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璠

- 姓名:沈璠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上海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沈璠,字鲁珍,为清代医学家,上海县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乾隆年间,与叶天士等名医同时期行医 。他个性刚直,对医道钻研精深,日常白日忙于应诊,夜晚则博览医书,沉浸于医理探究,在当时上海地区以精湛医术闻名 。 沈璠的医学理论多以《内经》为宗,但并不墨守成规。他对脾胃病有深刻见解,认为脾胃病存在虚实之分,并非一味采用温补之法即可。当病症因痰血食积而起时,他主张用药以豁痰清火为主 。针对当时部分医家过度偏执温补的现象,他明确指出,“士材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热药为君子,寒药为小人。但《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二者不可偏废 。” 在临床实践中,他善治各类杂症,用药风格鲜明,约有十之六七的病例会运用豁痰清火之方,但也绝非一概而论,在该补之时也会果断采用补肾纳气、滋阴降火等补法 。例如,曾有一人患血痢,因过量服用人参导致病情加剧,沈璠诊断后,见其脉实,遂让患者早上服用香连丸,晚上服用保和丸,最终治愈 。 在著作方面,沈璠著有《鲁珍医案》(又名《沈氏医案》)、《驳正医宗必读札记》、《景岳全书评》(又名《沈璠手批景岳全书》)等 。其中,《沈氏医案》撰写于雍正八年(1730 年),书中记载了他的 200 多则治案 。在这些医案中,他常常援引《内经》以及朱丹溪、李东垣等大家的学说,用药上擅长理气和胃、豁痰清火,且不偏执一端,案语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书末还附有 5 则医论,涵盖护养法以及其佚作《景岳全书评》的跋文等内容 。可惜的是,除《沈氏医案》流传于世外,《驳正医宗必读札记》《景岳全书评》《脉诀》等著作大多已经失传 。
沈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骆丞集
4卷,唐骆宾王撰。《唐书·文苑传》称,中宗时诏求其文,命郝云卿编次之。其集新、旧《唐书》皆作10卷,今皆散失。此本为后人裒辑,其注则明给事中颜文选所作,援引疏舛,殆无可取,以《文选》之外别无注本,而其中亦尚有一二可采者,故并录之,以备参考。该集收赋2篇:《荡子从军赋》、《萤火赋》。《荡子从军赋》着重写荡子的军旅生活之苦,也写荡妇闺中相思之情。《萤火赋》写狱中凄苦的生活交织着作者悲愤的情绪。该集有宋蜀本、元刊本、明万历杨为楝刊6卷本、明林绍发刊10卷本、万历四十三年刊本、《唐人三家集》本、明张燮刊本、《四库全书》本、嘉庆丙子秦恩复校刊本、道光己酉骆氏刊本、咸丰三年刊10卷本、《金华丛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红楼梦辨
俞平伯著,《红楼梦辨》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集中讨论后四十回的问题,中卷主要剖析前八十回的文体,下卷则侧重佚稿与脂评研究。该书是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篇幅虽不大,却涉及了红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具有开创价值,学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古今医案按选
医案。清俞震辑,王士雄选。四卷。震有《古今医案按》已著录。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士雄认为“俞氏所辑,虽不如续案之网罗繁富,而所附近案暨按语颇可补魏氏之未逮”,遂选其优善者,分类编辑,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载案按病证分为八十六门,多为内科杂病验案。每案依原貌录出,仍附俞氏按语,后附王氏评按。王按以简捷语言阐明案中辨证之理,或评论方药,指出其精华与不足。咸丰五年,杨照藜又加评语,逐案评析,周详细致。足资临证参考。有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英雄泪
《英雄泪》全名《绣像英雄泪国事悲合刻》,冷血生著,二十六回,宣统二年 (1910)上海校径山房石印本。书叙日本伊藤博文灭亡朝鲜的过程与朝鲜爱国志士奋起反抗为国捐躯的事迹。此作以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为主要线索,写出了日本吞灭朝鲜后的惨痛情景,以及朝鲜志士奋起救国的事迹。
脚气集
又名《玉峰先生脚气集》。二卷,南宋车若水撰。此书据其子车惟一跋,当成于咸淳十年(1274),因病脚气,作书自娱,故名《脚气集》。车若水少学为文,晚乃刻意讲学,入理学一途。此书多论经学,体例与语录为近。其于经义分歧,颇持门户之见;谈及艺文,或不免冬烘。此书体例颇与语录相近,于经史百家之言皆有论述,间及杂说琐事。好立异论,如论《诗》而改小序,论《春秋》而主夏正,论《礼记》而掊击汉儒,论文谓李邕诸碑文不成文,理不成理。但书中很多论说仍有可取之处。如论《周礼》载师乃园廛之征,非田赋之制,驳苏洵说之误,可供考证经义参考。书中对朱熹《四书集注》服膺备至,但并不苟同,如谓《大学》“格物”这“格”难以训“至”,当从旧训,作比方思量之义;谓《论语》“惟求则非邦也与”以后,皆圣人之言,稍与朱熹所论不同。又谓《诗集传》当于纲领之后列诸家名氏,使之有传。再如论蔡琰《胡笳十八拍》之伪;论《文中子》“鼓荡之什”为妄;论钱塘非吴境,不得有子胥之潮;论王羲之贴不宜字字皆凿然有理;论击壤为以杖击地;论应劭注《汉书》误以夏姬为丹姬,等等,都很有见地,可供参考。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宋人小说》本、《抱经楼丛刊》本。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
一卷,唐不空译,悉怛多钵怛罗,译言白伞盖。白伞盖佛顶尊之陀罗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