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士

- 姓名:盛大士
- 别名:字子履,号逸云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镇洋
- 出生日期:1771
- 逝世日期:1836
- 民族族群:
盛大士(1771-1836),清画家。字子履,号逸云、兰簃外史、兰畦道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嘉庆举人。山阳教谕。诗画俱佳。美学思想上,要求以传统“气韵”美学观衡量绘画,强调绘画艺术在于克服困难,以“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澹”、“结构自然”,达到“不求工肖,而神致隽逸,落落自喜,令人坐对移晷,倾消尘想”(《溪山卧游录》卷一)的审美心理效果。主张在绘画中表达“理”、“气”、“趣”三者,认为“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提出“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同上)。强调“作画苍莽难,荒率更难,惟荒率乃益见苍莽”。又说:“所谓荒率者,非专以枯澹取胜也。钩勒皴擦,皆随手变化,而不见痕迹,大巧若拙。能到荒率地步,方是画家真本领。”(《溪山卧游录》卷二》)注重画家写生,面向自然:“画家惟眼前好景不可错过,盖旧人稿本,皆是板法。惟自然之景,活泼泼地。故昔人登山临水,每于皮袋中置描笔在内。”(同上)反映其追求超越古代传统、师法自然的美学观。著有《蕴愫阁集》、《淮上倡酬集》和《溪山卧游录》、《笔史》。
盛大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几何原本
中国首部数学译著。共十五卷。前六卷为明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成书于1607年。后九卷为清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成书于1858年。该书据克拉维斯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译出。前六卷有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比例线段、相似形等,几乎含现今平面几何的全部内容。这是一部翻译质量极高的译作,由于“几何”含有多少之意且与拉丁文Geometria之“Geo”音暗合,故名“几何原本”。在翻译中,作者“反复展转求合本书之意”,译名从无到有,边译边创,因而许多名词与术语如点、直线、曲线、平行线、角、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外切等译名十分贴切,不仅沿用至今而且影响到日本、朝鲜。书中从定义、公理出发,按形式逻辑编排内容的形式及演绎推理的证明方法为我国传统数学注入活力。作者自著《勾股义》就冀图以这种方法对古代勾股算术加以严格论证,其思想在杜知耕《数学钥》中也有明显反映。该书的问世为古典数学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后九卷除含立体几何知识外,还包含辗转相除法,连比、不可公度量理论、初等数论等内容。翻译质量也很高,仍以“几何原本”命名。由于微积分同时传入,其影响不如前六卷。1865年曾国藩主持发行了全书完整的校订本,该书才得以全帧。
顾渚山记
山水小品。唐代陆羽作一卷。有今人张宏庸辑校本,载1986年《陆羽研究集刊》。全文共五节,第三节“绿蛇”、第四节“报春鸟”虽为顾渚山事,却仅有“采茶人呼为报春鸟”一句似与茶有关。而第一节《获神茗》,则载录晋代王浮所撰《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获大茗。第二节《飨茗获报》,收录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的剡县陈务妻与二子以茶祀古冢而得钱十万。第五节《昙济茶》,则为《宋录》载豫章王子尚访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饮茗而称之为“甘露”。此三节均与顾渚山无关,陆羽撰《茶经》均又收入《七之事》。通考全文,《顾渚山记》似为未完之作,或虽以《顾渚山记》题名,却仅为游顾渚山时所辑撰,并非专为顾渚山茶事而作。
梦游二十一世纪
《梦游二十一世纪》,[荷]达爱斯克洛提斯(Dr. Dioscrides)撰,杨德森译。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列入“说部丛书”初集第三编。标“科学小说”,署“(荷兰)达爱斯克洛提斯,杨德森译,杨瑜统校阅”。至1913年,商务印书馆已出六版。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一日(5月27日),《绣像小说》创刊号开始连载,至第四期(闰五月十五日、7月21日)毕,署“(荷兰)达爱斯克洛提斯”。此次以商务印书馆初版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排印。讲述主人公来到2071年的新伦敦,由哲学家培根带领游畅游21世纪的世界。这里有冷暖气可覆盖全城街道,冬暖夏凉,能源已经改用风力和水力,汽车也靠风力行驶。科技发达,文化先进。主人公一行人乘坐气球,从英国至荷兰,中间还从空中看到了由北京出发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气球飘过意大利、黑海,一路都有新奇的发现,当行驶到澳大利亚上空时,小说戛然而止。
方山文宝禅师语录
方山文宝禅师语录,一卷,元文宝说,先覩、祖灯等录,清智安序,附增补。详名《台州府瑞岩净土禅寺方山文宝禅师语录》。收录上堂、小参、示众、问答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
四不可得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略称四不得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四位梵志兄弟为避免无常之逼迫,遂于预知命终之期后,一人踊身空中,一人隐入市中闹处,一人遁入大海,一人走避山中,然皆无法免除无常之来袭,终究不免命终。佛于祇树给孤独园,以天眼目睹此一事缘,乃对诸比丘宣说此欲求经常年少、长年健康无病、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等四不可得之理。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148~170)所译之同名经,然今已轶失。
大般涅槃经(北本涅槃经)
亦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原经一般认为是在公元3~4世纪之间(或说2~3世纪),产生于克什米尔地区。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以及涅槃、常乐我净等大乘佛性思想,强调佛性的永恒性和众生成佛的普遍性。传入中国后影响甚大,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研习此经的涅槃师,形成涅槃学派,出现多种注疏。此经汉译本相传在昙无谶之前已有3种,均早佚。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共译此经初分为6卷,相当于昙译本的前10卷。南朝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以昙译本为主,并依法显译本增加品目,改为25品36卷,世称“南本涅架经”。昙译本13品40卷,世称“北本涅槃经”。另有藏文译本,依据汉译本重译而成。梵文残本在日本、中亚均有发现并刊行。此外,“南本涅槃经”还被全部译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