲纂修。1卷。鞗,蔡京子,靖康元年从徽宗北行。绍兴三年,徽宗欲录北迁以来所历风俗异事,鞗荐随行宦官若冲为之。是书自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七日徽宗初出青城起,详记其北迁过程中思念故土、以衣易书、放生、善学、赋咏等起止言行,凡25条,故又名《太上道君北狩行录》。虽多谀颂之词,犹有他书所不备者,可供取资。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排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
一卷,唐义净译。十卷尼陀那目得迦中之本颂别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