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宠绥

沈宠绥
  • 姓名:沈宠绥
  • 别名:字君徵,号适轩主人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645
  • 民族族群:

沈宠绥(?一1645) ,明末戏曲学家。字君徵,号适轩主人。江苏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其人渊静灵慧,学识广博,于神话传说,无所不晓,而尤醉心于曲学研究。其戏曲音乐美学观点,注重文字声韵的审美规律,在吸取徐渭、沈璟、屠隆、王骥德等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清唱的审美感。批评北曲演唱衰落而重弹不重唱的艺术风气说:“娄东王元美著有《曲藻》行世,魏良辅亦尝寓居彼地,则娄东人士,应不昧昧字面。只缘当年弦索绝无仅有,空谷足音,故但喜丝声婉媚,惟务指头圆走,至字面之平仄、阴阳,则略而不论,弊在重弹不重唱耳。”(《弦索辨讹》)充分肯定时代艺术的代表性审美意识,赞成各代“各有专至之事以传世”的主张,认为“文章矜秦汉,诗词美宋唐,曲剧侈胡元”,而明代则“名公所制南曲传奇”,“真雄绝一代”,“堪传不朽”。又认为“曲肇自三百篇”,“风雅变为五言七言,诗体化为南词北剧”(《度曲须知》),反映其强调戏曲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观点。指出“北气”在南曲腔调的众声竞美中趋于“消亡”,由于魏良辅的昆腔改革,使“南词音理”阐发得“极抽秘逞妍”。并指明昆山腔的审美特征是“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对字法及口法要求,极其严格:“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其腔调真为“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同上)。在创造和改革戏曲音乐中,发现南北曲的熔合,指出北曲虽“律残声冷,亘古无征”,但从北曲遗音中仍有迹可寻,提出“失之江以南,当留之河以北”(同上),其《弦索辨讹》即专载北词。在“论北兼论南”的审美判断原则下,强调“南之讴理,比北较深”,认为“昭代填词者,无虑数十百家,矜格律则推词隐,擅才情则推临川”,反映其戏曲创作的审美观点,颇接近和赞成汤显祖和沈璟的美学思想的结合。明确提出“雅俗惬心,既惊四筵,亦赏独座”的审美创作原则,主张“案头”与“筵上”的“双美”。在讲究格律美的同时,又注重“天然”的美学意识,认为“六律、五声、八音”系“昉天地之自然”,自谓其字音辨讹,也“一字有一字之安全,一声有一声之美好,顿挫起伏,俱轨自然”(《〈度曲须知〉序言》)。又说:“声籁皆本天然,一经呼唱,则机括圆溜,而天然字音出矣”(《度曲须知·经纬图说》)。其美学观点,是古代戏曲声韵学的审美规律的系统和深入的总结,对于研究古代曲学的唱曲规律有颇大的参考价值。著有《弦索辨讹》与《度曲须知》。

沈宠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的第三部,彼得当政,对国内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与皇太子阿列克塞发生激烈冲突。皇太子反对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认为他给“邪恶势力”敞开了俄国的大门。阿列克塞在彼得给出的抉择——要么“改邪归正”继续享有皇位继承权,要么出家当修士——面前,不得已选择了后者,但乘机逃往奥地利,请求庇护。彼得担心国内外敌对势力支持阿列克塞争夺皇位,派人将他骗回国内,随即对其进行监禁,并施以严刑拷打,逼其供认犯有谋反罪行。经特别法庭审讯,判其死刑。但未及行刑,阿列克塞即被彼得大帝鞭挞致死。

山之四季

山之四季

本书是唯美主义作家高村光太郎的随笔集代表作,作者隐居山林七年,用十六篇随笔记录下这段质朴宁静的日子。“一下雪,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出门外,满头满身披着白雪,其乐无穷。我小屋的周围的没有其他人家,只有森林、原野和田地。独坐小屋,由于落雪不似下雨,没有声音,感觉世界宁静岑寂。” 经历一番人生起伏后,他选择在大自然中涤荡心灵,积极地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从夏天到冬天,从细雨到飘雪,季节的脚步匆匆走过,七年的山居时光,一减再减,几近留白。文字间充满诗意的韵律和美感,令人也想仔细体味一年四景、三百六十五天的真意。

水

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31年夏,初载于1931年9月至11月《北斗》1、2、3期。作品以1931年中国十六省的水灾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天灾人祸造成农村的破产和带给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在现实面前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真面目,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是湖南一群遭了水灾的农民,水灾使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过着“日子不得完,饥饿也不得完”的悲惨生活,他们先是和凶猛的洪水斗争,后来又和饥饿搏斗,最后逃难到长岭岗镇,在死亡线上和地主官僚的欺骗中逐渐觉醒起来,在那个裸身汉子的鼓动下,他们愤怒了,咆哮了,“天将蒙蒙亮的时候,这队人,这队饥饿的奴隶,男人走在前面,女人也跟着跑,咆哮着,比水还凶猛的,朝镇上扑过去。”作品第一次以人民大众为主人公,真实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与斗争的图景,歌颂了他们为改变自己穷困的境遇和不合理的社会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品以充实、高昂、振奋、有力的基调,奔放的激情,粗犷浓烈的油画风格,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较为熟练的艺术技巧体现了左翼文艺的新收获,给文坛带来一股新风,标志着左翼文学创作已经冲破狭小的题材圈子,进入了工农大众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茅盾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赞扬作品: “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而且在事后又多用了一些观念的描写,可是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是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它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品。

李希声诗话

李希声诗话

一名《李錞诗话》。诗话。宋人李錞撰。一卷。錞字希声,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官至秘书丞。为诗宗黄山谷,亦江西诗派中人。与米芾友善。约撰成于大观三年(1109)后,绍兴元年(1131)前。此书《直斋书录解题》及《通考》均未著录,《宋史·艺文志》称《李錞诗话》,诸家称引,皆用今名。原书在宋代流传较广,其后亡佚。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王直方诗话》、《皇朝事实类苑》等书中辑得17则,见其所编《宋诗话辑佚》。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 。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由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分出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整编而成,系规定戒律之典籍。其内分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萨只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等八科,大多备载各戒法之制戒因缘。于汉译诸律本中,本律与十诵律最近似。其戒本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外,其余与说一切有部有关之律本律文甚多。

海东高僧传

海东高僧传

残本二卷。高丽僧觉训撰于一二一五年。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记载有关朝鲜高僧之事迹。全篇之组织不详,现存本唯最初之二卷,卷一标‘流通一之一’、卷二标‘流通一之二’。卷一首附流通篇总叙(论曰),次为同卷之目次,共列举顺道、亡名、义渊、昙始、摩罗难陀、阿道(附载黑胡子、元表、玄彰传)、法空、法云等诸师之名,次揭出诸师之传。卷二初列举觉德(附载明观)、智明(附载昙育)、圆光、安含(附载胡僧、汉僧、昙和、安和)、阿离耶跋摩、慧业、慧轮、玄恪(附载玄照、亡名二人)、玄游(附载僧哲)、玄大等诸师之名,次记载以上诸师之传。各传末尾多附‘赞曰’。可知其编制系模仿我国梁高僧传之形式。又卷二末阿离耶跋摩以下诸人系转载唐代义净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为朝鲜最古之官撰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