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鸿

- 姓名:蒋大鸿
- 别名:字平阶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华亭张泽(今松江区张泽镇)
- 出生日期:1616
- 逝世日期:1714
- 民族族群:
蒋大鸿(1616-1714),名珂,字平阶,又名诸生、雯阶,号宗阳子,门人称其「杜陵夫子」。明末清初的著名风水师、堪舆学家,亦为有名诗词人。世代居于华亭张泽(今松江区张泽镇)。
蒋大鸿幼年丧母,中年丧父。初随父安溪公习形家风水。后经多番引证,发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但却不知如何改正。后机缘巧合,得无极子传授玄空风水,恍如茅塞顿开。之后再集各家之法,加以融会贯通,先后习吴天柱水龙法、武夷道人阳宅法等。如此十年后,蒋氏开始四处游历,引证所学风水,再十年,才完全掌握玄空风水之真谛,成为中国风水一代宗师。晚年的蒋大鸿在绍兴稽山耶溪定居。姜垚《从师随笔》:康熙五十三(甲午一七一四年)年,为东关人沉孝子葬亲。死后葬于若耶溪樵风泾。亦有一说,云蒋氏墓穴在绍兴府会稽县,东南距城约十馀裡石帆山下的林家汇。以此资料计算,蒋氏享寿至少九十八岁。
蒋大鸿早年曾跟云间派陈子龙学习诗词,亦有名望,后人亦称蒋氏为诗词中云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蒋氏诗词带浓烈感情抒发风格。及明亡后,其风格则每多重于亡国之情。诗词著作《支机集》(与门人沉亿年、周积贤等合著)
由于生于明朝亡国之时,蒋氏对亡国有深切感受。明亡时,曾投唐王,获授兵部司务,后升为衙史。后明亡,蒋氏亦不再从官,全心投放于风水及诗词中。
康熙十七年时,朝廷开史局,徵有博学鸿词的文人。当时有人上表举荐蒋大鸿,但蒋氏推辞。
著作:《地理辨正》《字字金》《水龙经》《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归厚录》《古镜歌》《阳宅得一录》《阳宅指南》《阳宅三格辨》《地理辨正补义》《相地指迷》
蒋大鸿门人有姜垚(会稽人,字汝臬,号尧章,著《从师随笔》、《青囊奥语注》、《平砂玉尺辨伪歌》、张仲馨(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孝廉)、骆士鹏(今江苏丹徒县人,考廉)、吕相烈(山阴人,文学,因求蒋大鸿为卜母坟,而与蒋定交,其再从叔吕师濂,弟洪烈亦从之。)、武陵胡泰徵、毕世持(淄川人、解元)、姚恒洪、王济善、李衡等人。
由于蒋大鸿亦算是明末抗清之臣,因此其生平事蹟,虽然有清之府志县志的记载,但也不算详尽:
《绍兴府志》
及明亡,唐王僭号于闽。平阶赴之,授兵部司务,晋御史,抗疏核郑芝龙跋扈。福建破,遂亡命,服黄冠,假青乌之术,浮沉于世。东至齐鲁,登泰岱,谒曲阜,转徒吴越间,乐会稽山水,遂家焉。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史局。征博学鸿词,故人欲为平阶地,亟驰书止之。平阶诗文详瞻典丽,宗云间派,以西京盛唐为要归。于书宏览,洞究无遗。好谈几社轶事,感慨跌宕,滚滚不能休。酒阑烛灺,涕泪随之,闻者服其才而哀其志焉。著书十馀种,卷以百计,殁后皆散落无存。遗命葬若耶之樵风泾。
《华亭县志》
蒋平阶,字大鸿。居张泽、尔扬犹子。嘉善籍诸生,崇祯间,在几社有声。乙酉亡去,赴闽。唐王授兵部司务,晋御史,核郑芝龙跋扈,人咸壮之。闽破,服黄冠亡命。假青乌术,游齐鲁,转徒吴越,乐会稽山水,遂止焉。卒,遗命葬若耶之樵风泾。平阶少从陈子龙游,诗文详瞻典丽。凡天文、地理、阴阳、曆数之书,洞究无遗。尤谙兵法,时遇权阉,未展所学,晚益精堪舆。康熙间,有欲以博学鸿词荐者,大鸿亟止之。好谈几社轶事,感慨跌荡,涕泪随之,闻者哀其志焉。
《松江府志》
蒋平阶,字大鸿。明诸生,年十八,从陈黄门游,诗文日益有名,性豪隽,有古义侠风。晚业堪舆,精其术。今言三元法者,皆宗平阶。
《艺海珠尘》
子部艺术类《地理古镜歌》篇首题:大鸿,字平阶,又号宗阳子,江南华亭人。明亡,唐王僭号,授兵部司务,历御史。福建破,遂亡命。入务本朝,其友欲以博学鸿儒荐,大鸿止之。卒于绍兴。著书十馀种,卷以百计,皆散失。
书后有戴鸿之识云:「吾君平阶蒋公得无极真人玉函之秘,遂注地理辨正一书,悉本黄石、杨、曾之授,其旨深矣,惜言多隐而不发。于是作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及集评水龙经四卷,则显而见焉。虽皆不外无极之传,然犹觉其糟粕耳。去岁孝廉方正陈子礼园,酷嗜秘书,家藏多本,又偏觅蒋氏遗书,内得古镜歌五十馀首;乃蒋公得口授真传之后,又搜括余蕴而作也。其歌,始则细辨龙水之纯杂吉凶,继则阐明先、后天八卦之精义,以推断休咎。由大及小,以至田角、灰塘,一无遗漏。诚玉函之至秘,堪舆家之圭臬也。」
《全清词抄》
蒋平阶,原名阶,一名雯阶,一字斧山。江南华亭人,明诸生,有《支机集》。
《清史稿·列传》
蒋平阶,字大鸿,江南华亭人。少孤,其祖命习形家之学,十年,始得其传。偏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穷其变。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正,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辿仅因筠松以传。其于廖瑀、赖文俊、何溥以下,视之蔑如。以世所惑溺者,莫甚于平砂玉尺一书,斥其伪尤力。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罄,古书充栋,半属伪造。其倡言救世,惟在地理辨正一书。后复自抒所得,作天元五歌,谓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无秘本。三吴两浙,有自称得平阶真传及伪撰成书指为平阶秘本者,皆假託也。从之学者,丹阳张仲馨,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尧,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他无所传授。姜垚注青囊奥语及平砂玉尺辨伪,总括歌,即附地理辨正中。平阶生于明末,兼以诗鸣。清初诸老,多与唱和。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称为「蒋盘」。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方尖碑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小妇人
美国19世纪女作家路易莎 ·奥尔柯特的作品。玛奇是一位贫穷的牧师,他有4个女儿。战争时他应征入伍,圣诞节前夕给女儿们寄来了信,叮嘱她们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同自己心中的敌人战斗。几个孩子都努力地使自己更加出色。大女儿梅格长得漂亮,羡慕贵族的生活方式,二女儿乔聪明,有志于文学,老三贝思喜欢音乐,最小的埃米画画得很好。孩子们的妈妈对她们充满母爱,悉心照料和指导几个孩子。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曲折情节,主要是写孩子们的充满温馨快乐的日常生活,人物性格塑造很鲜明。作者奥尔柯特认为女孩子们很需要简单的、生动活泼的读物,她的这本书就是这样,全书“没有一点轰动性的东西,但是简单、真实”,这也是本书获得成功的原因,出版后短期内就销售一空,奥尔柯特还写了续集。
冰山上的来客
当代电影剧本。白辛著。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第1版。剧本描写边防战士与潜入国境的敌特的斗争故事。1951年盛夏,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附近,塔吉克青年阿不力孜的迎亲队伍已经回来,一场别致的婚礼正待举行,解放军边防战士飞马前来报告排长:尼牙孜大婶不明去向,傻姑娘朵丝侬莎阿汗昏死了过去。一场婚礼就这样被搅散了。据现场分析,尼牙孜大婶是被大熊拖进黑熏沟去了,傻姑娘也是这么说。傻姑娘对阿不力孜的婚事特别不满,不仅当着新娘疯话连篇,还有投河自杀之举,因为她不是尼牙孜的亲骨肉,她是维族姑娘,也爱着阿不力孜。恰好与迎亲队伍同来的新战士司马宜·阿不都力密提是“傻姑娘”的同乡,且幼年时订过婚,此时相见而不能相认。原来,朵丝侬莎阿汗的父亲从事革命活动,被伪县长江得拉枪杀,掳走了他的女儿。解放前夕,江得拉逃跑时带走了朵丝侬莎阿汗,却把姨太太巴里古儿留下作内线,被尼牙孜收养为女。眼下,江得拉正跟着他的披着宗教外衣的主子赛密尔·格阿德纳在冰山那边,企图通过哨卡混进来煽动暴乱。而真正的朵丝侬莎阿汗,却成了跟随着他们的神秘的蒙面女郎。边防军排长从尼牙孜一家的复杂关系中看到了一点蛛丝马迹,在上级的指示下,严密地监视着黑熏沟。排长还向新娘子布置任务,监视着“傻姑娘”的行动。“傻姑娘”与伪装人熊的敌特的联络信号都被边防部队掌握了。赛密尔在行动前,准备杀害朵丝侬莎阿汗,她却被善良的哈萨克牧民救出,回到了祖国怀抱。经过试探,排长确认她是真朵丝侬莎阿汗。她与司马宜相认,倾诉这多年的苦楚。排长又召来“傻姑娘”,让她们两人相认。“傻姑娘”见事已暴露,刺伤尼亚孜,策马逃走,被边防战士逮住。又以朵丝侬莎阿汗冒充“傻姑娘”,与敌特联络,诱骗他们行动,敌特越过冰山时,被边防部队一网打尽。从此尼牙孜一家四喜临门,重新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诗义固说
诗话著作。清庞垲撰。庞垲,字霁公,号雪崖,晚号牧翁,任丘(今属河北)人。康熙己未(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历任中书舍人、建宁府知府。有《丛碧山房集》五十七卷。《诗义固说》二卷,附于集末。据他本人解释,所谓“诗义”,系指诗的内容及形式:“内达其性情之欲言,而外循乎浅深条理之节”。所谓“固说”,系指“诗义”的不容置疑性:“如是则为诗,不如是即非诗”。全书以《毛诗·小序》“发乎性情,止乎礼义”和孔子“辞达而已矣”作为基本观点,综论历代诗歌。尤推杜甫为“宗子”。书中所引之禅语,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是补严羽以禅说诗之“未尽处”。如禅语“生路渐熟,熟路渐生”,他诠释成“剿拉字眼,涂抹烟云,诗家熟路也;由志敷言,即言见志,生路也。学者一意为言志之诗,不屑为修词之诗,初时亦觉难入,追琢既久,自觉有阶可升,剿拉涂抹之途荒,而抒情言志之途熟,便可到家矣”。这种见地,自与严羽有异。与严羽相契的王士禛“不甚称垲”(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诗义固说》系“推衍严羽之说,以禅谈诗,转至于支离曼衍”。其实庞垲立论一以贯之,并无“支离曼衍”之病。有《清诗话续编》本。
护命放生轨仪法
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