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斗

- 姓名:任贤斗
- 别名:字师韩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湖南浏阳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任贤斗,清医家。字师韩,又字瞻山。湖南浏阳人。监生。初从两师,学医未得要领,乃搜讨古方书,精探奥旨,三年而有得。视疾能识其源,治症能善辨阴阳虚实。雍正、乾隆(1723—1795)年间名医。传能默诵《景岳全书》,然其用方常与景岳学说相背。如以熟地、枸杞等之腻膈,为治痰湿者所大忌,则与陈修园之见解同;又以五味子、麦冬等之敛肺,用治风寒咳嗽者必成劳损,则与徐灵胎之见解合;用轻扬之药清上焦之热,分量不宜过重,则与叶天士之见解同。撰有《瞻山医案》四卷(1736年),述内科杂病治验。又著《任氏医案》五卷,未见刊行。
任贤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沙宁
(俄)阿尔志跋绥夫著,郑振铎编译。小说从主人公沙宁返回家乡写起,到他乘火车离去结束,写的是他在家乡那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沙宁少小离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他与农夫的孙女一起过夜,月夜在河面的小船上占有了美丽的女教师卡尔萨维娜,甚至对自己的妹妹丽达也能生出一阵阵冲动来;他揍了军官扎鲁丁,粉碎了犹太青年索罗维伊契克的幻想,直接导致了这两个人的自杀;他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面对熟人的死亡,他每每无动于衷,认为世界上又少了一个傻瓜;他身材高大,健壮有力,聪明灵活,为所欲为,与此同时,他又很孤独无聊,漂泊不定。这一形象出现在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落与沮丧的年代,因此被看成俄国文化精英之整体“堕落”的象征 。
恶魔
年轻漂亮的倭文子,追求金钱,抛弃结发之夫谷山二郎,嫁给百万富翁烟柳庄藏。烟柳庄藏诈死逃狱,毁容偷生,潜伏回家暗守宝藏。二郎之弟谷山三郎发誓除掉倭文了,为兄报仇。他以情人身份接近倭文子,暗中扮演各种角色,烟柳豪宅自此不得安宁,绑架、凶杀,怪案叠出,扑朔迷离。警方干探恒川警部几经周折,案中发案,惊险离奇,不能揭迷。私人侦探明智小五郎,精明干练,睿智机巧,和罪犯几经较量后,魔术师般层层揭开迷案的面纱,真正的元凶浮出水面。谷山三郎聪明狡诈,巧与警方周旋并屡屡得手。杀死倭文子实现复仇后,无路逃脱刺胸自裁。一对恋人——仇人,双双长眠地下。故事惊险离奇,高潮迭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神话学ABC
谢六逸著。世界书局1928年出版。127页。分为绪论、方法论、神话之比较的研究等四章。谢氏主要参考日人西村真次的《神话学概论》和高木敏雄的《比较神话学》,在本书中提纲挈领地勾勒出神话学的意义及其源流、神话的本质、神话的研究方法、中西方神话母题之比较等核心问题。同时,谢在书中将神话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历史考察,他提出神话学就是民俗学或者民俗学就是神话学的观点。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条理明晰,材料丰富;适合高校文学、文化学专业的学习者、研究者及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文房四谱
我国古代系统介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第一部专著。又名《文房四宝谱》。北宋苏易简撰于雍熙三年(986年)。凡笔谱二卷、砚谱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各述本末、制作及故实并有关诗词文赋,援引类书及唐五代以前旧籍,广搜博采,体例仿欧阳询《艺文类聚》,分门隶事,后附诗文,但专举一器一物辑成一谱始自此书,多为后人所宗,为研究书法的重要资料。
瘗旅文
散文。明王守仁著。见《王文成公全书》。正德四年(1509)秋天,作者受到贬斥,正在贵州龙场驿丞任上。一天,一位来自京城的吏目带着儿子、仆人赴任。路经龙场,当再次启程上路不久,吏目就死在路边。不久,他儿子、仆人又相继死在他身旁。吏目姓名、里贯,为何从京师到此穷乡僻壤来,又因何而死,这些作者都不清楚,但他仍亲自去掩埋了这三具抛弃荒野的尸体,并为他们写下这篇文字。感情真挚,是王守仁诗文中深具感染力的杰作。作者并借此表达了自己谪宦天涯,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郁闷心境。《古文观止》评此文说:“先生罪谪龙场,自分一死,而幸免于死。忽睹三人之死,伤心惨目,悲不自胜。作之者固为多情,读之者能无泪下!”
朱子五经语类
八十卷。清程川(生卒年不详)编。川字鄜渠,号春昙,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不遇,后官县丞。此书成于雍正三年,乃其肄业敷文书院时所刊,取朱子语录之说。包括《易》、《书》、《诗》、《春秋》、《礼》。昔朱熹之孙鉴,曾辑其祖《易说》二十三卷,又辑《诗传遗说》六卷,清李光地又有《朱子礼纂》五卷,只有《书》与《春秋》没有专书流传;诸家援引遗文,据以折衷众说,各以己意去取,不能尽见其全,各家所引亦不着为何人何时所录,从而无法考证其异同及先后顺序。宋人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虽荟粹无遗,却没有一一诠次,急切之间亦难寻端绪。程川此书,每经皆以总论居前,论旧说得失者次之,其余均以经文为序,并各着何人所录于下,同时注明所录年月及朱子是年若干岁于每条之前,条分缕析,至为明白。虽然其所录偶有失真,或前后出现矛盾,没有一一辨明,但比类而观,互相勘校,其得失已粲然具见。三礼之末附以《大戴礼记》,虽显得为例不纯,但历代均归之于礼类,况且其文与三礼关联颇多,可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