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

荀爽
  • 姓名:荀爽
  • 别名:字慈明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河南许昌
  • 出生日期:128年
  • 逝世日期:190年
  • 民族族群: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十二世孙,东汉名士荀淑第六子。兄弟八人,并有才名,时人谓之“八龙”。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颍川流行“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延熹九年(166),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水之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被称为硕儒。后公车征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何进恐其不至,迎荐为侍中,及何进败而诏命中绝。献帝即立,董卓辅政,复征之。荀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荀爽自被征命至位列台司,历95日。因从迁都长安,荀爽见董卓愈益残忍暴虐,必危社稷,故有意征召推荐才略之士,欲图谋大事,并联合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却因病离世。


博通群经,《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载其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大多佚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司空《荀爽集》1卷,并注曰:“梁三卷,录一卷。”又有《周易注》11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荀爽集》2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又辑录有《礼传》1卷等。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录其《周易荀氏注》1卷。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六十七收录其文6篇。

荀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水经注释

水经注释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赵一清撰。《水经注释》四十卷、附录三卷,五十三万余字。 《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十七万余字。一清字诚夫,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国子监生。赵氏尊其师全祖望之说,以郦道元《水经注》因久传写不仅造成舛误多,且使经注混淆,又有佚卷,故纂是书以正之。成书约在乾隆十九年(1754)。以文义离析原《水经》与道元《注》之文字,用大字与细字分别书写。作者考证、校定、注释文则以双行书写,语不相杂,而文义联贯,统属分明。编者据《唐六典》注称桑钦所引水一百三十七,而今流传本仅一百一十六水;又考宋《崇文总目》载: 《水经注》三十五卷,说明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乃为后人将篇帙离析, 以合原卷数,所少二十一水当在已佚卷内。故在全祖望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原著,博采他书,一一考其所佚二十一水之名。所据有关史志文献颇富,汲取前人成果亦广,考证、补订颇为精赅,更有独创之处。此二编,向为世人所重。明清时研究《水经注》者众多,而以一清与戴震最为有名。是研究《水经注》和地理、方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有乾隆十九年(1754)赵氏刊本, 《四库全书》本。

新定九域志

新定九域志

《九域志》有新志、旧志之分,旧志是指《元丰九域志》,成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是王存、曾肇与李德刍等人奉敕纂修的;新志是指《新定九域志》,是哲宗绍圣四年经黄裳提议,对元丰旧志的续修增补。因而《九域志》即是以《元丰九域志》和《新定九域志》这两种版本在后世演变流传

康德的知识学

康德的知识学

《康德的知识学》是齐良骥未完成的遗著,齐良骥是著名的伊曼努尔·康德研究专家,倾毕生精力研究康德思想。该书只完成了原先构想中完整著作的感性、知性两编,共7章23节,但仍可独立成书,是一部代表汉语学术界康德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 该书是几十年研究康德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无论分析与证明,批判与另立学说,都有令人信服的根据,同时不仅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研究,而更以康德哲学为根据,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很有价值,成为汉语康德研究中的经典。

悬笥琐探

悬笥琐探

《悬笥琐探》[xuán sì suǒ tàn]明刘昌著。存一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昌字钦谟,吴县(今苏州)人。正统乙丑(1445)进士,历官河南提学副使,迁广东参政。”是书多记天顺、成化间历官所见所闻,包括人文、天象、灾异,文笔生动。该笔记记述一些怪异之事,颇似小说家言,如“龙斗”条说:“天顺七年九月十六日,予自嵩县赴汝州,见一物于中天,淡白垂长数丈,尾微曲,少顷不见,忽又垂出,闪闪若动,细如数百丈线,人言此龙也。十月二日,自南阳赴邓,将至白马寺,时微雨且晴,忽见西南有黑物在薄云间,蜿蜒如圈者,其首尾莫可辨,惟身显然,若草书云字之状。忽又有一白物在其下,如乙字然,相去尺许,久之始灭,人皆言龙斗云。”恐是天气现象,幻觉为“龙”与“龙斗”。此外,他对文人事迹的记述,如王宾(仲光)、王芾(孟端)等,给研究文学史提供了参考资料。笔记的文笔清隽可诵。本书版本较多,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明钞五种》本,《续说郛》本,《纪录汇编》本,《五朝小说》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姜斋诗话

姜斋诗话

古代诗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 撰。共3卷,包括《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外编》和《南窗漫记》。其中以卷2内编的理论价值最高。此书对江西派及明代诗文多所批评,尤其对前后七子的复古学古主张批评更烈。又以“意”论诗文,主张“以意为主”,“意”为作品之“帅”。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笺注本。书中共收入王夫之诗论150条,计有《诗译》16条,《夕堂永日绪论内编》48条,《南窗漫记》32条,以及虽多谈经义但也涉及诗论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54条。

四书蕅益解

四书蕅益解

作为晚明佛教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自幼受到程朱学派的熏陶与感染,后来转而成为佛教的信仰者,其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的复兴与三教的融合。他在坚持不懈地研习佛法,笃实修行的同时,极力主张儒佛会通。其著作《四书蕅益解》为晚明佛教界儒佛会通的代表作,体现了晚明佛教界调和儒佛的成就,也显示了佛教界在处理儒佛交涉问题上的日趋圆熟。蕅益在重新注解《四书》时,有意识地与朱子学对立,力图打破当时朱子四书学的范式,而以佛家旨意诠释《四书》,冀望藉此以儒扶佛,复兴佛教,达到引儒门同归佛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