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葵生

阮葵生
  • 姓名:阮葵生
  • 别名:字安甫,又字宝诚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27
  • 逝世日期:1789
  • 民族族群:

阮葵生(1727-1789)清文学家。字安甫,又字宝诚,号吾山。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生之夕,父梦有客赠宝石,故小字宝石。幼慧,能诵诸经。随父入京师,与弟芝生有 “淮南二阮”之目。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官至刑部右侍郎。有治狱才,为官廉洁,公事之余青袍布袜如诸生时,唯以读书自娱。好吟咏,在京师 与钱大昕、程晋芳等设消寒、吟秋诗会。郭麐 《灵芬馆诗话》引其诗,谓其“寄兴缠绵,吐辞秀曼,不愧风人”。晚年自订诗文为《七录斋集》, 另著有笔记《茶余客话》,多记文坛掌故,论者 以为不让王士禛《池北偶谈》。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九六、阮元《刑部侍郎吾山阮公传》。


阮葵生,乾隆年间的一位重要的文臣,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在清代政坛与文坛上都曾取得过非凡的成就。其一生勤于著述,博闻强识,著有《七录斋集》、《茶余客话》、《秋巘志略》等,不仅对清代诗歌、散文、笔记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清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七录斋诗钞》现存诗歌714首,包含了阮葵生主要的诗歌创作。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阮葵生,字宝诚,号吾山,清代淮安人(今江苏淮安),乾隆壬申科举人,辛巳会试以中正榜录用,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历任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是清代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阮葵生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阮晋曾与著名学者阎若璩一起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祖父阮应韶是监生。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以直言敢谏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濬都是进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同被派至地方担任大权在握的乡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岁中进士,任内阁中书、县令等职,善诗文,与阮葵生一起被当时人誉为“眉山兄弟”。阮氏祠堂门上的对联“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阮葵生的曾祖父阮晋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撰有《自吟亭诗稿》。父亲阮学浩在翰林院任著作官凡二十年,著述颇丰,有《娱萱亭稿》、《职思亭诗文集》传世。叔父阮学濬著有《蔃村诗文集》。弟弟阮芝生著有《咏素斋集》、《听潮集》、《退朝堂笔记》等,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其诗作《题于谦墓》极为称赏。

阮葵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不连续杀人事件

不连续杀人事件

一九四七年夏季,大诗人歌川一马的山间别墅之中,聚集着前来避暑的学者、诗人、作家、画师、医生、演员……二十余名登场人物,无一不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竟陆陆续续引发了八宗凶杀惨案!整个故事里面,虽无推理小说“不在场证明”和“不可能犯罪”这两大惯例,却藏有一个惊天诡计。这纵非史无前例,但就日本文坛而言,则是当仁不让的首创。

九要论

九要论

《九要论》又名《岳武穆九要论》,是一篇武学经典,其包含九篇,有数理结构,内容包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从其武学思想和所用术语来看,无疑是来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体系,从与《九要论》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诀》和《交手法》这两部分来看,更是与心意六合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谱》,字句皆相同。那么,《九要论》与《心意六合拳谱》孰早孰晚,谁是谁的发展演变呢?心意拳谱的《六合十大要》已经系统整理了心意拳的内容,其十则为: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法。《六合十大要》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也有技术的,每一篇都能够指导修习,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是各自独立的,这与《九要论》有本质的差别。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著。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史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930年以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讲授中国上古史、先秦史、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和中国通史等课程。1949年去香港,翌年创办新亚书院并任院长。1967年迁居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述较多,主要有《先秦诸子系年》、《老子辨》、《孟子研究》、《朱子新学案》、《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该书共14章,其中第1章为《引论》,其余各章均以人物名篇,或一人,或多人,或附论其他学者。第2章至第14章依次为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李塨,阎若璩,毛奇龄,李绂,戴震,章学诚,焦循,阮元,凌延堪,龚自珍,曾国藩,陈澧,康有为。书前有作者自序,书后附学术史年表。书眉并标有提要式的标题。该书的特点,是能够具体论述各家学术渊源宗旨,撮录其主要学术观点,并详细引证各家记述及评论。内容精湛翔实,绝非空论,且层次分明。如第3章论王夫之,首记传略,次记学术大要,次记政治思想。于政治思想中据其《读通鉴论》等著作,具论其法贵因时,法贵因情,泥古非今之害等主张,与其尚简论,孤秦陋宋论等思想,并论宋学与韩学的关系,都十分具体。此外,该书的目的亦在于表明作者自己关于近代学术史的独到见解和理论,申明一家之说。如作者《自序》所说:“亦将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求以合之当世,备一家之言。”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崇宋学,贬汉学。故该书之首章《引论》中,专论两宋学术,以及晚明东林学派,意在表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应以宋学为其开端与正途。认为明清之际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绪,即使对宋明曾有抵斥,亦皆有闻于宋明之绪论。又批评乾嘉以后的汉学说:满清对中华文化的政策,最为狡险,从我者尊,逆我者贱,治学者皆不敢以天下治乱为心,而相率逃于故纸丛碎中,足以坏学术毁风俗贼人才,终不免于大乱。见解极为深刻。该书原为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稿。草创于1931年,至1937年成书,前后经历5年之久。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在学术界曾产生较大影响。1986年中华书局据1980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所出第7版影印出版,全2册。

金陵秋

金陵秋

章回小说。近代林纾著,署“冷红生”。三十章。全用文言写成。叙王仲英于辛亥广州起义后,南下辅佐镇江标统林述卿,与胡秋光女士一见倾心。仲英到军队后,正值武昌起义,上海、江苏光复,镇江亦随之起义,林率部攻南京,仲英临阵负伤,被胡秋光办的红十字医院收治,两人遂结良缘。后南北议和,林下野,王、胡计议出洋留学。全书以王、胡恋爱故事为线索,对四川保路运动,武昌、上海、江苏、镇江、南京相继光复及清帝退位、南北议和等历史事件多有反映。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谓此书“乃据同县林述庆都督镇江时日记铺叙而成,于辛亥革命之史关涉不鲜。……时称者咸谓其能以燃犀之笔,描写辛亥革命前后之社会;又于叙述民清两军战争之文,时时寓其激昂慷慨之情;及写才士美人,则风情转入于旖旎,故盛赞其情文并茂云”。有民国三年(1914)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

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

小乘律,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东晋平阳沙门法显共觉贤译。

甚深大回向经

甚深大回向经

一卷。失译。明天菩萨问:云何少修善本而获大果?佛答以应修三世诸佛所修慈悲之身口意行,因说十善戒。佛在祇园。明天菩萨问曰,云何少修善本,而获大果?佛言,应于去来现在佛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谓随喜叹善。又于去来现在诸众生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谓持十善戒。以此功德,共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