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谷

- 姓名:钱谷
- 别名:字叔宝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508
- 逝世日期:1572
- 民族族群:
钱谷,(1508-1572),字叔宝,自号悬罄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孤贫,失学,迨壮始知读书。朱彝尊《列朝诗传》:"钱谷字叔宝,少孤贫,游文侍诏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力点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请观。手自抄写,几於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钱谷手抄之书,一丝不苟,为后来藏家所重。陆心源皕宋楼曾藏有钱氏抄本《会稽掇英集》,后有文震孟跋说:"《会稽掇英集》皆集唐宋名贤时文,宇内流传绝少,是其早岁所抄,无一惰笔,乃从宋刻本而录者,为世珍重可知矣。"钱谷家贫,故文徵明为题室名"悬罄"就是空无所有的意思。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叔宝先生不为家,家逾贫。先太史过而题其室曰"悬罄"。先生笑曰:"吾志哉!"而其嗜读日益甚。收录古文金石书几数千卷。"
看到文徵明收藏的典籍罗列,顿生羡慕之心,遂有志于藏书。先后购求及手录古籍至几万卷,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借观,手自抄写,校雠至子夜不辍。所录古文、金石书近万卷,皆为当时佳本秘籍。建藏书室有“悬罄室”,由文徵明为其命名并题写匾额。老屋三间,藏书充栋。所藏多人间罕见版本。刘凤作有《悬罄室集》。又命名多处藏书、藏画室名如“十友斋”、“意远轩”、“红木轩”、“梦雉斋”等。藏书印有“句吴逸民”、“三吴漫士”、“吴越王子孙”、“中吴钱氏收藏印”、“钱谷手抄”、“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还遭神诛,子孙不宝真其愚”、“钱氏叔宝”、“悬罄室”等。喜刻书,刻印有唐、宋秘籍众多,数千卷近百种。编有《续吴都文粹》、《静观室三苏文选》等,著有《三国类抄》、《隐逸集》、《南北史摭言》、《长洲志》、《吴中人物志》、《悬罄室杂录》、《悬罄室诗》、《苏州三刺史诗》等。子钱允治,亦酷喜藏书。
钱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磵集
诗文集。南宋释居简撰。10卷。一本20卷。居简字敬叟,原潼川王氏子,嘉熙中住净慈光孝寺。因久寓北,故以名集。其集原诗、文各为一编单行,文10卷,诗9集。文集原附嘉定十年(1217)张自明序。二集宋刊本曾存于日本,尚完帙,文集后题“崔尚书宅刊梓”。日本又存宋刊《北磵外集》,不分卷,载有关赞颂题跋等,末附僧大观撰行述。此外,日本有五山刊本,合文集、诗集、外集为20卷,系据崔尚书宅本翻刻。国内涵芬楼曾藏宋刊残本,阙九、十两卷。《四库全书》据旧抄本著录,仅文集10卷。居简诗文清新俊拔,张序称其文与唐圭峰禅诗相伯仲,诗则在参寥、觉范之上。又精于鉴别,集中书画碑版题跋多中肯之语,其中《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注明方圆叟即世所谓“济颠”者,尤可资考证。
台游日记
清朝光绪年间,官员蒋师辄,应台湾巡抚邵友濂的邀请,前往撰修"台湾通志"。在游历台湾时,蒋氏将其所感受到的台湾风土人情,环境景观,社会政治、经济、文教等状况记载下来,写成了这部《台游日记》。本书(一册一四一面八四、六○○字)分四卷,蒋师辙撰。师辙字绍由,江苏上元人。少负隽才,与兄师轼称「金陵二蒋」。清光绪十八年初,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聘,于三月二十日抵台,至八月二十一日离去,留台仅六阅月(是年六月加闰);初则襄校台南、台北试务,嗣于四月间受台湾通志局总纂约。惟因与志局提调陈文騄(台北府知府兼)有所龃龉,迟迟未能开局,遂辞归。有谓「台湾通志」系由蒋师辙纂,实非。「日记」起于二月六日启程赴台,迄于九月二十五日返抵家乡。其间记绸缪「通志」事,有拟「采访凡例」、撰「修志八议」等项。余如记日与宦台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为研究当年台湾政情之最佳史料。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1908到1910年间,巴黎中国留法学生主办的刊物《新世纪》中,几个无政府主义者提出中国应该废除汉文汉语,改用“万国新语”(Esperanto世界语)。章太炎不同意这种幼稚而走极端的主张,同时又对当时的切音字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一面驳斥无政府主义者的谬论,一面提出他对切音字的看法,认为“切音之用,只在笺识字端,令本音画然可晓,非废本字而以切音代之”,另外又在文章里发表了他“取古文篆籀迳省之形”拟成的切音字方案——“纽文”“韵文”。他的这种理论,就是后来“注音字母”理论的根据;他的这套方案,就是后来“注音字母”方案的前身。
天真毒峰善禅师要语
参学门人悟深编集。上堂,普说,示五羊深禅人,示本空禅人,示徒悟玄,嘱大川关主,普说行脚。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
具名如上,一卷,不空与遍智译。降三世之仪轨以此为本。
三弥勒经疏
亦称《弥勒经料简记》。佛典注疏。唐新罗僧憬兴撰。一卷。是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经》及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的注释书。释《弥勒上生经》部分分为五个方面:(1)述教兴缘起;(2)广辨教宗体;(3)经本单重;(4)释题目;(5)随文解释。其中“广辨教宗体”又设“教义别性”(即宗体不同)和“文义同用”(即宗体无异)二门。释《弥勒下生经》部分略开三门:(1)来意;(2)释名;(3)讲文。释《弥勒成佛经》部分亦略作三门:(1)辨来意;(2)释题目;(3)正解本文。其中“正解本文”又作三分:鹙子发请分、如来酬答分、大众奉行分。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