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枢

施枢
  • 姓名:施枢
  • 别名:字知言,号芸隐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丹徒(今江苏镇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施枢,字知言,号芸隐,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绍定五年举进士,未第,始学吟诗。端平初,往来家乡与京城间。二年,入吴,摄庾台幕。三年,入浙东转运司幕。嘉熙二年,奉檄至绍兴,董筑江隄。淳祐三年,知溧阳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六年,离任。自编有《芸隐倦游稿》及《芸隐横舟稿》,有《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四库全书》本。曹庭栋谓“其诗间涉俗调,而清俊之致自在,格律亦老成”(《宋百家诗存》卷一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谓其自我矜许之,《见月》诗“未见有超诣之处”,“其他登临酬赠之作,虽乏气格,而神韵尚为清婉”。其词如《摸鱼儿》(柳蒙茸),近人俞陛云谓其“有身世之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三首。《全宋诗》卷三二八二至三二八三录其诗二卷。事迹见原书卷首自序。

施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散文集。鲁迅著。原名《旧事重提》。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出版。收有1926年在北京和厦门写的散文十篇,曾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鲁迅在编集时作了《小引》和《后记》各一篇。这些作品都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从童年家庭生活和私塾生活的片断写到从家乡到南京、到日本留学和回国教书的种种经历,表现了他追随时代步伐,顽强奋进的革命精神,洋溢着对良师挚友的怀念,对黑暗世界的针砭和北洋军阀走狗文人的抨击。在艺术方法上,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记事为主,又有浓郁的抒情;既有逼真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既有形象,又有哲理;语言朴素自然且富有文采。

青囊琐探

青囊琐探

医话著作。2卷。日本片仓元周撰于享和元年 (1801年)。此书着重阐述临床见闻,备载奇疾异治及验方,内容颇为赅博。上卷医论为主,下卷医方较多。现存享和元年日本静俭堂木刻本及 《皇汉医学丛书》本。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南宋西山道士许明道记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短序,自称淳熙年间(1174-1189)于桐柏山遇真师彭梦蘧,跪受金液还丹之道,因记述而成此书。书中言内丹修炼秘诀,分作神室、刻漏、时晷、追二炁、会三性、簇五行、进火、温水、脱胎、神化等小节。其说融合禅宗忘境顿悟之法,道教专心守一之术,倡导性命合修。以元精元气元神为三性,心肾之间为神室,以二炁、金木为水火之机。篇末附师承传派谱系,依次为张天罡、彭梦蘧、萧应叟、许明道、林元鼎、其中张、彭二人皆为蜀人,其丹法与彭晓、何昌一等有渊源关系。

秦州杂诗

秦州杂诗

二十首,唐杜甫的五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期间,先后以五言律诗形式写成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举凡鼓角、天马、戍卒、使臣、驿亭、隗嚣宫、南郭寺、东柯谷、仇池穴等等,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无所不咏。清张溍谓“随意所及,为诗不拘一时,不拘一境,不拘一事,故曰杂诗” (《杜诗镜铨》卷6引)。

墨子

墨子

墨家经典的总汇。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旧题战国鲁墨翟撰。《汉书·艺文志》著作七十一篇,宋时亡去十八篇,今存五十三篇。大部分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论述的墨子言行录。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墨子的主要思想。《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为后期墨家著作。后人称为《墨经》,基本概括了墨家学说和主张。主要有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思想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全讲机械制造和守城之术,是墨子及其弟子的军事思想史料。有人认为是汉人编撰。此外,《亲士》、《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思想。本书对研究先秦政治史、哲学史、思想史、科学史、军事史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学者对《墨子》做了一些疏证工作。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是比较完善的注本,疏证文字,颇为精详。近人吴毓江《墨子校注》,亦便于阅读。谭戒甫的《墨经分类译注》更是文义浅近,易于学习。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佛教论书。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释论》,亦译《摩诃般若释论》。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传说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00卷。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