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熹

善熹
  • 姓名:善熹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善熹(1127—1204),乃南宋“华严四大家”之一师会弟子,曾住持苏州宝幢寺、嘉兴长乐寺、杭州慧因寺等西浙名寺,为江南华严宗名僧。善熹(宋版作“喜”,二字通用)的著作经宋末战乱中土全部佚失,仅有数部存于东瀛千年古刹高山寺及该国民间藏家,可谓稀如星凤,珍若拱璧。经过有识之士的努力,《辨非集》这部天壤孤本,终得复归华土,现身西泠,堪称书林盛事。从佛教史来看,《辨非集》是一部极有特色的护法弘教之作。我们知道,《弘明集》反映的是僧俗之辩,《广弘明集》反映的是僧道之辩,这些都是对外论辨:而《辨非集》却反映的是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一些深刻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自白马西来,中土译经繁盛,大德各有阐释,修持体验不一,八大宗派虽定局于隋唐之际,佛法教义之争却一直此起彼伏,于南宋犹烈。其间,解空可观(1092—1182)以天台宗“无情有性”论阐释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而成《金刚通论》、《金刚事苑》。善熹为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仿效北宋禅宗领袖契嵩之“非韩”护法,对解空法师著作中的错误之处加以驳斥,而成《辨非集》。从目录学的角度看,“集”是诗文之集,而佛教典籍多以“经、律、论”三藏分类并命名,此处以“集”为名实属少见,大概因为善熹是分别批驳解空法师的两部注疏,前后相缀以成“集”的。善熹将华严宗与天台宗的辩论提升到“维教”、“护法”的高度,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

善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散原精舍诗集

散原精舍诗集

近代诗集。又题《散原老人手书诗稿》。陈三立著。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据手稿影印,平装1册。卷首刊有作者《题辞》、1961年俞大纲《序言》。此集收诗稿手迹169题200余首。写作时间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开篇为《始春初堂望钟山余雪》,终卷为《为姚虞琴题吴柳堂侍御罔极图遗墨》。陈三立在《题辞》中说:“此手稿付新午收藏”。俞大纲《序言》说:“《散原先生手书诗稿》起民国八年己未,讫十五年丙寅,都如干篇,次第与刊本《散原精舍诗》同。惟稿本录存《为海客索赠鼓娘诗》、《雪娘曲》、《庸庵尚书逸社第二集诗》、《庸庵尚书来游白下赋赠》、《寄题曹公亭》及《胡琴初母寿诗》等篇汰不入刊本,盖一时酬答遣兴之什,去取间有所经界也。”“先生诗造辞精眇,不苟下一字,侔色揣称,务极深美之致,稿端窜异之迹斑然可征。颖悟之士,抽绎巧绘,宜有会心。”“先生书法法山谷,略参以北碑,不假钩勒而幽姿古趣横溢毫端”。按:此诗稿原件的收藏者陈新午为陈三立之次女,俞大维之妻。此书整理者及《序言》作者俞大纲为陈三立之内侄,俞大维之弟。

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

南宋朱熹撰。十卷。此书大略本程氏学,通取注疏古今诸儒之说,间断以己见。其编著历四十多年。早在当朱熹年三十四岁时,就编成《论语要义》,其本不传。至四十三岁,复取二程、张载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荟萃条疏,名曰《论孟精义》。其后,又约其精粹妙得本旨者为《集注》,又疏其所以去之意为《或问》。时年朱熹四十八岁。《论语集注》之最后定稿,虽征引诸家,自汉以下,凡三十余人,但其自出心裁,无所羁牵,于二程门下诸人,多所摒弃。而所引诸家,亦或因其说有病,而于增损改易。《集注》之作,考据与义理并重;固然重义理发挥,但也注意文字训诂,而不拘泥于名物训诂。后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合刊,名为《四书集注》。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八大人觉经浅释

八大人觉经浅释

《八大人觉经浅释》是由后汉沙门安世高译,鄂随州沙门慈舟讲,雪峰沙门妙灯、二埋记录佛经。

峨眉山志

峨眉山志

佛教史志。清蒋超撰。十八卷(馀志一卷)。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是一部以记述峨眉山佛教事迹为主的志书。共分九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峨眉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风土人情以及佛教事迹等。所记名僧七十九人,道教人物二十四人。书中还收有历代文士游峨眉山的诗词及有关峨眉山的敕令、碑铭等资料,是研究峨眉山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刻印于清康熙二十八年。道光十四年(1834)按原版印刷时,曾多处作了补刻(版存伏虎寺)。民国23年(1934),印光在原刻本的基础上,重修《峨眉山志》,改十八卷为八卷,全书体例也作了一定改动,并增加了清康熙十一年至民国初年峨眉山佛教的内容。1937年,此书与《普陀洛迦新志》、《清凉山志》、《九华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

阿底峡尊者传

阿底峡尊者传

阿底峡尊者传,五卷。法尊译述。大藏经补编第11册。阿底峡,古印度僧人,学者。意译“殊胜”,原名“月藏”,法名Dipamkarasrijnana (燃灯吉祥智)。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人。对五明学有较深造诣,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受阿里王子绛曲微之请进中国西藏传播佛法和医学,译经授徒。著有《菩提道灯论》等五十余种论著和《医头术》等医学著作。并同那措译师等共译十几部经典为藏文。至和元年(1054)病逝于前藏聂塘。其弟子仲敦巴等弘传其学说,发展成噶当派。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时,亦广泛采纳其学说。

王法正理论

王法正理论

全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论乃弥勒菩萨述说佛对出爱王说王者之正道正理,故称王法正理论。内容引世尊说帝王之九种过失、九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种可爱法、五种能引可爱法,并说三士区别、四种补特伽罗、三种受欲补特伽罗、三圆满、四语、三种受欲、三种贪染等。与不空所译王法正论经同本,皆为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