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李鸿章
  • 姓名:李鸿章
  • 别名:字渐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合肥人
  • 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
  • 逝世日期:1901年11月7日
  • 民族族群: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李鸿章,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1844年考中举人,184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随曾国藩“讲求义理经世之学”,是其得意门生。1853年随同工部侍郎吕贤基在籍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去江西建昌充曾国藩幕僚,1861年11月在曾国藩的推荐下,受命赴庐州(今合肥)以团练为基础,编练一支有6千人的地主武装淮军。淮军的军制完全按照湘军的系统,是湘军所派生出来的。“营伍之法,薪饷之数,悉仿湘勇章程。”1862年4月,依靠上海“中外会防公所”的财政支持和英国轮船的护送,率淮军自安庆抵上海,被任为江苏巡抚。在英、法、美侵略者的支持下,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淮军,伙同英人戈登统领的“常胜军”,以上海为基地,攻占太平天国苏南属地,残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1864年8月,因绞杀太平天国“有功”,封一等肃毅伯。1865年,清政府命李鸿章为两江总督,1866年11月继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在河南、山东等地进剿捻军,淮军6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李鸿章的势力遍及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掌握清政府的外交、经济、军事大权,成为清朝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巩固清朝的反动统治和残酷镇压人民,从60年代开始举办“洋务”,成为“洋务派”的主要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60年代到90年代,他依靠外国侵略者的帮助和那拉氏、奕䜣的支持,先后举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一些民用工业,重要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地位,扩充淮军势力,他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建立了一支北洋海军。李鸿章顽固地维持中国的半殖民地秩序,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妥协退让,一味“谦卑逊顺”,推行民族投降主义。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1876年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以胜求和,与法国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被动挨打,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了卖国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10月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年以“钦差头等出使大臣”的身份,前往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为沙俄巨额贿赂所收买,签订卖国的《中俄密约》,允许沙俄修筑中东铁路,给沙俄以必要时运兵过境的权利。1899年12月调署两广总督,第二年5月实授,7月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时,在两广总督任内,支持张之洞、刘坤一合伙搞“东南互保”,力主与帝国主义妥协,联合镇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和奕劻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11个国家的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通过这个卖国条约,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1年病死,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全秦文

全秦文

《全秦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卷,其对于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弟子规译注

弟子规译注

清康乾年间新绛人李毓秀作。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以其便于诵读和切于实行,成为清代与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共360句,1440字。以浅近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处世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前8句为总叙;第9句至108句主要讲“入则孝,出则悌”;第109句至312句主要讲“泛爱众,而亲仁”;313句至结束主要讲“读书法”。通篇文风质朴,言简意赅,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对社会文化规范的建树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等,都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蚓庵琐语

蚓庵琐语

志怪小说集。一卷四十条。清李王逋著。王逋字肱枕,浙江嘉兴人,少年习儒业,屡试不第,遂改作小说。 “说铃本”,首有徐发序,另有“古今说部丛书”本。是书主要记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之异闻怪事,发作者之感慨。如徐发序中言:录其生平所见异事,可以导人善而儆人恶者。主要内容如下:一、灾兆。如“瓮中作响”条,写崇祯甲申年秀水周瑞家水瓮中忽作响,如蝉鸣,或如人卧鼻息声,此兆主亡国。又有条目记崇祯甲申年城内外民家门上忽有红白圈,或×或点。后罹兵火,凡有圈之家必遭屠戮,×、点之家遭火焚,无者人房俱免。二、定数。如“富盛万年”条写张邑一豪族,子孙贫落,于是将祖上遗下的一大房卖给州人盛万年。拆房时有人捡到四枚银钱,上镌“富盛万年”四字。这是张氏之祖建房时所特镌,用来镇压柱基,欲使子孙富盛长久之吉语,谁知符了盛氏之名。三、怪异,如“树现龙纹”条,写某地香铺塘南有棵方香榜树,高数寻,祟祯十七年的一天,突然树顶出现一大红龙纹,旋转不息,一会儿朝西北而去,从此大树凋零。该书虽多涉灵怪,但不少篇章却能够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现实,使人们透视出封建社会中婚姻家庭诸多问题。如“张如九之妻”条,写张如九妻罗氏早亡,遗二女一男,如九续娶吕氏并将罗氏之衣饰给吕。一日,架上衣服忽然碎裂如割,吕氏疑子女毁坏,骂詈不已。忽听罗氏在空中作声曰:汝着我衣,故割破,何与儿女事……接着便听到敲击声,厨笥自开。衣饰尽出,分作三股置儿女卧榻。作者对这件事情的描写,深刻表现出封建家庭中的遗产纠纷,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从形式来看, 《蚓庵琐语》这部小说集是以笔记体写成,文章不拘一格,少则如魏晋之“残丛小语”,多则洋洋千言甚至数千言。叙述中把现实与魔幻结合起来,情节变化多端,引人入胜。该书的一些篇章为后世的笔记小说所征引,具有一定影响。

增支部经典

增支部经典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增一阿含经》。按法数渐增顺序编为十一集(相当于《增一阿含经》的“法”)、一百七十一品,共收经二千一百九十八部(一说“二千三百零八部”或“二千二百零三部)。与《增一阿含经》相应的有一百三十六部。《增支部》的汉译本名为《增支部经典》,由今人郭哲彰等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九至二十五册。

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

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

一卷,清性炅说,海栋编(依驹本印)。收序、上堂、示众、颂古、牧牛颂、联芳、法语、佛书、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佛典注疏。宋乾道元年(1165)师会述。二卷。是法藏撰《般若心经略疏》的注释书。全书不分目次,依法藏略疏的顺序对心经经义进行广释。书中大量引用法藏疏文并加以发挥。见载于明版诸藏。《般若心经释义》 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