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谦

- 姓名:孙德谦
- 别名:字受之,又字寿芝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元和(今苏州)人
- 出生日期:1869
- 逝世日期:1935
- 民族族群:
孙德谦(1869—1935),字受之,又字寿芝,号益,晚号隘堪居士。江苏元和(今苏州)人。自幼读书极勤奋,治经小学。30岁悟到向来所宗之高邮王氏一派治学过于琐屑破碎,因此弃经学而改治诸子学。翌年,与张尔田同习章学诚《文史通义》,始以章氏治史之法治诸子。他认识到中国学者向来视诸子学为异端,即便有治诸子学者“往往归之于儒家,不能分别为名为道也”。于是遍览先秦诸子之书,精心考比,学有大成。张尔田赞之曰:“诸子有学,自先生始。”因有感于君子之学所贵文质相宣,取骈散二家读,觉韩柳文说理未见长,不如作骈文,遂专攻骈体。其骈文与李详(审言)并称。受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论骈文“上抗下坠,潜气内转”语之启发,乃创“血脉之说”。其告诫门人曰:“六朝文之贵,即在气韵,专取造句及用典,而不从气韵揣摩,非骈文之上者。”钱基博称“德谦以逸气清空为尚”,“籀其归趣,大指主气韵,勿尚才气;崇散朗,勿嬗藻采”,但“好自标置,特工议论,而所作或不逮”(《现代中国文学史》)。
1900年,任紫山书院山长。后声名鹊起,与郑文焯、吴昌硕、朱祖谋等前辈文人多有交游。因忧君上倡导新政而“视旧学若土梗”,与张尔田合著《新学商兑》,并倡办存古学堂。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参与沈曾植、梁鼎芬等创办孔教会的活动,并于《孔教会杂志》创刊号发表《孔教大一统论》《易为商周之史说》两文。此后,以力阐名教为己任,声望愈著,威名远播,海外学人亦从其受教,德国汉堡大学以重金求其述作。晚年担任亚洲学术研究会会刊总编辑,任教于上海政治大学、大夏大学等。著有《诸子通考》《六朝丽指》《太史公书义法》《古书读法略例》等。生平事迹见吴丕绩《孙隘堪先生年谱大纲》《孙隘堪年谱初稿》、王蘧常《清故贞士元和孙隘堪先生行状》。
孙德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行会头子费拉居斯
《行会头子费拉居斯》于一八三三年二月开始创作,同年三月十日、十七日、三十一日首次在《巴黎杂志》上刊载,前面有作者序。四月中旬前后补充发表了第四章、尾声及后记。在后记中,作者宣布了下面两篇的题目:《切莫触摸刀斧》(即后来的《朗热公爵夫人》)和《红眼妇人》(即后来的《金眼女郎》)。一八三四年收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十卷(《巴黎生活场景》第二卷)。
李氏学乐录
二卷。清李塨(1657—1733)撰。李塨字恕谷、刚主,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李塨曾向毛奇龄学习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作有《宫调图》、《七调全图》、《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合图》、《五音七声十二律器色七字为七调还相为宫隔八相生全图》、《六律正五音图》,且每图都有说明。其说主于四、上、尺、工、六五个字,除一领调字。余字自领调一声依次升高,又自领调一声依次降低。该书虽对黄钟之宫之所以为律之根本无所发明,但尚可作为一家之说。是书本为李氏所编,因为他师承于毛奇龄,毛奇龄又手定此稿,所以后人将该书编入《西河合集》之中,并题毛奇龄之名于书首。是书有《四库全书》本,《西河合集》康熙本、乾隆修补本,《龙威秘书八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厚斋易学
五十二卷,宋冯椅著。冯椅字厚斋,此书为其《易》学著作汇集,故名。《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冯氏此书,旧本散佚,唯《永乐大典》尚存其文,《四库全书》馆臣据以录出,并依《自序》所云,厘为《辑注》四卷、《辑传》三十卷、《外传》十八卷,凡五十二卷,合称《厚斋易学》。宋《中兴艺文志》:“宁宗时,冯椅为《易辑注》、《辑传》、《外传》,犹以程迥、朱熹未及尽正孔传名义,乃改彖曰、象曰为赞又。以《隋·经籍志》有《说卦》三篇,改《系辞传》上、下为《说卦》上、中。“其书早佚,散存《永乐大典》中。据冯椅自序,《易辑注》只解彖、象;《易辑传》则尊彖、象为经,以十翼为传;《易外传》则以十翼为经,以先儒各家之说证之,而断以己意。
海角遗编
清抄本《海角遗编》序书影清抄本《海角遗编》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时事小说。又名《海角遗篇》、《海角遗篇全传》、《七峰遗编》。两卷六十回。不题撰人。作者七峰樵道人,明末清初人,真实姓名无考。成书于清顺治五年(1648)。书叙顺治2年(1645)清兵攻占常熟事。
御制诗
《初集》四十八卷。《二集》一百卷。《三集》一百十二卷。《四集》一百十二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撰。弘历所著之诗甚富,号称一生写有十万余首诗。其古今体诗以编年为次。已刻者凡四集。《初编》四十四卷,目录四卷,所收自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十二年(1747)有诗四千余首;《二集》九十四卷、目录六卷,所收自乾隆十三年(1748)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作之诗,共八千余首。均为大学士蒋薄所校刊。《三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卷,所收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所作之诗,共万余首。为大学士于敏中所校刊。《四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卷,所收自乾隆三十七年 (1772) 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诗作共九千七百余首。乃协办大学士尚书梁国治、侍郎董诰所校刊。总计收诗三万余首。乾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雅爱巡游,故国内各地多有其题咏、对联和手迹。然其诗多为君臣唱和与题赠大臣之作,艺术价值不高。其五言古诗与七言歌行成就较高,颇有汉魏风致。亦有一些关心民生疾苦,抒发政治感受之作,写得清近、沉婉可人。
我的自传
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的过程。一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厌离”的人生观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而“郑重”的人生观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