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宠绥

- 姓名:沈宠绥
- 别名:字君徵,号适轩主人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645
- 民族族群:
沈宠绥(?一1645) ,明末戏曲学家。字君徵,号适轩主人。江苏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其人渊静灵慧,学识广博,于神话传说,无所不晓,而尤醉心于曲学研究。其戏曲音乐美学观点,注重文字声韵的审美规律,在吸取徐渭、沈璟、屠隆、王骥德等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清唱的审美感。批评北曲演唱衰落而重弹不重唱的艺术风气说:“娄东王元美著有《曲藻》行世,魏良辅亦尝寓居彼地,则娄东人士,应不昧昧字面。只缘当年弦索绝无仅有,空谷足音,故但喜丝声婉媚,惟务指头圆走,至字面之平仄、阴阳,则略而不论,弊在重弹不重唱耳。”(《弦索辨讹》)充分肯定时代艺术的代表性审美意识,赞成各代“各有专至之事以传世”的主张,认为“文章矜秦汉,诗词美宋唐,曲剧侈胡元”,而明代则“名公所制南曲传奇”,“真雄绝一代”,“堪传不朽”。又认为“曲肇自三百篇”,“风雅变为五言七言,诗体化为南词北剧”(《度曲须知》),反映其强调戏曲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观点。指出“北气”在南曲腔调的众声竞美中趋于“消亡”,由于魏良辅的昆腔改革,使“南词音理”阐发得“极抽秘逞妍”。并指明昆山腔的审美特征是“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对字法及口法要求,极其严格:“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其腔调真为“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同上)。在创造和改革戏曲音乐中,发现南北曲的熔合,指出北曲虽“律残声冷,亘古无征”,但从北曲遗音中仍有迹可寻,提出“失之江以南,当留之河以北”(同上),其《弦索辨讹》即专载北词。在“论北兼论南”的审美判断原则下,强调“南之讴理,比北较深”,认为“昭代填词者,无虑数十百家,矜格律则推词隐,擅才情则推临川”,反映其戏曲创作的审美观点,颇接近和赞成汤显祖和沈璟的美学思想的结合。明确提出“雅俗惬心,既惊四筵,亦赏独座”的审美创作原则,主张“案头”与“筵上”的“双美”。在讲究格律美的同时,又注重“天然”的美学意识,认为“六律、五声、八音”系“昉天地之自然”,自谓其字音辨讹,也“一字有一字之安全,一声有一声之美好,顿挫起伏,俱轨自然”(《〈度曲须知〉序言》)。又说:“声籁皆本天然,一经呼唱,则机括圆溜,而天然字音出矣”(《度曲须知·经纬图说》)。其美学观点,是古代戏曲声韵学的审美规律的系统和深入的总结,对于研究古代曲学的唱曲规律有颇大的参考价值。著有《弦索辨讹》与《度曲须知》。
沈宠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漳州府志选录
本书不分卷,选自清光绪四年增刊之沈定均等纂修“漳州府志”。“漳志”原编计有建置、星野、疆域、山川、规制、学校、祀典、秩官、赋役、选举、兵纪、宦绩、人物、列女、民风、物产、古迹、艺文、灾祥、纪遗等二十门,都五十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分以志地、志事、志人、志文四目编次:其“志地”一篇,取自“兵纪”中明代卫所、营寨及诸游等记载;一以见澎湖在明代海防上之地位,一以知当年倭寇与“海寇”犯漳之行径(后者与郑芝龙有关)。“志事”一篇,节选“灾祥”所附“寇乱”目下所载;上自明嘉靖二十六年佛郎机“番船”进泊浯屿,下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破澎湖、入台湾。“志人”一目,系就“宦绩”、“人物”、“列女”及“纪遗”诸门选集;“志文”三篇,选自“艺文”门。后二目所涉,有关于明季“海寇”(主为郑芝龙旧日之伙伴)事,有关于清初闽中唐玉立国及其后郑氏(成功及其子孙)继续抗争事,亦有关于台湾入清以后事。
五部六册
罗教创始人罗清所著经卷。即《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分上下册)、《正言除疑自在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皆以释道言语、通俗韵白、偈子、唱诗、曲牌等凑集成文,宗旨为清净无为,劝人修证来世。禅宗临济宗第二十七代松庵无住道人王源净曾补注五部六册,书名《开心法要》。
清史列传选
《清史列传》80卷,不著编撰人,又无序跋,莫详来源。书中记录了清代300年间著名人物的传记,共有2894篇,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等八门。叙事较《清史稿·列传》详备,又可补订《清实录》之遗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这部《清史列传》,分装80册。这是该书唯一的一个版本。为了适应现代研究工作和读者的需要,也为了纠正排印本中的讹误和不足,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承担了对本书的标点、校勘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书籍,并据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体及《满汉名臣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史列传》等书与原书逐一校勘,拾遗补缺,订误纠失,改正了原书中的错讹,并写出了2000多条校勘记,达10万言之巨。并对全书加标点分段,还编制了新的以四角号码排列的人名索引。既大大地提高了该书的质量,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研习和使用。新的点校本《清史列传》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分装20册。
知圣篇
《知圣篇》是廖平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分正、续二编,正编初稿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改定于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三十年(1904)由绥定府中学堂刻成;续编则成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正编合编,先后收入《四益馆丛书》和《六译馆丛书》。《知圣篇》成书于廖平经学思想转向今文立场的“二变”时期,历经十年才修订付梓,在其思想已趋成熟的“四变”时期仍有补充完善,可见此书在廖平经学中的特殊地位。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世高译,一卷。先释四谛,次释五法。
佛母般泥洹经
全一卷。刘宋慧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述佛母大爱道比丘尼入灭送终等有关之事迹。西晋白法祖译之大爱道般泥洹经为本经异译,较本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