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马克·布洛赫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法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史学家,法国史学中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法国里昂,就学于巴黎高师、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1919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929年与费弗尔共同创办《经济社会史年鉴》(后易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1936年应聘到索邦大学任经济史教授,并以研究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著称。1942年在里昂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帮助出版报刊,成为该地区抵抗组织的领导人。1944年6月被德国占领军枪杀。布洛赫主要著作是《法国农村史的基本特征》(1931年)和巨著《封建社会》。此外,还著有《奇怪的失败》(1946年)、《为历史辩护》(1949年)和《国王的幻术》等。他从不同的时代及其地理环境出发,研究各个时期社会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他创造性地使用比较历史方法和回溯复原法,在史学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他摈弃了那种认为只有从文献中才能了解过去历史生活的传统观念,指出这种作法就象农民只查阅书面资料,而不耕种一样。但他也利用历史记事,契据证书乃至从民间传说中搜集的范围广泛的证据,倚重精确的细节,对它的价值信守不渝,即使在展示最普遍的结论时也是如此。布洛赫被看作法国现代社会史研究的真正推动者,现代“比较历史学之父”。
-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日文:ないとう こなん,1866年8月27日—1934年6月26日),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后以“湖南”之号行于世,别号黑头尊者。 出生于陆奥国马毛内村(今秋田县鹿角市)。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
明治十八年(1885年)毕业于秋田师范学校,担任小学训导主任,执行校长。明治二十年(1887年)进入东京。明治三十年(1897年)任佛教杂志《明教新志》记者,之后任《三河新闻》《日本人》《大阪朝日新闻》《台湾日报》《万朝报》专栏作家,在日俄战争中以宣扬开战论而名声大振。明治四十年(1907年)入京都大学文学部,任史学系东洋史学讲座讲师。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为京都大学教授。四十三年(1910年)获博士学位,并任京都大学东洋史学讲座教授二十年,与同事狩野直喜、桑原骘藏组成“京都学派”。大正十五年(1926年)退休,为帝国学士院院士。昭和九年(1934年)6月26日,内藤湖南去世,终年68岁,葬于京都东山鹿谷法然院。
著有《中国论》、《新中国论》、《中国上古史》、《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清朝史通论》、《中国绘画史》、《读史丛论》等。后刊有《内藤湖南全集》十四卷。
-
顾翰
顾翰(1783~1860),字木天,号蒹塘,一作简塘。江苏无锡人。祖奎光、父敏恒,皆于乾隆间负文章盛名(见《清史列传》卷七二)。少承家学,九岁侍父官廨,即学为诗。与姐顾翎(字羽素)、弟顾翃(字兰厓)、顾翊(字竹畦)并工韵语,而其与翃尤负时名,有“二顾”之目。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官国子监教习。道光初,改官县令,历任安徽宣城、泾县知县。晚归无锡,主讲东林书院。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城,受伤而殁。与郭麐、黄霁青、刘芙初等以诗词交。为诗学古而遗貌,体物近情,“古体奇情逸态,层出不穷”(陈融《颙园诗话》)。“近体清丽娟然”(王豫《群雅集》),饶有风致。符保森《国朝正雅集》称其“诗情婉丽”,时复“清空如画”。徐世昌则谓“诗浏漓浑脱,一气盘旋,无挦扯饾饤之习”(《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一)。鸦片战争后,诗风稍变,《俞家庄歌》等记乡民抗英,沉雄激切。尤工倚声,蔡示茂序其词称以“性苦淫哇”而“濯以藻丽”,故“冲然而澹,翛然而远”(《拜石山房词·叙》)。“论者谓兼竹坨(朱彝尊)、迦陵(陈维崧)之长”(陈乃乾《清名家词》)。有《拜石山房诗》四卷,《拜石山房词》四卷、《绿秋草堂词》一卷。生平见《无锡县志·文苑传》。陈乃乾《清名家词》作者简介。
-
沃拉斯
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1858年5月31日-1932年8月9日),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费边社的领袖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沃拉斯出生于桑德兰蒙克韦尔茅斯,有一个妹妹,就读于牛津大学什鲁斯伯里学校和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后在海格特学校任教,1885年辞职后担任理性主义新闻协会主席。1904年,因抗议费边对约瑟夫·张伯伦关税政策的支持而辞职。1894年他作为进步人士被选入伦敦学校董事会。1897年12月18日,与作家艾达·雷德福 (Ada Radford)结婚。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梅·沃拉斯(May Wallas),女儿后进入剑桥纽纳姆学院就读。1890年,他被任命为大学讲师,并从1895年起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898年,他出版了19世纪初功利主义激进分子弗朗西斯·普莱斯的传记。他的学术著作有《政治中的人性》(1908)及其后继者《伟大的社会》(1914)和《我们的社会遗产》等。
-
何仙姑
何仙姑,传说八仙中的唯一女仙。谓其为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唐武后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食之果然。誓不嫁,母竟不能强。一日于溪上遇铁拐、采和,授以仙诀,于是往来山谷,其行如飞。武后遣使召至阙,中路失之。景龙中,铁拐引之,白日飞升而去。按:记载何仙姑故事的有宋魏泰著《东轩笔录》和托为宋曾慥著《集仙传》等书,《笔录》言“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福祸,人称何仙姑”。《集仙传》言其为“零陵市道女”,入山采茶为吕洞宾所度成仙。《潜确类书》、《续道藏》所记同《集仙传》。惟《续文献通考》说其为广州增城人。《东游记》何仙姑事全同《续文献通考》,惟多出“溪上遇铁拐、采和”及“铁拐引去”数句而已。
何仙姑是何时何地人,众说纷纭。
①《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云:“(武周长寿二年) 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灵通神异,太后厚币聘请。何女生而紫云绕室,顶有六毫。年十三,随女伴入山采茶,失侣迷径,见东山峰下一道士,修髯绀目,冠高冠,衣轻绡,何女亟拜之。道士出一桃,曰: ‘食此,他日当飞升。’ 仙姑食之。道士指归路,曰:‘后可常会于此。’归已逾月,自是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复梦神人教饵云母粉。遂誓不嫁,往来山谷,轻身飞行。每朝出,暮持山果归遗其母。至是应召赴阙,中路复失之。”此乃广州之何仙姑。
②宋魏泰《东轩笔录》云:“永州有何氏女,幼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饥。自是能递知祸福,乡人神之,为构楼以居,世谓之何仙姑。”《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云:“(吕洞宾)始遇陵零何氏女,传以修养,复与金丹服之。引见钟祖,携入蓬莱拜木公、金母。金母带回阆苑,令扫蟠桃落叶。”此乃永州之何仙姑。
③《安庆府志》云:“何仙姑,初,桐城投子山大同禅师,每溲溺有鹿来饮。久之,鹿产肉毬,裂开一女。师见而收育之,至十二岁,牧童以山花插其髻,戏之。师乃令下山,嘱曰:‘遇紫则止,遇何则归。’至紫卷口何道人家,遂栖之,以何为姓。慎守师戒,修持觉悟,师使赴州召之,女方渐,即持笊篱往。先至,见师坐左,州后至,坐右,三人一时化解。”此乃安徽之何仙姑。
④《祁阳县志》云:“何仙姑年十三,随女伴入山采茶,失伴独行,迷路。遇异人出一桃与之,曰: ‘食此尽当飞升,不然止居地中。’仙姑仅能食其半,自是不饥,洞知人事休咎。”此乃湖南之何仙姑。
⑤《福建通志》载:“仙姑父大郎,居武平南岩,货饼自给。吕纯阳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 ‘食尽则成仙。’仙姑遂避谷南岩。”此乃福建之何仙姑。
⑥《浙江通志》载:“宋何仙姑南览村人,三十不字,采樵自给。见山间桃实如桮,啖之,自是不饥。”此乃浙江之何仙姑。所谓仙姑,乃民间女巫。何仙姑者,何姓女巫也。何姓女巫很多,所以许多地方都有本地之何仙姑。但根据民间传说,何仙姑既是八仙之一,又是吕洞宾之弟子,所以应是永州之何仙姑。 -
中峰明本
中峰明本(1263~1323),元代禅宗临济宗僧人。高峰原妙弟子。据祖顺《中峰和尚行录》、《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六、《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等载,俗姓孙,号中峰,世称“中峰明本”、“天目中峰”。又号“幻住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十五岁萌出家之志,读《法华》、《圆觉》、《金刚》诸经,并奉持五戒。二十四岁,入天目山狮子院参谒高峰原妙,甚为相得。翌年(1287),依原妙出家。次年,受具足戒,得原妙心印。原妙示寂后,隐于湖州辨山幻住庵,其间云游四方,而僧俗追随者甚众。延祐五年(1318),应请还住天目山,僧俗纷纷慕名瞻礼求法,被誉为“江南古佛”。元仁宗诏令出山,遭拒绝,乃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并赐金襕袈裟等。著名弟子有千岩元长、天如惟则等。禅理上继承和发挥原妙“自然入无心三昧”思想,对当时那种“只尚言通,不求实悟”以及机锋、棒喝的风气进行批评。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为基本话头令人参究,并提出参禅要以透过“生死”为根本目的。其思想影响远及东邻,对日本足利时代的禅宗有相当的影响。其行履风范,大体与原妙相似。著述甚多,后人分别编为《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
-
吴起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他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侍鲁国国君。后来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拟让吴起担任主将,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人作妻子,鲁国因而怀疑他。吴起为了建立功业,便杀了妻子,以表示不亲附齐国。鲁国终于让他做了主将。他领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后来鲁国有些人说他的坏话,他很生气,当离开鲁国与母亲分别时,吴起发誓说:“我不做卿相,就不回卫国了。”
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为他工作。魏文侯用他做主将,攻打秦国,攻下五座城池。吴起担任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他行军时不跨马,不坐车。亲自包扎剩余的军粮,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恶性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后哭起来。有人说:“你儿子仅仅是个兵,将军却亲自吮吸他的毒疮,你哭什么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斗中有进无退,战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他死在哪里呢?因此为他哭泣。”魏文侯看到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将士们的心,就派他做西河(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守,来抵御秦国与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黄河中乘船东下,吴起陪同。当武侯说到“山河环抱,形势美极,这是魏的国宝”时,他却回答说:“国家的强盛,在于给人民的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后来吴起在魏国遭到陷害,逃奔到楚国。
楚悼王平日听说吴起贤能,就让他任楚国的相国。他上任后就实行改革:明确法规,审定命令,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废除疏远王族的供养,用以优待战士和抚慰其家属。主要在于使兵力强盛,并斥退那些纵横驰骋的人。此后他又率军北吞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于是诸侯国忧虑楚国的强盛。原先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待到悼王去世以后,王室大臣们发动骚乱,攻击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首前并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们乘机射杀吴起,连带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首。悼王安葬以后,太子即位,就命令令尹,把射杀吴起因而连带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杀死。楚国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处死的有七十余家。
-
杨循吉
杨循吉(1456—1544)明文学家、藏书家。字君谦,一作君卿,号雁村居士。又号南峰,世称南峰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好读书,每有心得,手舞足蹈,不能自禁。弱冠即登成化甲辰进士科,授礼部主事,旋即致仕。杨循吉少年时即名扬吴中,曾与祝允明以文才并称“杨祝”。后因病辞官,结庐于支硎山下,以读书著述为事。武宗驻跸南京,召他作《打虎曲》,又作乐府,小令等,不授官而祝他为俳优,他以此为耻辱,不久辞归。嘉靖中,曾献《九庙颂》和《华阳求嗣斋仪》,晚岁寂寞冷落,更洁身自好。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十九岁。
文学上对于诗的创作,在《朱应辰诗序》文中王张:“予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直吐胸怀,实叙景象,妇人小子皆晓所谓者,然后定为好诗。其他饾饤攒簇,拘拘拾古人涕唾者。亦木偶之假线索以举动者,吾无取焉。大抵景物不穷,人事随变,位置迁易,在在成状,古人岂能道尽不复可置语?清篇新句,目中竞列,特患吟哦不到耳!”他的这种主张始终指导着他的创作实践,所作诗歌多取材于身边琐事,描写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自然朴素,直抒胸臆;但题材狭窄,很少触及社会现实。散文注意篇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文字的简洁。
他又极喜藏书,家境富裕,以巨资购书。晚年虽赤贫,所藏书竟达10余万卷。1488年(弘治元年)建“雁荡村舍”,藏书楼名为“卧读斋”,自称藏书“小者虽未备,大者亦略全”,终日在楼中读经史。其诗“沈疾已在躬,嗜书犹不废。每闻有奇籍,多方必罗致。手录兼贸人,恒辍衣食费”正是他一生藏书的生动写照。他还是提倡抄书者之一。闻某人家有异本,必购求缮写。
其著作颇丰,诗文自定为《松筹堂集》十二卷。会粹诸类书,曰《奚囊手镜》,最为赅博。还著有《吴中往哲记》、《吴中故语》、《蓬窗吴记》、《吴邑志》、《金山志》、《松筹记》、《倚玉集》、《蓬窗别录》”、“《南峰乐府》一卷、《都下赠僧诗》一卷、《菊花百咏》一卷、《斋中拙吟》一卷、《灯窗末艺》一卷、《攒眉集》一卷”,所纂辽金二史,镌板已成,《宋纪》未竟。尤重方志纂修,除《吴邑志》之外,还编纂《长洲志》、《苏州府志纂修识略》,并为山东纂修《宁海州志》、《章丘县志》。
-
阴法鲁
阴法鲁(1915年7月25日—2002年3月4日),中国音乐史研究家。1915年7月25日生于山东省肥城县红庙村。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1929年就学于济南私立育英初级中学。1931年后入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1935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1937年下半年,北大同清华、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之到湖南南岳市。翌年临大改名西南联合大学,随校迁至云南蒙自,不久又到昆明。1939年至1942年为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罗庸,杨振声。1942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2年至1946年,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其间,1944年后兼任华中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文学研究员。1946年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博物馆学专修科讲师、史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并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授。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研究员。1956年以来还兼任历史研究所二所学术秘书。1958年历史一、二所合并为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0年重返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史,侧重中国音乐史和《诗经》。1961年12月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1962年以来兼任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升为教授。1979年10月参加中亚文化史研究会。1980年6月参加北京市音乐家舞蹈家协会。1981年2月参加歌词研究会,5月参加中外关系史学会。关于古代文学史,音乐史方面的著作有:《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与杨荫浏合著;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论文有《先汉乐律初探》(1944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6年收入重庆《礼乐》第1期)、《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1945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8年以单行本列为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之十)、《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1951年《文物参考资料》2卷4期)、《从音乐史上论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关系》(1956年,《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一集)、《历史上中日两国音乐的交流》(1957年4期《人民中国》日文版)《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1959年《历史研究》6期)、《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规律试探》(1963年,《音乐论丛》第二辑)、《关于“词”的起源问题》(1964年《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1980年《人民音乐》第3期)、《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等二十五篇。另有现代史和其他方面的文章近十篇。
-
范云
范云(451年~503年),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阴(河南泌阳)人。范缜从弟。少机警,有识具,善属文。8岁能诗,宋豫州刺史殷琰见而奇之。人称有“相才”。早年参预齐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之游,为“竟陵八友”之一。仕齐为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及还朝,迁零陵内史,累官始兴内史、广州刺史,为政清廉,颇著声誉。梁武帝萧衍与范云曾同为竟陵王西邸之游,深相器重,及即位,迁侍中,累官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居官以能言直谏称。
范云才思较捷,属文往往不用草稿,下笔立成,时人每疑其宿构。他与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友善,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诗以洗丽明净见长,钟嵘《诗品》把他与丘迟同列中品,称其“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萧统《文选》亦选录他3首诗。可见其诗甚为时人所重。有些诗已隐约闪现出唐诗的风采。史载原有文集30卷,已佚。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30余首,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亦收录其佚文。
-
夏仁虎
夏仁虎(1874~1963),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他兄弟五人,即夏仁溥、夏仁澍、夏仁析、夏仁虎、夏仁师,排行老四,乡人成其为“夏四先生”。夏仁虎自幼聪慧,在兄弟五人中,以他的学问事业最为突出。
夏仁虎,近、现代诗人。字蔚如,号啸盦,又号和均,别号枝巢、枝巢子。江苏南京人。18岁入县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生。二十八年(1902)中举。清朝末年曾任邮传部郎中。民国时期历任张作霖北京政府秘书长、中山公园董事会会长、北京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隐居北京,拒绝日伪的威胁利诱,作《哀金陵赋》以明其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从事著述。晚年双目失明。1963年病逝于北京。
夏仁虎自评其诗曰:“诗之工拙,虽不可知,而沉吟时变,感喟沧桑,似亦不无可留之作。”(《〈啸盦诗存〉自序》)其诗多感慨时代变迁,但大都取抱残守缺态度,对社会治乱困惑不解。如《书感四首》:“沧海横流斜日暮,忧时莫笑小臣愚。”《辛亥除夕寓津门》:“但觉鬓丝搔更短,不知今夕是何年。”《偶成》:“丝乱治愈纷,矶激浚益湍。”《万生园歌》甚至对兴建动物园深表不满。论文推尊骈体等有韵之文,贬抑无韵之文。“尝谓普通之文,布帛菽粟也。骈体诸类,锦绣珍馔也。世不能无布帛菽粟,即应有锦绣珍馔。特布帛菽粟易致,而锦绣珍馔难得。”(《〈枝巢四述〉引言》)著有《啸盦诗存》、《啸盦词》、《枝巢四述》、《啸盦文稿》、《碧山楼传奇》、《和姜白石自制曲》等。
清朝戊戌变法那年(1898年),25岁的夏仁虎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开始了他整整30年的官宦生涯。他是晚清的秀才、拔贡、举人,刑部、商部、邮传部的小京官。辛亥革命后,他先后在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为官,并成为国会议员。张作霖入关后,夏仁虎先后担任国务院的政务处长、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北洋政府作鸟兽散。1929年,时年55岁的夏仁虎弃官归隐,专事著书和讲学,担任了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妄图拉拢他,他毅然拒绝的日寇的利诱,保持了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晚年的夏仁虎尽管双目失明,仍然笔耕不辍,直到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夏仁虎和妻子张玉贞有八子一女,其中第六子夏承楹的妻子便是伟大的女性作家林海音。
-
仲长统
仲长统(180—220年)东汉末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姓仲长,名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少年好学,年二十余,曾游学青、徐、并、冀之间。官至尚书郎,后参丞相曹操军事。敢于直言,不矜小节,对当时外戚和宦官专权十分不满。“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后汉书·仲长统传》)。其历史观有两个有价值的见解:一是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认为政治斗争的胜负、历史发展的起伏决定于人事,而不决定于天道(指“天命”、“三统”、“五运”之类迷信)。但主张对于天文历法方面的“天道”要加以了解应用。二是关于夺权、守权、亡权的历史兴亡三步曲思想。认为各朝创业的皇帝是经过“角知”、“角力”的斗争才夺得政权的。继承者稳坐江山,安享太平。后来,“富贵生不仁,沈溺致愚疾”(同上),导致政权的危亡。然后别人又夺权、守权、亡权,“存亡以之迭代,政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也”(同上)。其认识论思想在于重视人的“智”、“能”,主张言与行、名与实的统一和是非的客观性,指出:“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能治也”。政治上主张德政教化。由于对现实愤叹而思“隐世”、“入仙”,思想趋于消沉。范晔《后汉书》把他与王充、王符合传,并称:“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论》)。
-
埃勒里·奎因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美国推理小说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1905—1971年)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年)表兄弟二人使用的笔名,他们开创了合著推理小说的先例。1929年至1971年间,埃勒里·奎因发表了数十部推理小说。其中“国名系列”的9部作品和“悲剧系列”的4部作品被认为是古典解谜推理小说的最高水平,是后人难以逾越的杰作。埃勒里·奎因同时也是二人小说中虚构主人公的名字,该人物也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兼侦探。奎因与他的父亲——纽约警察局的理查德·奎因警官是李与丹奈多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从1929年到1971年,埃勒里·奎因共发表数十部推理小说,其中9部“国名系列”作品和4部“悲剧系列”作品被认为是古典解谜推理小说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后人难以逾越的杰作,他们的代表作品有《罗马帽子之谜》、《希腊棺材之谜》、《法国香粉之谜》等。
-
胡志明
胡志明(越南语:Hồ Chí Minh,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越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前越南劳动党中央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义安省(今义静省)南坛县人。出身于教师家庭。原姓阮,童年名阮必成,青少年时名阮爱国。因从事革命活动,曾用阿三、李瑞、王山而、胡光、陶九、宋文初等化名。1943年改名胡志明。早年在顺化普通中学上学,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1911年底以海员身份出国考察,遍历法、英、美、德、阿尔及利亚、刚果等国。1915—1917年侨居英国。1917年后长时间居住法国,参加法国社会党。1919年代表越南爱国者向凡尔赛和会递交请愿书,要求各协约国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1920年12月出席法国社会党都尔大会,会上该党分裂,他赞成第三国际路线,加入法国共产党。1922年与法属非洲殖民地爱国者共同创立法国殖民地各民族联合会,任该会机关报《劳动报》主任兼总编辑,结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等人。1923年6月到莫斯科,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10月出席农民国际会议,当选殖民地常务委员会委员。1924年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就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发言。后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同年12月陪同孙中山的政治顾问米·鲍罗廷到广州,任翻译。1925年6月以心心社为基础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同时,在黄埔军官学校举办特别政治训练班,为越南培养革命干部;并与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亚和印度等国爱国者共同组织东亚被压迫民族联合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开广州去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返莫斯科。1928年出席布鲁塞尔反帝同盟会会议;任共产国际东南亚代表。
1930年2月3日,代表共产国际在香港召开三个越南共产主义组织统一会议,建立越南共产党。同年10月改名印度支那共产党。在越南发动武装起义失败,被缺席判处死刑。1931年6月在香港被英当局逮捕,1933年春获释。1935年7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后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进行革命工作。1938年从苏联到延安,与毛泽东会晤。1941年2月首次回国,在高平省北坡建立机关,为总起义作准备。5月19日主持党中央第八次会议,确定民族解放是越南革命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创立越南独立同盟,当选主席。自此领导越南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抗日反法斗争。1942年8月再到中国,被国民党政府广西地方当局逮捕,经周恩来委托冯玉祥将军营救,于1943年9月获释。在狱中撰《狱中日记》诗歌集一部。
1945年8月,领导越南人民取得八月革命胜利。9月2日,在河内巴亭广场50万人庆祝大会上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任临时政府主席。法国殖民者再度入侵越南后,领导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1945—1954),并取得胜利。1946年3月在越南第一届国会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任总理至1955年。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将越南的党组织改为越南劳动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51—1969)。60年代领导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直至逝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坚持与中国友好。无家室,兄妹早亡。著有《胡志明选集》、《为了独立自由、为了社会主义》等。
-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少工举业,有场屋声。咸淳七年太学上舍释褐,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以国事渐非,弃官隐居白石巷。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景炎三年,元浮屠总统杨琏真伽掘宋帝陵,与英孙、唐珏等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识,作《冬青树引》记其事。元至元中,曾还家教学,于马鞍山下辟赵奥别业,以居生徒,开池种竹,放歌自遣。名所居曰石田,因以石田为号。复因避寇出游,与钱塘汪元量唱和。前后往来吴越间二十馀年,至大初,自杭归乡。三年,卒于家,年六十九。所作诗文,均以忠义见称,“传诵江湖,脍炙人口”(明吕洪《霁山文集序》)。方逢辰谓“其诗凄惋而悠以博,微以章,宛然六义之遗音”,“诗家门户,当放一头”(《白石樵唱序》)。其诗以《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有感》、《别王监簿》、《书陆放翁诗卷后》、《读文山集》、《冬青树引》为代表,历代多有好评,明胡应麟至谓:“集中大半此类,忠义气概,落落简编,有足多者。”(《诗薮》杂编卷五)清贺裳亦云:“尝叹诗法坏而宋衰,宋垂亡诗道反振,真咄咄怪事!读林景熙诗,真令心眼一开。”鲍正言谓:“霁山先生以忠义之气发为词章,声情绵邈,音节悲凉,足以凄金石而泣鬼神。”(《霁山先生集跋》)其诗也有“清妙”之作,如《梦回》、《古松》等篇,与姜夔如出一路。李慈铭云:“南宋人诗,自《江湖小集》别开幽隽一派,至四灵而佳句益多,月泉吟社尤为后劲,霁山其领袖也。所作清淡深秀,前跻石湖,后蹑梧溪。”(《越缦堂诗话》卷上)著有文集《白石稿》十卷、诗集《白石樵唱》六卷,元章祖程为注,已佚。今存文集有三种版本:明吕洪编《霁山先生文集》五卷,有明天顺七年刊本;明冯彬刊《霁山先生白石樵唱》六卷、《文集》四卷,有嘉靖十年刊本;《霁山先生集》五卷、首一卷、拾遗一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分卷各异,收诗文数同。今人整理本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出版的校点本《霁山集》。《全宋诗》卷三六三一至三六三三录其诗三卷。事迹见元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民国间《平阳县志》卷三五。
-
金毓黻
金毓黻[jīn yù fú](1887-1962年),又名毓绂,号静庵, 斋名静晤室、千华山馆,辽宁辽阳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生。6岁入村塾。1907年毕业于辽阳启化高等小学,继升读奉天省立中学堂。1913年秋,入北京大学文科。1916年夏毕业,返东北,任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教员。 其后任沈阳文学专门学校等校教员。1925年任奉天省议会秘书。1929年3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秘书。1930年3月,任辽宁省政府秘书长。1931年3月,沈阳东北大学废副校长制,设大学委员会,与张伯苓等应聘为委员。 5月任辽宁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日军拘捕。1932年夏,为臧式毅保释后,任伪满奉天公署参事官。 冬,改任伪满奉天图书馆副馆长。 1933年10月,任伪日满文化协会理事,兼协会《满洲学报》主编。1934年秋,任伪奉天通志馆总纂,尝兼东北大学史地系教授。1935年1月,随臧式毅赴日本。1936年4月,复往日本。 7月化名乘轮返国赴上海,后以蔡元培之介,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并任行政院参议。1937年4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 11月辞职赴重庆。1938年春,任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1939年于川北三台东北大学主持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1941年秋,任东北大学史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主任。1943年春,与李济、傅斯年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 秋,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教授。1944年4月,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1945年9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仍任中央大学教职。1946年夏,随东北视察团前往东北,并兼教育部辅导委员会委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东北区代表,视察东北文物。1947年1月,辞监察委员及中大教授职务,改任国史馆纂修。 4月教育部任为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 秋,前往北平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并兼沈阳东北大学史学系教授。1949年1月,国史馆驻平办事处并入北京大学,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教授,并至辅仁大学兼课。1952年9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员。1962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着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总目提要》、《中国史》、《东北古印钩沉》、《辽会要作法》、《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明代) 等。编有《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
-
杨筠松
杨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名益,字茂叔,我国古代重要的堪舆大家,江西堪舆学“形法理论”祖师爷。继公刘、周公之后,我国的堪舆学派大都尊郭景纯为形家之祖,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杨筠松了,后世认为杨在堪舆学上的地位相当于儒学中的孟子,杨筠松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其实要论后世影响的话,杨甚至都超过了郭。有关杨筠松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杨本人也被称作“救贫先生”、“救贫仙人”,时至今日,国内外很多风水学家还是奉杨筠松为祖师爷。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
杨筠松生于唐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初八日,窦州(今广东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江西堪舆形法理论祖师。其父亲杨淑贤生三子:长子筠翌,次子筠宾,三子筠松。
筠松幼年聪颖过人,学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后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广明中(880年),黄巢破京城,筠松离京出走,先入昆仑山,后到虔州(江西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民间称救贫先生。
留虔州期间,在崇贤里黄禅寺遇曾文辿,邂逅于方丈之内,唔谈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风水学识所倾倒,遂拜筠松为师,朝夕跟随,竭尽弟子之礼。
后随师云游山川,寻龙捉脉,得杨筠松悉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曾文辿遂渐通堪舆之道,成为杨筠松第一个高徒。
杨筠松口授其徒曾文辿操笔著述。又著新水经。天下万书唯《青囊经》至上,至元朝刘秉忠注玉尺经天机配合杨公天星理气。杨公传曾文辿刘江东胡矮仙李华。曾文辿传廖禹刘江东传谭文谟,谭文谟十八世孙谭宽传刘基。
老曾又传十八世。至清初李青云,郑松山及徐守贞在闽浙戆区域较为出名。李青云,乃江西抚州府人氏,李邦寻之子,自小精通经书吏。十七岁擢进士受知奖南州。
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土色,后因故逃奔闽泉州林家入赘为婿,后投耿精忠耿王为参军与守贞仝事。后耿王兵败逃入山中在李家山十二年,有扦李氏一穴后因富贵足南宋垟为师长。又扦数穴儿孙发达皆由此也。康熙乙未封君仝处蒲川十余载。与诸名士同游,日走名山寻穴夜画图自记。
后至南坪扦柏林祖墓又扦大坑内李一穴其余不能书述又至平阳江南夏口吴氏出水莲花又至北港大溪边并塔边等地扦黄李池施数穴皆成巨族,年高八十终。
郑松山先生人称虱子郑,与李相遇,换览其书,念其才不亚于李。二师合二为一李先夙道骨郑青夙合为《青夙道骨》。
郑衣冠不整嗜酒妄谈,众名士虽深信也难为言尔。晚年在平阳桥墩大王沙村张顺家安度并卒于张家,张以父礼事之。郑以李郑合著《青夙道骨》增张并其生所学教之。由此张顺先生当时名闻浙闽地区。
张家传承八代至共和初年其后人赠教于平阳青街李公。李为当时该地区高手,断坟宅如亲眼所见。至新世纪李由于自己年迈,其后代无人学习此绝学怕失传于世,后赠于苍南吕青云,并言传身教数年。徐守贞乃福州人明朝举孝廉耿精忠为军师。
耿王兵败逃至平阳南港入赘许家故改名许进同游四方以论三元气运而扦积善人家用之富贵,凶暴之家用之败绝。
浙江一支由此传承。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等先后投入其门下学艺,均成为著名的堪舆大家。杨筠松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逐渐演化发展,形成风水“形法理论”,“峦头之法”。
形法理论“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子逸辈,其说为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1],故又名赣派风水。形成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个程式。近现代而至当代的风水学者,都践行杨筠松的风水理论,尊他为中国堪舆祖师。
杨筠松著作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内传》、《天玉经·外编》等书。其著述为后世风水家所推崇。
唐光化三年(900年)三月初九日,杨筠松病逝于虔州,终年67岁,葬于虔州于都寒信峡药口坝。
-
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字恕安,号恕庵。上海市南汇县渔潭乡人。四岁丧父,母教极严。十一岁前在家习读四书五经,以后曾入南汇县周浦镇小学,上海南洋附小学习。十六岁在徐汇公学(天主教教会学校)读至初中一年级时,因反对宗教迷信,被校方开除。后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因参加“五卅”运动及驱逐学阀胡敦复运动,迫于威胁恐吓,被寡母强令回乡。1926年入上海持志大学。1927年随其表兄顾仑布赴法留学。其间,他同时在巴黎大学文科和巴黎卢佛美术史学院听课,专攻艺术批评。曾游历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同年冬被聘在上海美专教授美术史和法语。1933年辞去美专职务。次年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任总编辑。1935年任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科长四个月,翻译了一部《各国文物保管法规汇编》。抗日战争爆发后,从1940年起一直从事外国文学译著工作。抗战胜利后,曾与马叙伦、陈叔通等人联合发表宣言,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并加入马叙伦等筹备成立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第一届理事,解放后自动退出。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先后担任上海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1957年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文化大革命”中,受江青反党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含冤死去。其妻朱梅馥因家遭不幸亦同时身死。他从小酷爱文艺,十八岁便开始写作短篇小说,发表于叶劲风、胡寄尘合编的《小说世界》及孙福熙编的《北新》周刊。十九岁在赴法途中写的《法行通讯》十四篇,曾发表在孙福熙主编的《贡献》半月刊上。1932年冬曾与倪贻德合编《艺术旬刊》。1949年与周煦良合编的《新语》半月刊,因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受邮局扣压,不久即被迫停刊。从三十年代起,便主要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博览群书,通晓中外,文史知识丰富,对美术、音乐、雕刻艺术造诣颇深,文笔细腻流畅,且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努力要求符合原作的艺术风格,译作水平很高,特别是后期的作品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地。他一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巴尔扎克的名著占十四部。由于他对巴尔扎克的研究很深,曾被吸收为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会员。所译法国的作品有: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亚尔培·萨伐龙》、《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贝多芬传》、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莫洛阿的《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服尔德传》。裴列卜·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泰纳的《艺术哲学》。所译英国作品有:罗素的《幸福之路》,牛顿的《英国绘画》。此外,还写过《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论文。
-
谛闲
谛闲(1858~1932年7月3日),清末民初天台宗名僧。浙江黄岩人,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幼见沙门即喜。少时习医,二十岁,悬壶邑中,屡为贫者施药。未久,以妻亡子死、慈母见背,遂遁入白云山,依成道法师出家。二十四岁,于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先后亲炙敏曦、晓柔、大海等诸师研习法华、楞严等经。光绪十二年(1886),受迹瑞融祖之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先后掩关三次,专修禅观。历任永嘉头陀寺、绍兴戒珠寺、上海龙华寺、鄞县观宗寺等住持;其间应各地僧俗之请,讲经四十余年。宣统二年(1910),于南京设立佛教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民国八年(1919),于观宗寺开创观宗学舍,并讲经弘法。后又主讲于观宗学舍,罗致学僧,授以台宗大小诸部,于是人才蔚起,其僧俗弟子有常惺、仁山、显荫、倓虚、戒尘、持松、妙真、蒋维乔、黄少希等,对于天台义学之弘扬,贡献殊大。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入寂于观宗寺,世寿七十五。著有大佛顶首楞严经指昧疏、圆觉经讲义、金刚经新疏、始终心要解、观经疏钞演义、教观纲宗讲记等书,后人合辑为‘谛闲大师遗集’行世。
-
杨士奇
杨士奇(公元1365—1444年),明仁宗、 宣宗时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名寓, 号东里, 江西泰和 (今属江西) 人。 少时家贫力学, 曾在湖广各地做塾师多年。以教授学生自给。 建文初被荐入翰林, 充编纂官, 修 《太祖实录》。不久试吏部第一。 永乐初改编修, 选入内阁掌典机务, 擢为侍讲、 左谕德。 成祖北巡, 常命他与蹇义、 黄淮留辅太子监国。 当时汉王朱高煦等间构太子, 均赖其言得解。 永乐十五年 (1417), 进翰林学士, 兼故官。 十九年, 改左春坊大学士。 仁宗即位, 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多所献纳。 不久兼兵部尚书。 时有官员上书歌颂太平, 帝以示诸大臣, 皆以为然, 唯他独曰: “流徙之人尚无所归, 疮痍尚未平复, 百姓尚很困苦。 还须休息数年, 才可能达到太平。” 修《太宗实录》、《仁宗实录》, 均充总裁官。宣宗时, 各地屡遭水旱, 召他议下诏宽恤, 免灾伤租税及官马缺额, 因请并蠲逃赋, 减官田租,汰损工役。 仁、宣二朝, 他与杨荣等悉心辅佐, 海内号为治平。 英宗即位, 继续辅政。与杨荣、杨溥并称 “三杨”。 前后历事五朝, 在内阁长达四十二年。 刚直敢言, 善于知人, 识拔人才, 于谦、 周忱、 况钟等都由他荐引。后宦官王振恃宠专权, 廷臣人人惴恐, 他也不能制约。 正统九年 (1444) 卒,年八十。 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著有 《东里文集》、《文渊阁书目》、 《历代名臣奏议》、《三朝圣谕录》等。
-
晏婴
晏婴(?—前500年),字仲,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著名大臣,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个君主,而主要的政治活动在景公时代。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政治眼光的人物。早在崔杼杀庄公时,晏婴就采取了中立态度,即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倾向于齐室。在公元前539年出使晋国时,晏婴就对叔向分析过齐国的未来政局。同一种分析他在公元前522年又对齐景公讲出,并建议景公用周礼来限制田氏势力的发展。晏婴较清廉,不贪财物。公元前545年,齐君赐给他一个大邑,他拒不接受,有一贵族问晏婴:“发财人人所愿,你为何不要土地呢?”他回答说:“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他的影响下,有些贵族也只收取了少许土地。此后几年,齐景公得知晏婴住房破旧,便想让他迁入新居,晏婴说:“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结果还是住在旧处。在春秋时期,象晏婴这样身份高显的人能有这样的简朴作风是不多见的。另外,晏婴对齐景公的不轨行为,也曾多次匡正,他用一些非常恰当的隐喻之话,为齐景公讲述道理,使这个并不十分明智和仁义的君主维持了很长时期的统治。晏婴还提出过一些政治学说,其中有些成份至今仍可借鉴。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亦称晏平仲,历官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共56年。他重人事,轻鬼神,强调法的作用。齐国发现慧星,齐侯命人禳之。晏婴说:“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左传·昭公26年》)。他主张以礼治国,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女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尽管晏婴主张“君人执信,臣人执共(恭)、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左传·襄公22年》)可是他认为君臣都应当有更高的目标——为社稷服务,臣子不是国君的私人奴仆。“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左传·襄公25年》)
晏婴在义利关系上主张义为利本,见利思义。他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左传·昭公10年》)他解释“富”要有“幅”,即有制度、有限度。齐君赐他邶殿之鄙60邑,他辞谢说:“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廌,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左传·襄公28年》)他住的房子狭窄潮湿,环境嘈杂,齐君要他搬家,他不肯,说是靠近市场,可以知道民众的情况。他对齐景公说市上“踊贵,履贱”,曲折地表达了齐国刑罚太重的弊病,景公为此省刑。晏婴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中,《晏子春秋》系后人纂辑而成,不尽可靠。
-
张杲
张杲[gǎo](1149—1227),南宋医家。字季明。新安歙县(今属安徽)人。伯祖张扩、祖张挥(字子发)、父彦仁,皆业医。承家学,尤善论医。尝欲集古今医案勒为一书。初拟集录一千例,因不易完成,遂先采掇诸书,据其见闻所及,凡涉于医者必录,撰成《医说》十卷。分四十七门,初成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后仍搜访不辍,至晚年又加补充,成书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记载与历代医家、医书、医术有关之典故、传说等,史料价值较高。所录奇疾险证,亦可供临床治病参考。其间因杂采说部,颇涉神怪,不免驳杂。
-
库柏
詹姆斯·费尼莫·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年-1851年9月14日),美国作家。出生在纽约州一个大地主家庭,曾在耶鲁大学攻读法学,但中途辍学。 1806~1811年当水手,航行世界各地。1826~1833年出任美国驻法国里昂的领事,并且赴意大利和英国旅行。1833年回国,蛰居故乡奥特赛加湖畔的库柏镇。
库柏从1820年发表处女作《警戒》起到逝世为止,一生共写了将近50部作品,除小说外,还有旅行随笔、政论、讽刺小品、寓言故事,以及美国海军史和哥伦布传。决定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的主要是长篇小说,按题材来说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描写美国革命的历史小说,如《间谍》(1821)歌颂了独立战争时期普通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维安多特》(1843)、《橡树林》(1848)等。第二类是描写冒险生活的小说,如《舵手》(1823)、《红色海盗》(1828)、《女海妖》(1830)、《卡斯蒂里的麦塞德斯》(1840)、《两位海军上将》《1842)、《鬼火》(1842)、《陆地和海洋》(1844)及其续篇《麦勒斯·沃灵福德》(1844)、《海狮》(1849)等。第三类是所谓边疆题材的小说,亦即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五部曲 《皮袜子故事集》。这组作品以主人公绰号“皮袜子”的猎人纳蒂·班波的一生为穿线,按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包括有《猎鹿者》(1841)、《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探路者》(1840)、《拓荒者》(1823)和《草原》(1827)等5部长篇小说,揭露了殖民主义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迫害,反映了美国早期移民艰苦创业的生活。属于印第安题材的小说还有《维什敦维什山谷》(1829)等。第四类是描写欧洲历史的小说,如三部曲《刺客》(1831)、《黑衣教士》(1832)和《刽子手》(1833)等。
库柏的创作以歌颂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式的自由”开始,于30年代后半期对美国的社会采取批判态度(《返乡路上》,1838;《故乡的面貌》,1838;《旅欧札记》, 1836~1838)。晚年写有描写地主生活的三部曲《萨坦斯托》(1845)、《戴锁链的人》(1845)和 《红皮肤的人》(1846)。最后的一部作品是乌托邦小说《火山口》(1847),表现出悲观主义情绪。
库柏的小说体现了美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情节曲折离奇,色彩艳丽奇异;同时也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但有的缺乏思想深度。他在美国文学史上首次描写了民族生活的题材,创造了“纯美国式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的司各特”。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原名熙成,字伯箫。曾用笔名山屋、天荪。1906年3月13日生。山东省莱芜县吴家花园庄人。自幼在家乡上学,1919年入曲阜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并开始写作。第一篇散文《白天与黑夜》发表在《京报·副刊》上。此后又连续写了《塾中杂记》、《街头夜》等散文,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有所反映。1931年前后在《京报·副刊》、《晨报》、《新生》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40多篇散文,曾集为《街头夜》准备出版,因“九·一八”事变,稿本失散。1931年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大学工作。抗日战争前先后在济南乡村师范、山东教育厅、莱阳乡村师范任职。同时,在《大公报·文艺》先后发表了散文《羽书》、《我还没见过长城》、《马》等散文,后编入《文学丛刊》第七集《羽书》(194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8年4月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参加抗日文艺工作组随军到晋东南前线工作,写了《潞安风物》(1947年,海洋书屋,包括《沁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散文)。1939年5月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秘书长。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任科长。这时期写了《向海洋》、《书》、《忘我的境界》等散文。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方向。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参观“陕北江南”,写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同时期还写了《黑红点》(1947年,东北书店,包括《一坛血》、《化装》等散文故事),后收入《烟尘集》(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同时期还翻译了德国诗人海涅的长诗《波罗的海》。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延安大学干部队到张家口华北联大任中文系副主任,后到东北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并主编《东北文化》。东北大学迁入长春市改为东北师范大学后,任副教务长。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被选为理事、秘书长。1951年至1954年任沈阳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从1945年到1954年所写的散文集为《出发集》(1954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春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兼任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编委。1956年走访中南各省,写了《难老泉》、《钢铁长虹》等诗文。1956年10月到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写了《记海涅学术会议》、《论海涅》、《谒列宁墓》、《记列宁博物馆》等散文。从英译本转译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诗歌《波罗的海》(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63年入中央高级党校学习。同年出版了散文集《北极星》(1963年,作家出版社),包括《北极星》、《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等优秀散文。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文学家。字圣宾,一说字宾至,晚年自号东瀛子,一作登瀛子。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北)人,寓居处州缙云(今浙江省缙云县)。唐懿宗咸通中,应九经举(一说百篇举)不第,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曾予召见,赐紫衣,授麟德殿文章应制。后入蜀,依附蜀主王建,任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参议政务。后主王衍即位,受道篆于苑中,封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未几解官,隐居青城山白云溪。
“光庭博学,善属文。”(《资治通鉴》卷二六八)平生著述颇多,有《道德经广圣义疏》、《道门枢要》、《录异记》、《墉城集仙录》、《广成集》、《壶中集》等。其著多以无为之旨为本,或演绎老子学说,或述道门醮仪,或记神仙灵验,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其诗《全唐诗》录存一卷,多咏慕仙遗世之情,偶尔也有伤时讽谕之作。相传为他所传的《虬髯客传》,则是晚唐有一定代表性的传奇小说作品,所述“风尘三侠”故事,为后人所传诵,明凌濛初据以演为《虬髯翁》杂剧,张凤翼改编为《红拂记》传奇剧本。《十国春秋》卷四七有传,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上、陶岳《五代史补》卷一、《资治通鉴》卷二六八也有其生平事迹的一些记载。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