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吴起
  • 姓名:吴起
  • 别名:姜姓,吴氏,名起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440年
  • 逝世日期:前381年
  • 民族族群: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他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侍鲁国国君。后来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拟让吴起担任主将,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人作妻子,鲁国因而怀疑他。吴起为了建立功业,便杀了妻子,以表示不亲附齐国。鲁国终于让他做了主将。他领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后来鲁国有些人说他的坏话,他很生气,当离开鲁国与母亲分别时,吴起发誓说:“我不做卿相,就不回卫国了。”


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为他工作。魏文侯用他做主将,攻打秦国,攻下五座城池。吴起担任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他行军时不跨马,不坐车。亲自包扎剩余的军粮,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恶性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后哭起来。有人说:“你儿子仅仅是个兵,将军却亲自吮吸他的毒疮,你哭什么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斗中有进无退,战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他死在哪里呢?因此为他哭泣。”魏文侯看到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将士们的心,就派他做西河(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守,来抵御秦国与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黄河中乘船东下,吴起陪同。当武侯说到“山河环抱,形势美极,这是魏的国宝”时,他却回答说:“国家的强盛,在于给人民的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后来吴起在魏国遭到陷害,逃奔到楚国。


楚悼王平日听说吴起贤能,就让他任楚国的相国。他上任后就实行改革:明确法规,审定命令,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废除疏远王族的供养,用以优待战士和抚慰其家属。主要在于使兵力强盛,并斥退那些纵横驰骋的人。此后他又率军北吞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于是诸侯国忧虑楚国的强盛。原先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待到悼王去世以后,王室大臣们发动骚乱,攻击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首前并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们乘机射杀吴起,连带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首。悼王安葬以后,太子即位,就命令令尹,把射杀吴起因而连带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杀死。楚国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处死的有七十余家。

吴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

伦理学

本书集中体现了他们以实验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在他们看来,在人类处理道德问题时,反思性思考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促成这样一种深入思考、正视个人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全部意义及其后果的习惯,并把思考的工具和方法教给学生。所谓工具,指的是道德在其中表现自己的过程以及道德意识藉之而得到解释的某些重要的观念。所谓方法,指的是对新的价值观以及那些被经验检验过的价值观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努力地分析和探究,直到背后的原则或假设被找到和被审查。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道德观念论、道德生活论和行动的世界,分别从道德的观念、道德的自我和道德的社会这三个方面展示了实验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用主义伦理思考的基本内容。

乾隆云南通志

乾隆云南通志

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乾隆元年(1736)刊本。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鄂氏奉诏纂修,属靖道谟因旧志增辑,分三十志,志各一卷,每志之下,间附以目,类目与《康熙云南通志》相似,首图说,终杂记。乾隆元年书成,时值鄂去官,继任督抚尹继善、张允随表进刊行。编端除载进书表、凡例十五则及鄂尔泰序跋外,内容较旧志已多增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编纲领灿然,较原本颇有条理。

治谱

治谱

政书。明余自强撰。十卷,续集一卷。自强字腔吾,官副邯御史。余不洋。凡涉及封建社会做官道德、 施政原则,人事交往、社会应酬等,一一论述,借以介绍当时官场状况和为官道理,摘抄现行政策、法令。初入官场者可赖此书了解社会,学会人情世故,免生差误,确保官运亨通。全书共有十门: 初选、到任,堂事、词讼、钱粮、人命,贼盗、狱囚、待人,杂事。 续集收宪约、 慎刑两篇,书名《祥刑要览》。正文卷五所收“一条鞭”是当时税制改革的重要史料。正续两集均不失为研究明末施坎、执法,官场应酬的必备参考书。右崇祯十年(1637)刻本和十二年刻本。

所欲致患经

所欲致患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五所欲造成之忧患痛苦。内容叙述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逢诸外道异学等问彼五阴六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等苦患之因;诸比丘遂诣佛所请示,佛告以五所欲产生之因缘,并举事例示其忧患,特以‘不净观’观女色之例,劝彼等断爱欲、入四禅。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全一卷。又称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经。本经乃叙述迦波利婆罗门之子弥勒之本生谭。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册。谓往昔弥勒佛示现在胜花敷世界,宣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切智光明婆罗门因闻此经而发菩提心,誓愿持诵该经,并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后出家,于八千年间一心持诵该经,时因连日豪雨,无法出外托钵,林中有母子二兔见仙人七日不食,为令法久住,遂投身火中,欲烧身供养。仙人见此,发愿道:‘吾誓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亦投身火坑。诵经之仙人即婆罗门之子弥勒。此外,本经预言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必定成佛。

大方广宝箧经

大方广宝箧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左祇园先说法,文殊后来与须菩提应答,而使之默,舍利弗目连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辩才。佛在只园。先演说法,文殊菩萨后到,与须菩提酬唱。令须菩提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能辨才神力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