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无畏

- 姓名:善无畏
- 别名:无畏三藏
- 性别:男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637
- 逝世日期:735
- 民族族群:
善无畏(637~735)梵名S/ubhakara -sim!ha 。音译作戍婆揭罗僧诃、输波迦罗。意译作净师子。又称无畏三藏。为密教祖师之一,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为东印度乌荼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季父甘露饭王之后裔。十三岁嗣位,因内乱而让位出家,至南方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悟法华三昧。复至中印度那烂陀寺,投达摩鞠多(梵Dharmagupta )座下,学瑜伽三密之法,尽得其传,受灌顶为天人师。唐代开元四年(716),奉师命,经中亚至长安,玄宗礼为国师,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译经于菩提寺,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担任译语,无著缀文笔受。此后即致力译经。
师为将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金刚智共同奠定密教之基础。密教之根本圣典大日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由善无畏口述,一行记录而成。后由一行编纂,并加以注释,称大日经疏,凡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啰经(三卷)等密教重要经典,并介绍灌顶之修行方法。又大日经内之密咒,皆写出梵字,逐字以汉音对译。此系因密教重视文字,为求念诵、观想精确,故创此例。由此可知师当时传授密教,已同时教授梵文拼法,开始讲求‘悉昙’之学,此为我国佛教史上值得重视之事。师亦擅长工巧艺术,相传其自制模型,铸造金铜灵塔,备极庄严;其所画曼荼罗尤为精妙。
师于开元二十年表请归国,未得准许。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于禅室,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玄宗甚表哀悼,追赠鸿胪卿,葬于龙门西山之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卷十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卷四十、宋高僧传卷二]
善无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奇零集
郁达夫著。1928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列为《达夫全集》第4卷。收《立秋之夜》、《送仿吾的行》、《苏州烟雨记》等散文作品6篇和杂文18篇。
西使记
西域游记。元刘郁撰。一卷。郁,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蒙古宪宗二年(1252),蒙哥派六弟旭烈兀西征波斯(伊朗),八年攻下报达国(伊拉克巴格达),擒其王并遣使献捷。九年,蒙哥派常德西使见旭烈兀。正月自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行经阿尔泰山进入新疆西北部,又西行经西亚地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一直到达阿拉伯半岛麦地那。是书记此行沿途见闻,约二千余字。对所经过的西亚各国地理山川、湖泊、气候、城镇、关隘、动植物、矿产、土特产、货币、医药、建筑、民族、风土人情等均有记载。又据所闻记密乞儿(埃及)、富浪(法国)等国情况。为研究东西交通史重要资料。有些记载与《元史》等颇多吻合。原书无传本,后自明刻《秋涧大全集》卷九十四《玉堂嘉话》中录出,始有传本。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版本。近人丁谦撰有《西使记考证》,收入《浙江图书馆丛书》;王国维有《西使记校录》,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可资研读。
读易详说 [四库本]
十卷,宋李光著。又名《易传》。《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诸家书目或题《读易老人解说》。此书多援引史事,解说《易》旨,与杨万里《诚斋易传》并为“以史证《易》”之代表作。其书早佚,朱彝尊《经义考》注未见。存《永乐大典》,但原阙豫、随、无妄、睽、蹇、中孚六卦及晋卦六三以下。《永乐大典》中又缺其复卦的《大象》与后四爻,大畜卦亦一字不存,《系辞》以下无解。故疑其有脱落。此书观象玩辞,依经立义,以经义明人事,颇寄身世之感。书中于卦爻之辞,皆对照君臣来论述,并引用史事作参证,虽不免有牵合附会之处,但阐明人事往往颇切实近理。
岑参集
岑参与高适齐名,均唐代卓有成就的边塞诗人,所著瑰奇峭拔、雄壮俊逸,尤以七言歌行雄视千古。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 。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由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分出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整编而成,系规定戒律之典籍。其内分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萨只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等八科,大多备载各戒法之制戒因缘。于汉译诸律本中,本律与十诵律最近似。其戒本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外,其余与说一切有部有关之律本律文甚多。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一卷,秦罗什译。佛初得道,在伽耶山。与千比丘,万菩萨俱。入诸佛甚深三昧,谛观诸法性相。文殊知之,即问云何发心?佛以无发是发义答之。月净光德天子问言,缘何事故,行菩萨道?文殊答以大悲为本,大悲以直心为本,直心以等心为本,等心以无别异行为本,乃至正观以坚念不忘为本,共十六句。又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广作种种譬喻。次有定光明主天子问菩萨略道?文殊答言,一者方便,二者智能,又一者助道,二者断道等。次有随智勇行菩萨问菩萨义,菩萨智?文殊答言,义名无用,智名有用。复语天子,菩萨有十智,十发,十行,十思惟,十治法,十善地。二随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