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骞

- 姓名:沈宗骞
- 别名:字熙运,号芥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沈宗骞,清代画家,鉴赏家。生卒年不详。初名瓘,字熙运,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820),其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抒发人类审美情性的工具。绘画是“陶淑心性之具”,“不仅玩物适情已也。”“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主张艺术家应以修养情性为本,强调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质实:“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芥舟学画编·自序》)其山水美学,注重“形神俱得,意致流动”(《山水论·穷源》)的审美理想,提出画山水不仅通过“位置剪裁,斟酌尽善”,把对象理想化,在表达意境上要恰如其分:“真境且无有若是其恰好者”(《山水论·会意》)指出审美奥秘在于传达出自然的神韵:“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山水论·作法》)特别提倡山水画家必须表现主观的审美气质和胸襟:“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试思古人传者,皆是何等人品学问?……(《山水论·会意》)又说:“古人之奇,有笔奇,有趣奇,有格奇。皆本其人之性情胸臆,而非学之可致也。”(《山水论·神韵》)赞同董其昌关于画分南北宗的美学思想,且从重南轻北出发,认为“第气象之闲雅流润,合中正平和之道者,南宗尚矣。故稽之前代,可入神品者,大率产之大江以南。”(《山水论·宗派》)其人物画美学观,也以传神为审美标准。认为“形或小失,犹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指出“形得而神自来矣”(《传神总论》)。形神统一观,在于由形见神,故形式美也应具有审美鉴赏的相对独立性,在重视画家主观修养的同时,还重视画家的意匠经营和笔墨技巧。曾指出肖像画要注意轻重、出入、浓淡之间的“用意斟酌”(《传神论·约形》);既要通晓人物部位结构以至动态静姿之异,又须留心“落墨用笔之道”“须要识笔笔相生,物物相需道理”(《传神论·人物琐论》)。著有《芥舟学画编》四卷。
沈宗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没有不懒的
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掏心窝子话,慌张不安时值得细细品读的生活哲学。 一份送给现代人的休息提案。 如果厌倦了匆忙奔跑,就停下来感受生活。 本书选取55篇梁实秋的趣味散文,从普通的小事、或喜或忧的心境、偶尔的诗和远方中探寻生活的乐趣,是一代生活家梁实秋颇具智慧和哲学的生活秘诀。 在当下普遍匆忙和焦躁的状态下,让生活慢下来、简单点儿,显得尤为必要。梁实秋先生曾经在《懒》一文中直言“人没有不懒的”,但在紧绷的生活状态下,我们却偶尔需要这种“懒一懒”的松弛感,从中积攒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好地出发。
麓台题画稿
画学论著。清王原祁撰。一卷。题画凡五十三首。所画皆仿古人之作,其中,仿黄公望作品多至三十五幅,又有仿倪云林、黄公望合作的作品。提出学古人应以“神遇”,“不以迹求。”(《仿黄子久》)的观点。指出“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致横生,天机透露,大痴尤精进头陀也。”(《仿黄大痴长卷》)反映其倾倒于黄公望而追求其神韵的美学思想。有《昭代丛书》本、《美术丛书》及《画论丛刊》据其收录。《历代论画名著汇编》题为《麓台画跋》。
擒玄赋
擒玄赋,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言内丹术,分作还丹、道生一、道源,龙虎、秋石、河车、五行、胎息、盗机等九节。对内丹之根源、药物,采取之机,锻炼之要,皆有阐发。谓金丹以神气为宗,决龙虎于震兑,配水火于子午,研升沉于八卦,究顺克于五行。赖黄君以匹配,仗金白而作用。固守精神,专持子母。守中元,抱一气,还反归本,九转功成。可以住世长年,返老却少,乃至升仙。
玄机直讲
所谓玄机,玄是指深不可测,机是指方法原理,玄机直讲,是把人们认为深不可测的原理明明白白地直接讲出来,以便掌握。这里要讲的是炼丹火候的方法及原理。
剧话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和李调元的《雨村曲话》是一个整体。《曲话》重在论元、明、清作家和作品,论各家特色和作品的短长,而《剧话》则重在论戏曲体制的沿革变化(上卷),论戏曲所演故事来源(下卷)。其写法亦是从对前人论说的引述中,时而发挥个人所见。上卷对于地方声腔的介绍是他书所少见的,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如其论述秦腔说:“始以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吾以为曲之有弋阳、梆子,即曲中之变曲、霸曲也。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下卷考述了五六十种剧目的本事,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作者旁证博搜,功力颇深。《剧话》一直为戏曲研究者所重视。清乾隆时李调元所编《函海》曾收有本书。又有《新曲苑》本(此本较《函海》本改动较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据《函海》本辑入。
中华民国解
《中华民国解》是为驳斥杨度关于“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报》第十五号上,作了一篇“中华民国解”的文章,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