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鸿斋

石川鸿斋
  • 姓名:石川鸿斋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三河国丰桥市
  • 出生日期:1833年
  • 逝世日期:1918年9月13日
  • 民族族群:

石川鸿斋(いしかわ・こうさい 1833年-1918年9月13日),本名英,字君华,号鸿斋,别称雪泥居士。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诗人和画家。出生于三河国丰桥市的一个商人家庭。师从西冈翠园、太田圣剑、曾我大剑学习国学。18岁离开家乡,周游各地。曾游历中国多年,加之长期苦读汉文典籍,让他拥有了极高的汉学素养与汉文写作功底。1858年,返乡开办私塾讲授经史。1919年9月13日去世,享年86岁。他一生著述等身,作品涵盖面颇广,主要有《日本外史纂论》十二卷、《文法详解》一册、《画法详论》三册、《诗法详论》二册、《书法详论》二册、《精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十六册、《史记评林辑补》二十五册、《夜窗鬼谈》二卷等,共计五十余种。其中《夜窗鬼谈》是他仿效中国志怪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所创作的带有浓郁日本本土“风味”的志怪作品。书成后风行一时,多次加印。

石川鸿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诗总集。今人逯钦立辑校。一百三十五卷(精装三册)。收先秦至隋代诗歌近六万首。钦立对于汉魏六朝文学造诣殊深,著述很多。他感到明人冯惟讷所辑《诗纪》、近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虽“搜括靡遗”,有功于于世,但仍存在严重缺失,遂在前书基础上,重新扌審摭上古迄隋末的歌诗谣谚,另谋新编。历时二十四年,成此书。以此考核《诗纪》,冯书主要着力于“纲罗放佚”上,而于“删汰繁芜”方面则用力甚微;丁书功夫用在“删汰繁芜”上,但不录先秦逸诗,又剿袭冯舒《诗纪匡谬》,不加细审,致生新误。所录诗均不注出处,难以信据。而此书正是冯、丁二书纠偏补阙之作。其书优点是:取材广博,资料翔实,异文齐备。取材除《诗经》、《楚辞》外,悉数编入,引书近三百种,每诗皆注出处,各种异文及前人校勘成果及讹误,均有记录。且考订精审,编排得宜。如所谓苏武、李陵一组别诗,古人已有疑辞,而冯、丁二书仍以为苏、李自作。此书则从其内容题旨及修辞用语等,判定为出于后汉文士之手。编排按作者生卒年代,亦优于前书,以帝王宗室为首卷。此编囊括千余年诗歌篇什,引用数百种子史文集,审校皆可信据,颇富资料及研究价值。有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精装本。

学林

学林

宋代笔记。10卷。王观国著。《学林》书名,系取《汉书·叙传》“正文字惟学林”之语。宋人引述此书,或称《学林》,或称《学林新编》,后世传本则通称《学林》。本书是较为专门的学术笔记,以考辨文字的形体、音韵和字义为主,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及前人诗文,广采《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资料搜集详备,论述得失,考证异同,往往有独创的见解。本书虽然大致属文字学著作,然所引例句例字,往往出自前代诗文名篇,其中有不少条目,已越出文字训诂的范畴,具有鉴赏评论性质。故对今人理解、赏析这些作品,具有参考价值,也有许多可以作为诗话的补充材料。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1988年出版田瑞娟的点校本,以《湖海楼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并把每则加上编码标目置于卷首。

夷氛闻记

夷氛闻记

记述鸦片战争史实的重要著作。梁廷柟撰,约成书于1849~1853年间(道光二十九年—咸丰三年),5卷,约10万字。由于本书对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多有揭露和指责,故虽屡刻刊行,但均未署作者姓名,且无“序”文,致流传不广。全书内容起于道光初年烟禁,止于1849年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获得胜利。除第4卷外,余皆为发生在广东、广州之事。其中卷1主要叙述鸦片战争前中外关系、鸦片贸易、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爆发;卷2所述为林则徐加强广东防务、英国出兵中国和英军北上天津、林则徐和邓廷桢被革职、琦善南下主持广东事务、虎门沦陷、广州告急、琦善私割香港及其被革职等情况;卷3对奕山主持广东军务、英军进犯广州和《广州和约》签订、三元里抗英、英军北犯闽浙和闽浙爱国官兵的抵抗等皆有记载;卷4述及奕山收复浙东妄举及其惨败、英军北犯江苏沿海沿江一带和抛锚南京江面、清朝投降和《南京条约》签订等情况;卷5记载了战后广州反入城斗争等情况。全书所记较为翔实可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时人所撰的鸦片战争史书。但认为“师夷长技”是“失体”之举,反映了作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保守态度。

金刚经演古

金刚经演古

金刚经演古,一卷,清寂焰述并序,道霈序,范鋐序。

吴中石佛相好忏仪

吴中石佛相好忏仪

吴中石佛相好忏仪,一卷,明传灯集,内题礼吴中石佛起止仪式。

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语录

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语录

七卷。门人行岳编。几一卷第一上堂(一)卷第二上堂(二)示众卷第三小参(一)卷第四小参(二)卷第五法语客问机缘(一)卷第六机缘(二)颂古书问像赞卷第七诗偈佛事杂着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