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川

- 姓名:孙文川
- 别名:字澂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上元(今南京)人
- 出生日期:1822
- 逝世日期:1882
- 民族族群:
孙文川(1822~1882),字澂之,一字泊澂,上元(今南京)人,《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忠义七》有传。孙文川列入忠义,是因为他在太平军占据金陵时,与张继庚、胡恩燮一道,不畏艰险,多次出入城墙,谋划策应清军攻城。孙文川屡立功劳,但攻城一事终未奏效。事虽不成,功尤在焉。后助李鸿章揭露英人李泰国索贿事,“以功洊擢知府。”《清史稿》孙文川的传记不足200字,文史方面只提到他工诗赋,著有《读雪斋集》,其他未及。孙文川是清代著名藏书家,读雪斋为其藏书楼名。他有一方藏书印,印文长170字,反映了达观开放的藏书思想,中国藏书史上非常有名。
孙文川少年敏悟,为冯桂芬赏识。咸丰五年(1855),上海道赵德辙聘理榷务。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荐入部;六年,曾国藩再荐入都,以功保知县,进同知。光绪元年(1875)入两江总督沈葆桢幕,后以母老而不出。闲时招集宾朋,以考证金石自娱。除《读雪斋集》9卷外,他另著有《淞南随笔》一书,其中所录多为未曾面世的珍贵史料,且为稿本,是清代江苏(包括现今上海地区)的稀见文献。
文川颇富藏书,以旧抄本、明本为多。如明刊《东南防守利便》、《宜斋野乘》。其对藏书颇达观,不似世人斤斤珍吝。有一藏书印,系一首长达一百七十字的五言诗,为藏书史上长印之首。有句曰:“宝翰垂千秋,人无百年寿。展玩聊自娱,岂计收藏久。我闻唐杜暹,撰铭书卷首。鬻借为不孝,惟嘱后人守。又闻赵吴兴,作诗题卷后。但禁他室买,戒以弃勿取。二公诚爱书,而我意则否。子孙为凤麟,嗜古意必厚。我爱彼更珍,搜采成丛薮。何待我留贻,彼自能寻剖。子孙若豚犬,压架已孤负。摧烧或化薪,弃置更覆瓿。尤物遭轻亵,贻者执其咎。不如付赏音,什袭重瑶玖。品题增光辉,益令传不朽。由来天下宝,不妨天下有。但祝得所归,勿落俗士手。”著有《读雪斋诗集》、《古钱谱》等。
孙文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兰亭考
十二卷。宋桑世昌撰。桑世昌,南宋时人。陆游的外甥。淮海人,世居天台山。此书系考证晋王羲之所作《兰亭序》书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兰亭考》原名《兰亭博议》,共十五卷。刊行时经高似孙删改,存十二卷。按《兰亭序》为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中叙述王氏真迹流传的各种说法。真迹原为王氏子孙掌握,后至南朝陈天嘉时,为王氏七代孙智永所得。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推为王书代表,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最著。又有一种说法,石晋之乱时,弃石刻于中山,宋初归李学究所得。李死,其子摹以售人,为定武帅宋祁所得,以石刻之。现今石刻首推“定武本”。书中还考证了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年岁。《辨笔阵图》曾说:“羲之年三十三书兰亭”。桑氏考证,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到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时,应当是五十一岁,纠正了三十三岁之误。至其入法一门,以及书苑禁经诸条,不若姜夔考证之精密,所以曾宏父、陶宗仪等人,都称赞姜考,而不用本书。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 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新官到任仪注
《新官到任仪注》是有关明代庆贺、乡饮、祭祀等礼仪程序与规范的官箴书。“仪注”主要关注于“仪式的程序和操作细节,是规范性、说明体的文字,可以用作仪式指南。”全书涉及的礼仪类型分十八种:在外开读礼仪、进贺礼仪、乡饮酒礼仪、释奠礼(图)、释菜礼仪、春秋祭祀社稷仪、春秋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城隍礼仪、祭祀岳镇海渎帝王陵庙礼仪、守御官祭加纛、祭无祀鬼神礼仪、里社、乡厉、祭祖先、日食仪、月食仪、鞭春仪、朔望行香仪、新官到任仪。书中还提到明代一品至九品文武官的服饰,及文武官陪祭服,书后附有“拾遗”与“附录”。
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
与《太上导引三光宝真妙经》 皆为六朝古籍《三光经》的一部分,从内容推测本经当在后。述引日华月魄、挹星朝圣、定光真常之道,包括诵法契、服符、服炁、称号、斋忏等内容。后列老子应化三十六名号。
邬烈士殉路
二折,未完。标“时事新剧”。署名“怫”。载《月月小说》第11号、第12号,分别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907年12月19日)、十二月十五日(1908年1月18日)印行。本卷即据以点校收入。(第一折)清末,朝廷有令,勒逼借贷外债,将江浙路权转让给债权国。江浙台州府邬钢听此消息,如刀割肉箭穿胸。想到中国每遭外人欺侮,前年抵制美约,冯夏咸愤恨吐血而死,以尸谏朝,心中十分敬佩,也欲以死殉路,便面向东跪辞家属后自尽。他的学生发现他为了路事吐血而死,两眼却不瞑,赶紧报告了总理。(第二折)总理披麻上门,哭吊邬钢,赞他一片爱国之心。回到家中,汤工程师来访,他千叮万嘱一定不能签下合约。并说将力谏朝廷收回成命,以免江浙乡亲无立足之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三卷,尊者毗舍佉造,唐义净译。摄略有部毗奈耶之偈颂。
药师如来本愿经
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与灌顶第十二经同。而无神咒,及八菩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