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芳

- 姓名:孙世芳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字克承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孙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分校、国子监司业。著有《宣府镇志》、《孙太史编》、《宣德志》。
孙世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山集
诗文别集。三十卷,其中诗九卷。宋郑刚中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刚中撰《北山集》三十卷。作者自序云:“《北山初集》即余所谓《笑腹编》也。余以绍兴乙卯(1135年)至甲子(1144年)岁所录文字自号《北山中集》;《笑腹编》则宣和辛丑(1121年)至乙卯岁中所录者,因号《初集》。”《初集》十二卷,《中集》八卷,《后集》始自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终于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凡十卷,为刚中之子郑良嗣编于孝宗乾道九年癸巳(1173)。其跋称此编“总三集,为三十卷,凡一千二百一十四篇,仍以《年谱》冠于篇首。”(现存本中《年谱》已佚。)郑集初刊于乾道(1165—1173)末年,今未见此刻流传。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郑氏乡人曹定远重刊《北山集》,将初、中、后三集,改为初集、二集、三集。后《四库全书》所收即曹氏刻本。四库馆臣进一步将此三编打通,统编为三十卷,但原集秩序,一仍其旧,故其所收录之诗未集中排列。三十卷中第一、二卷为诗,第十一、十二卷为诗,第十八、十九卷为诗,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卷为诗,从这种编排仍可见原编遗意、郑集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曹定远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本,刚中后裔郑世成康熙三十六年刊本,名为《郑忠愍公北山文集》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另有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胡凤丹所辑《金华丛书》本。
龙门秘旨
署名长春真人丘处机著,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仁峒刊本行世。高仁峒谓《龙门秘旨》词赋“系由《道藏》辑录而成”。 清末名士郑观应在《龙门秘旨序》中称:“兹得北派《龙门秘旨》一书,七章中惟《小周天火候口诀》最真,字斟句酌,直泄天机。其余六章,如《炼气化神》为十月怀胎内事,《炼神还虚》为三年乳哺中事,《炼虚合道》为九年面壁内事,篇中次序不合,且文词亦不简净,恐非邱祖所作,是后人托名耳。然其半隐修炼真诀,世所罕见,均宜珍重。” 观之诸词赋,所述丹法口诀,确与龙门派伍柳一系丹法若合符节,故为北派丹诀之真传不谬也。诚如高氏所谓:“长春祖师秘传丹诀七章,括尽金丹大旨,正如皓月当空,山河影都归笼罩,洵道门心法也。”“七章广大,精微包埽一切,无义不搜,无美不备,直与天机密合、造化同游。自入手以迄成功,层次井然,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洵性命之全功、天仙之正法眼藏也。”“果能猛勇精进,黾勉不懈,将功行愈进愈上,出神入化不难矣。” 光绪年间方内散人非常推崇《小周天火候口诀歌》,称“此歌字字口诀,……周天火候,已泄十之五六,内尚有文武火候、爻铢斤两、沐浴闰余细微,未敢轻于泄露,特念后人访师艰苦,俾知刻漏上应周天,丹诀确有秘传,学者熟读精思,再求明师指点,不难打破此关矣。” 本篇以1902年郑观应交付上海翼化善堂重刊本为底本整理。
活幼口议
元代演山省翁所撰述。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衡州(今衡阳市)人,为元代著名儿科医家。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年)以前,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幼习举业,及长,从世医刘思道学医,以幼科知名于时。书凡20卷,卷1至卷3记述儿科医论二十五篇;卷4、卷5议初生儿证候二十六篇;卷6、卷7论指纹脉和气色;卷8述病证疑难—十八篇;卷9议胎中受病诸证十五篇;卷10至卷20议各种儿科病证的辨治,计有惊风、发热、吐泻、疳积、肿胀、杂病、伤寒、疮疹等内容。该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色脉证治、胎中受病、惊风痰热等论述颇详,用药独到,尤其在产前调摄、产后鞠育及用药等方面,发挥前人之不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集,收集了林徽因生前发表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山中一个夏夜》等诗词。
政海轶闻
1934年8月.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陶菊隐先生的一部笔札《政海轶闻》。该书传主大多为民国政治舞台上的名流巨子,如袁世凯、蔡锷、熊希龄、徐世昌、王士珍、张敬尧、泞锟、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冯玉祥、韩复榘、张辉瓒、苏曼殊、王闾运等。由于作者当时系名记者,长期养成了一种注重资料搜集、整理、积累的习惯
复性书院讲录
马浮著。系作者1939至1941年在乐山“复性书院”为诸生解经之讲义。常见的有该院木刻本。凡六卷。分说“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洪范约义”、“观象巵言”。认为“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莫急于礼”;“尚书道政事皆原本于德……,其义具于洪范”;“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学易之要观象而已”。其解经以义理为主,在方法上引入了天台宗释经五重玄义法和华严宗十门释经法,“略师其义”,使得“条理易得”。指出“自来说尚书以洪范最为难明”,而“洪范约义”末篇结尾“会通六艺”一段文字,“多先儒未发之旨,一一具四悉檀。此为运用义学之要,却可作后来说经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