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葵生

阮葵生
  • 姓名:阮葵生
  • 别名:字安甫,又字宝诚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27
  • 逝世日期:1789
  • 民族族群:

阮葵生(1727-1789)清文学家。字安甫,又字宝诚,号吾山。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生之夕,父梦有客赠宝石,故小字宝石。幼慧,能诵诸经。随父入京师,与弟芝生有 “淮南二阮”之目。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官至刑部右侍郎。有治狱才,为官廉洁,公事之余青袍布袜如诸生时,唯以读书自娱。好吟咏,在京师 与钱大昕、程晋芳等设消寒、吟秋诗会。郭麐 《灵芬馆诗话》引其诗,谓其“寄兴缠绵,吐辞秀曼,不愧风人”。晚年自订诗文为《七录斋集》, 另著有笔记《茶余客话》,多记文坛掌故,论者 以为不让王士禛《池北偶谈》。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九六、阮元《刑部侍郎吾山阮公传》。


阮葵生,乾隆年间的一位重要的文臣,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在清代政坛与文坛上都曾取得过非凡的成就。其一生勤于著述,博闻强识,著有《七录斋集》、《茶余客话》、《秋巘志略》等,不仅对清代诗歌、散文、笔记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清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七录斋诗钞》现存诗歌714首,包含了阮葵生主要的诗歌创作。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阮葵生,字宝诚,号吾山,清代淮安人(今江苏淮安),乾隆壬申科举人,辛巳会试以中正榜录用,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历任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是清代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阮葵生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阮晋曾与著名学者阎若璩一起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祖父阮应韶是监生。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以直言敢谏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濬都是进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同被派至地方担任大权在握的乡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岁中进士,任内阁中书、县令等职,善诗文,与阮葵生一起被当时人誉为“眉山兄弟”。阮氏祠堂门上的对联“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阮葵生的曾祖父阮晋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撰有《自吟亭诗稿》。父亲阮学浩在翰林院任著作官凡二十年,著述颇丰,有《娱萱亭稿》、《职思亭诗文集》传世。叔父阮学濬著有《蔃村诗文集》。弟弟阮芝生著有《咏素斋集》、《听潮集》、《退朝堂笔记》等,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其诗作《题于谦墓》极为称赏。

阮葵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初学记

初学记

唐朝官修的一部类书。共30卷。是唐玄宗为方便其子习作时引用典故、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张说、徐坚等编辑的。它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丰富的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主要是适应皇子们练习学问上的基本功的需要而编的一部小百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二十三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服馔、宝器(附花草)、果木、兽、鸟(附鳞介、虫)部,部下又分个子目。每个子目内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和其他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只把征集的材料按类逐条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汇编。而此书的叙事部分,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等于对子目标题作了一番说明。这近似现代百科全书的做法,所以说它更富于知识性,因此《四库全书总目》对它评价较高。其主要精华就在叙事部分字数不多,但却把唐以前各种典章制度做了扼要的记录。《初学记》保存了不少古籍佚文。所引书除去隋以前的古籍外,也有初唐诗文。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材料,可供考证查检,也可利用它来校勘古籍或搜集佚文。

阳秋剩笔

阳秋剩笔

不慧孤露失学,罕读楹书,先世手泽之余,都归灰烬。盖自庚子劫后,寄食江南,辗转舟车,未尝终岁卒读。然龙门所谓南探禹穴,北至涿鹿,不彗蓬踪,庶几过之。其间所见所闻,颇有可歌可泣者。迩者小隐秋山,低徊旧梦,兴至命笔,聊书百一,以志不忘已耳,非敢自托著作之林,从而文其固陋也。

江南燕

江南燕

霍桑是我的知己朋友,也可称之为“莫逆之交”,我们在大公中学与中华大学都是同学,前后有六年。我主修文学,霍桑主修理科。霍桑体格魁梧结实,身高五尺九寸,重一百五十多磅,面貌长方,鼻梁高,额宽阔,两眼深黑色,炯炯有光。

明本释

明本释

一名《明本》。南宋理学普及读物。刘荀撰。3卷。刘荀以为事物莫不有本,学者进德修业,必先明本,循序而进,然后德业可成。然初学者往往事于末而昧乎本,因撰是书。举关于大体、切于实用者凡33条,各著明其本。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修身治学,如“寡欲者,养心之本”,“求实用者,穷经之本”;二、待人处事,如“不求备者,待人之本”、“达人情、去利心者,行事之本”;三、治国为政,如“正君心者,治国之本”、“审势者,安天下之本”、“宽而有制者,御众之本”。贯穿了儒家推己及人,由修身至于平天下的思想。全书以“明四端、察五典者,穷理之本”、“穷理者,进学之本”为先,最后又以“中”为“道之大本”、“天下之大本”作归结,体现了理学格物穷理、理一分殊的特点。因此书系为初学者而作,故作者采取了“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撰述方针,诠释务求其详。每条之下,大量罗列四书五经和宋代诸儒的有关论述,尤多程颐及程门弟子之言,间或参以己意。宋代理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大致已包举在内,可视作一本简明翔实的理学基础读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畿辅丛书》、《清芬堂丛书》、《复性书院丛刊》等皆收录。通行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佛教真面目

佛教真面目

编者按:不少读者来信说,《禅》刊上的文章太专,不便于初学者宏观把握佛教的真精神。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佛教,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唐密冯达庵大阿闍黎的《佛教真面目》介绍给广大读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它史论兼顾、点面结合,线条清晰,说理透辟,文辞简约,易于大家理解和接受。

大明度经

大明度经

全称《大明度无极经》,亦称《大明无极经》,简称《大明经》、《明度经》。佛教经典。三国吴支谦译。是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的异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