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骞

- 姓名:沈宗骞
- 别名:字熙运,号芥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沈宗骞,清代画家,鉴赏家。生卒年不详。初名瓘,字熙运,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820),其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抒发人类审美情性的工具。绘画是“陶淑心性之具”,“不仅玩物适情已也。”“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主张艺术家应以修养情性为本,强调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质实:“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芥舟学画编·自序》)其山水美学,注重“形神俱得,意致流动”(《山水论·穷源》)的审美理想,提出画山水不仅通过“位置剪裁,斟酌尽善”,把对象理想化,在表达意境上要恰如其分:“真境且无有若是其恰好者”(《山水论·会意》)指出审美奥秘在于传达出自然的神韵:“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山水论·作法》)特别提倡山水画家必须表现主观的审美气质和胸襟:“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试思古人传者,皆是何等人品学问?……(《山水论·会意》)又说:“古人之奇,有笔奇,有趣奇,有格奇。皆本其人之性情胸臆,而非学之可致也。”(《山水论·神韵》)赞同董其昌关于画分南北宗的美学思想,且从重南轻北出发,认为“第气象之闲雅流润,合中正平和之道者,南宗尚矣。故稽之前代,可入神品者,大率产之大江以南。”(《山水论·宗派》)其人物画美学观,也以传神为审美标准。认为“形或小失,犹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指出“形得而神自来矣”(《传神总论》)。形神统一观,在于由形见神,故形式美也应具有审美鉴赏的相对独立性,在重视画家主观修养的同时,还重视画家的意匠经营和笔墨技巧。曾指出肖像画要注意轻重、出入、浓淡之间的“用意斟酌”(《传神论·约形》);既要通晓人物部位结构以至动态静姿之异,又须留心“落墨用笔之道”“须要识笔笔相生,物物相需道理”(《传神论·人物琐论》)。著有《芥舟学画编》四卷。
沈宗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训子语译注
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训子语》二卷,共十二篇。以同治江苏书局版《杨园先生全集》为底本,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昌范鲲主持刊刻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杨园先生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张履祥诗文选注》等著作。此书为张履祥晚年重要著述,倡导以忠信笃敬为本,以立身行己为要,以及积善与耕读的农士家风,并提出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观念,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第二,从《清经世文编》等书中广泛搜集张履祥论述子弟教育、读书做人以及进德修业等方面的相关文字十三篇,作为《训子语》的补编,以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张履祥以修养德行为先、强调立志、倡导耕读相兼的思想理念,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
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系南北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另有敦煌唐抄本一件(S957号)。经文宣称元始天尊于九清妙境为诸天大圣演说道法,并应酆都北帝之请求,传授「金箓白简九真妙戒」及「救苦真符」、「长王灵符」等,以广救地狱罪人。「九真妙戒」共九条,劝人忠于君王、孝养父母、慈救众生、不淫不盗等等。据说世人若能受持妙戒,并佩服灵符,即可「消九幽大罪,标名九宫」。
太平广记钞
八十卷,明天启六年(1626年)刊刻。它是冯梦龙对《太平广记》进行加工后的精编本。冯梦龙一生笔耕不辍,在小说、戏曲、民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他秉持着稗官野史可以疗俗的观念,从《太平广记》中采摭精英,将原部类、篇目精心编排,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细腻的考订、删改,提高了文本的叙事审美价值。同时,他还在书中附着了数量、质量皆十分可观的评语。文言小说选集的编纂是晚明文言小说兴盛的表现之一,反之也促进了文言小说在明末清初的发展。《太平广记》作为“文言小说之渊薮”,是当时文言小说选本的重要素材来源。冯梦龙直接取材于《太平广记》,利用删繁就简、合并更置等手法,编纂成《太平广记钞》。经过冯梦龙加工整理的《太平广记钞》,在篇目的分类归置、故事的整合编排等方面都较原书更为出色,并且体现了冯梦龙纯熟的编纂技巧和缜密的编纂理念。
明道编
明学者黄绾撰。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早年宗程朱理学,后转向王阳明心学,晚年又批评王学。其子黄承德将其所撰《久庵日录》八卷与学生听讲所记《习业录》四卷合并为十二卷,总名《明道编》。今存《明道编》系他晚年所写的《久庵日录》中之六卷,其余大多散佚。黄绾认为,人的私情乃“天性人情之真”,喜怒哀乐之情出于人性之自然,“盖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人情之所有”(同上书,卷一)。书中叙述了他由相信宋儒到信仰王守仁,晚年又 背叛王学,对致良知说展开批判的过程。书中论治学、论修养、论时弊,亲切平实,语多剀切。有清刻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当来变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当来坏法事,增一至五,并示修持要法。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据书末跋语,撰于清顺治四年(1647)。书分两段。先依智“五重玄义”法总述经义,即释名、辨体、明宗、明力用、教相,指出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以实相为正体;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为大乘菩萨藏所摄。第二段是依文释义,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此三分又可名为“初善”、“中善”、“后善”。在正宗分中,以“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释文先举经文原句,然后逐次解释。此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今仅见于《嘉兴藏·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