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竹礽

- 姓名:沈竹礽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人
- 出生日期:1849年
- 逝世日期:1906年
- 民族族群:
沈竹礽[réng](1849年-1906年),原名沈绍勋,字竹礽,清代浙江钱塘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清代著名的风水师、堪舆学家,为玄空风水学的重要人物。沈公年少时生活坎苛,三岁丧父,十三岁时,太平军陷杭州,一门七口全遭杀害,沈氏还被匪帮虏去,母亲被迫投井身亡。次年,洋将华尔协助剿匪,救出沈氏,自此,他便追随华尔出入战场。翌年,华尔不幸战死沙场,其后沈氏又被英将戈登招揽,并帮助翻译兵书和训练新兵。后来沈氏曾向李鸿章提意开凿自牛庄至西伯利亚的运河以防务边陲地带和疏导交通,但被李氏拒绝,沈氏愤而弃军而从商。沈氏自幼对风水学就有强烈兴趣,故此博览群书,又经常考察不同墓穴。沈氏初习三合派风水,后屡经亲自验证,知道此派风水有不少谬误不足之处。其后发觉有玄空学风水,屡有征验,故此便全心投入研究。1875年,二十六岁的沈竹礽为求破解玄空飞星之法,与姻亲胡伯安到无锡,拜访著名玄空风水大师章仲山之后人,可惜数月,也未能探得其玄奥。沈氏后以重金求借章仲山之《阴阳二宅录验》观看一晚,二人用一整夜时间,将整部《阴阳二宅录验》抄写完成。沈氏遂用毕生精力潜心研究是籍,豁然贯通。至此,沈氏可通解由杨筠松至蒋大鸿、章仲山一脉之玄空风水学,并重新补入注释,玄空风水学的神秘之门被真正打开。在《沈氏玄空学》书中,沈氏发前人不传之秘,引导后学玄空风水于正路,在玄空风水学上功绩卓著,为后世玄空风水研习者所敬重,《沈氏玄空学》也成为风水学上的划时代名著。《沈氏玄空学》是在沈竹礽离世后,由其长子沈祖绵与沈氏门生,将沈氏生前留下来的手稿整理成四卷本出版。后再版时,沈氏长子及门生又从沈氏生前手稿、信函及笔记中搜集了更多的相关内容,增补入书二卷,四卷本增为六卷本,更名为《增广沈氏玄空学》,成为玄空风水学研究者必读之书。沈氏有配偶吴氏、谢氏、袁氏,育有二子:沈祖绵、沈祖芬。
沈竹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韩愈文集
文集,韩愈,字退之,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昌黎(今辽宁义县)是其郡望,故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便称他韩昌黎。他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后世又称他韩吏部。死后谥“文”,所以又叫他韩文公。此文集精选《原道》《原毁》等韩愈文章27篇。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不居集
内科著作。50卷。清吴澄(师朗)撰于乾隆四年(1739年)。吴氏精通《周易》,又以《易》通医,认为天地化生万物,总不外河洛、八卦,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故尊《周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理,取名为《不居集》。全书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内虚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阐述血症、热症、咳嗽、痰症、泄泻、怔忡、惊悸等40余种病证的理法方药,其中以嗽、热、痰、血为四大症,论之甚详,因虚损之人未有不兼此数症者,四症之中又以血症论述最详;下集外损为作者之创见,将六淫外感,由浅及深导致虚损诸病症分为风劳、风寒、风热、暑症、湿劳等20种,认为外损之症惟风劳最多。其体例,首列经旨,次脉法,次病机,次治法,次方药,次治案。采摭《内经》、《难经》有关论述及张仲景、葛真人、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家治虚损之法,选集前贤方剂800余首,并有吴氏治血症方9首。全书内容丰富,引据广博,所列医案进一步阐明该病的症因脉治,可谓集虚损之大成。现存版本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刻本及1935年上海中医书局排印本。
辜鸿铭讲论语
《辜鸿铭讲论语》作者是辜鸿铭。本书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
慈舟老法师讲,弟子沙弥通阿纪录。《盂兰盆经》经中讲,目犍连获得6种神通之后,想将母亲度为佛教徒,以报哺乳之恩。他运用神通见母亲在饿鬼地狱受苦,不得饮食,十分悲痛。他喂母亲饭食,饭食到嘴边即化为炭火。目犍连悲恸号哭,向佛陀诉说。佛陀说,要在七月十五这天准备盆器,内盛甘美饮食,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功德可使现世父母、亲属得到解脱。目犍连照做,母亲即刻解脱。《盂兰盆经》内容因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道相一致,故受到统治阶级与民众的欢迎,译出不久,中国便出现了盂兰盆节。该经短小,便于念诵,在中国流传1500多年而不衰,并在唐以后被改编、演绎为数十种小说和戏剧,在民间广泛流传。
金刚经略疏
亦称《金刚略疏》。佛典注疏。清顺治二年(1645)元贤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注释“尽诛旧日葛藤,独揭崭新日月。但理求其当,辞求其达,无纤回隐昧之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摄大乘论释
梵名Maha^ya^na -sam!grahopanibandhana 。凡十卷。无性造。唐代玄奘译。又称无性摄大乘论释、无性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约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同时译出,而精细过之,对总标纲要分中之十相殊胜殊胜语之大意、所知依分中之声闻乘不说阿赖耶识之理由、诸师关于阿赖耶之异说、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种功德及十六业差别、入所知相分中声闻菩萨之现观十一种差别,及果断分中之法身功德等,解释尤为详尽。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伙,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注疏有无性释论疏四卷(智俨)、无性释论古迹记一卷(日僧太贤)等,皆已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