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净

如净
  • 姓名:如净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如净(1163~1228),南宋禅宗曹洞宗僧人。雪窦智鉴弟子。据《五灯会元续略》卷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等载,俗姓俞,号长翁。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人。少年出家,勤习经论。十九岁起游方参学。入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经多次激发,豁然省悟。呈偈颂,受智鉴印可,嗣其法。后浪迹江湖二十余年,至嘉定三年(1210),受请住持建康清凉寺。既而历住台州净土寺、临安净慈寺、明州瑞岩寺。宝庆元年(1225),奉敕住天童山景德寺,故世称“天童如净”。法众辐辏,范模清亮,海内以为法式。法嗣有雪庵从瑾、希玄道元等。道元乃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贞应二年(1223)入宋,师事如净前后凡三年,受曹洞宗禅法和法衣而归日本,建立永平寺,开创日本曹洞宗。如净发展正觉的“默照禅”,更偏重于打坐。认为参禅即为身心脱落,只要打坐,离五欲、除五盖,便是与佛祖相见的时节,故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读经。有《如净和尚语录》二卷、《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行世。


释如净。不详何许人也。甫参法位。当纳戒津明练毗尼砥砺名节。时恒讲勖徒侣云屯。辞笔偕长博达儒典。先是关中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魏郡法砺律师着疏别行。尔时关辅河北各竞宗派。微似参辰。隋末唐初道宣律师。以首大疏为本。造删补律钞三卷。稍为会要。行事逗机。贞观已来三辅江淮岷蜀多传唱之。次装三藏弟子怀素者。先习钞宗。后委弃宣砺之学。于咸亨年中别述开四分律记。后号新章欤。至代宗大历中新章旧疏互相长短。十三年敕。集三宗律匠。复位二家隆杀。时净推为宗主。语在圆照传。至建中二年奏二疏并行净之力也。盖以国相元公载笃重素公崇其律教。乃命净为新疏主作传焉。[《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如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瞿文懿公制科集

瞿文懿公制科集

皇帝制曰朕帷文武二道并用而不可缺与偏者也传曰张皇六师又曰其克诘尔戎兵此非好于用兵邪朕 皇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即位之始思欲偃武修文以德化天下至于 列圣相承懋修文德海宇乂安国家无事朕以支末上承 天命入缵 宝位兹越二旬载矣夫何连岁以来北虏寇疆入我中国若蹈无人之境残我天民前所未有本之以朕罔德基之立于中是以教化莫克行于外者也然朕又闻之曰帝王之政守在四夷今朕欲求长治久安之术无出于守之一端欲得其守之之道当何施用以尽其长且久焉尔多士抱经世之略亦有日矣宜各着于篇朕将采而行之毋忌毋隐臣对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致治之大法有善治之大几文武者致治之大法也

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

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长篇回忆录。1974年4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作者在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自己从诞生到解放后七十余年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写从出生到去日本之前的生活经历。其中重点记叙了他出生的经过,家道的中落,以及到南京和北京求学等事件,第二卷写的是他在日本的生活,记载了辛亥革命对他的冲击。第三卷写他从日本回国,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北京大学任教,直到大革命失败后的经历。最后一卷写的是他在日伪时期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以及解放后的生活历程。整部作品写得朴素自然,它展示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崛起到堕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又名《水月观音经》,中国人所撰佛经,作者不详,一卷。 本经内容为向观音发愿,以求救度。对研究我国观音崇拜的流传及其形态有一定的价值。 本经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故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一号,收藏於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编号为4532号。 整理本以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为底本,无校本。

辩伪录

辩伪录

凡五卷。元代祥迈撰。又称至元辩伪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祥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撰著本书,以驳斥道教之伪说。其起因系由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元宪宗五年,1255),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李志常等强占寺院四百八十二所,毁坏佛像、宝塔,改建为道观,并传布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引起佛道二教激烈争论。元世祖于至元十八年命佛道二家辩论道家经典之真伪,后将道德经以外之道书悉数焚毁,并命祥迈撰此书。书之前半部共十四篇,驳斥道家、道教之说;后半部记述元定国号(1271 )前后佛道争斗之原委,并附有关之文献。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一书,道宣作于乾封二年(667)。总述祇树园中共有六十六院,大门之东,东门之西,自分七院。东门之东,自分九院。大门之西,分七院。西门之西,分六院。正中佛院之内,有十四所。绕佛院外为僧院,三方绕院。中院东门之左自分五院,开为七院。佛院之东自分六所。大院西巷门西,自分六院,寺大院四角内各一院。寺大院东,大路之左,为供僧院。通过此图经大体可了解古代印度一般寺院的建筑布局。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根据日本续藏经而作的刻本。

受菩提心戒仪

受菩提心戒仪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先归命,次供养,次忏悔,次三归,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颂,长行,两番明之,偈颂中,五法各有咒,长行后列五佛名。此以大菩提心,受普贤金刚职,为一切秉密教者受持之本,学者皆应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