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頔

舒頔
  • 姓名:舒頔
  • 别名:字道元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绩溪(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304
  • 逝世日期:1377
  • 民族族群:

舒頔[dí](1304—1377),字道元,绩溪(今属安徽)人。年十五六与同郡朱允升等人讲明经史之学,后受业姑苏李青山之门。为马祖常、韩伯高所器重。后至元三年(1337),江东宪使辟为贵池教谕,秩满,调丹徒校官。至正十年(1350),转台州学正,因道阻不赴,奉亲携书,归卧山中,隐居教授,以陶渊明自比。朱元璋定安徽后,交章礼聘,高卧北山之阳,以疾辞不出。他辞聘后,结庐为读书所,名贞素斋,以明自守之志,学者称贞素先生,自作《贞素先生传》,言其隐居之趣。卒于洪武十年(1377),年七十四。他有诗说:“湖海半生客,乾坤一布衣。义哉周伯叔,饱食首阳薇”(《寄兴》),以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居,甘作元遗民。他的散文颇有法度,却多颂明朝功德,对于这种矛盾现象,清四库馆臣解释说:“頔不忘旧国之恩,为出处之正;不掩新朝之美,亦是非之公,固未可与剧秦美新一例而论也。”他的诗写得纵横排宕,尤长于七言古体,如《西湖曲》,诗思驰骋于上下千年、广袤千里的时空之中。他的同乡唐桂芳说:“公之为诗,盘桓苍古,不责纤巧织纴之习。”(《元诗选》小传),“盘桓苍古”当是指他的五古而言,“不贵纤巧织纴之习”是舒诗的一般风格,他有诗说“偶然得句不在巧”,也不求词藻华丽。在他的诗中常有乱世景象的描绘,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他的山水诗写得清幽,但也往往转出世事艰难的慨叹。舒頔亦能词,现存十八首,喜议论,词风粗豪。另存曲作小令三首。舒頔书法亦知名,字尤喜朴拙,宗汉、魏。所著《古淡华阳稿》已佚,所传《贞素斋集》系明嘉靖中其后裔所辑,八卷,附录一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张梓所作行状、唐仲实所作墓志铭,卷首自传,《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舒正仪《贞素先生舒公年谱》(《贞素斋集》附录收),《新元史》卷二三八。

舒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初寮集

初寮集

诗文别集。八卷,其中诗、赋二卷。宋王安中撰。安中以四六骈文名于时,诗亦曾为宋徽宗叹赏。《宋史》本传记其“有《初寮集》七十六卷传于世”。《郡斋读书志》著录王履道《初寮集》十卷、《内制》十八卷、《外制》八卷,凡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附志》著录《初寮先生前集》四十卷、《后集》十卷,并云:“《读书志》止载《初寮集》十卷。希弁所藏乃周益文忠公必大序,《前集》中兴以前、《后集》中兴以后文也。《内外制》二十六卷,则李文敏公邴序。”《直斋书录解题》记《初寮集》四十卷,《后集》十卷,《内外制》二十四卷。《宋史·艺文志》记《王安中集》二十卷。四个记载中唯有赵希弁之《郡斋读书志·附志》所记与《宋史》本传同。这些不同卷次之王集皆佚,亦不见抄本流传。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采掇裒次,得诗文数百篇,厘为八卷,前二卷为诗赋,后六卷为古文杂著,前有周必大、周紫芝及李邴三序。考诸南宋间诗话杂著,知安中诗文遗佚尚多,此仅其十分之一。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礼记今注今译

礼记今注今译

《礼记今注今译》,是台湾最为知名的《礼记》注译本,是台湾“文复会”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倾力之作,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梦鸥注译。书中对《礼记》原文保留了繁体风格,并与译文、注释在一页中一一对应,方便阅读。《礼记今注今译》,全文以“记”形式,深说大义为主,从制度、仪节、礼法、乐理、教育、服物、生活与风俗、规范与习俗,不费周折,对于儒家学说理论有直接介绍,义理深微,在当时的环境中,作为修身践言的圭臬。

大学古本说

大学古本说

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札记二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清代理学家,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学博而精,尤深入《易》。著有《周易通论》、《尚书解义》、《孝经全注》、《古乐经》、《大学古本说》、《中庸余论》、《朱子语类四纂》等。其《大学》用古本,后有自记,称读朱子之书五十年,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敦颐)无极之旨、邵子(雍)先天之传,皆能灼然不惑,老而愈坚。但对朱子所解《大学》不能心通默契,于是查检旧籍,寻逐经义,认为“知本诚身二义,尤为《大学》枢要所有”。其《中庸》不用朱熹本,亦不用郑注古本,分为十二章。《余论》一卷,阐发精义尤多。《论语》、《孟子》则随其所见即札记之,但举经文首句,标曰某章,其无所诠解者则并其章目不存。李氏之说不拘于门户之见,于程、朱之说颇有出入,也并不一尊王学,当取则取,当弃则弃,表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四库全书》底本为福建巡抚采进本。

律宗章疏

律宗章疏

律宗章疏,一卷,日本荣稳录,编号二一八二。

菩萨戒疏随见录

菩萨戒疏随见录

菩萨戒疏随见录,一卷,明今释造,出遍行堂集卷四十九,今本编行堂集已佚,参见新编续藏。

法华三昧忏仪

法华三昧忏仪

全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法华三昧行法、法华三昧仪、法华经三昧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书名之下副题为‘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礼法华经仪式’。所谓法华三昧,乃取法华经之精神,观诸法实相之理之三昧行。本书为智顗从慧思传承法华三昧之精髓,撷取法华经、观普贤经等诸大乘经典之精义,而揭示法华三昧之方便及正修之行仪。其内容旨在阐释入菩萨正位、具诸佛功德之法门,包含礼拜、忏悔、行道、诵经、坐禅等,于三七日之间半行半坐之种种行法。又摩诃止观(智顗说,灌顶记)卷二上记载,关于法华之行法,有法华三昧一卷,乃智顗作,为行者所宗。推知灌顶所记之法华三昧即指本书。另根据遵式之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加以推论,则本书之现存本已非智顗所说之原貌,恐系后人加笔而成。此外,宋代四明知礼撰‘修忏要旨’一书,主要系依用本书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