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吴起
  • 姓名:吴起
  • 别名:姜姓,吴氏,名起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440年
  • 逝世日期:前381年
  • 民族族群: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他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侍鲁国国君。后来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拟让吴起担任主将,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人作妻子,鲁国因而怀疑他。吴起为了建立功业,便杀了妻子,以表示不亲附齐国。鲁国终于让他做了主将。他领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后来鲁国有些人说他的坏话,他很生气,当离开鲁国与母亲分别时,吴起发誓说:“我不做卿相,就不回卫国了。”


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为他工作。魏文侯用他做主将,攻打秦国,攻下五座城池。吴起担任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他行军时不跨马,不坐车。亲自包扎剩余的军粮,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恶性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后哭起来。有人说:“你儿子仅仅是个兵,将军却亲自吮吸他的毒疮,你哭什么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斗中有进无退,战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他死在哪里呢?因此为他哭泣。”魏文侯看到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将士们的心,就派他做西河(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守,来抵御秦国与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黄河中乘船东下,吴起陪同。当武侯说到“山河环抱,形势美极,这是魏的国宝”时,他却回答说:“国家的强盛,在于给人民的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后来吴起在魏国遭到陷害,逃奔到楚国。


楚悼王平日听说吴起贤能,就让他任楚国的相国。他上任后就实行改革:明确法规,审定命令,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废除疏远王族的供养,用以优待战士和抚慰其家属。主要在于使兵力强盛,并斥退那些纵横驰骋的人。此后他又率军北吞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于是诸侯国忧虑楚国的强盛。原先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待到悼王去世以后,王室大臣们发动骚乱,攻击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首前并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们乘机射杀吴起,连带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首。悼王安葬以后,太子即位,就命令令尹,把射杀吴起因而连带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杀死。楚国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处死的有七十余家。

吴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严陵集

严陵集

古代诗文总集。9卷。宋董弅编。此书所收皆题咏严州以及严陵山的诗文。卷1至5为诗,卷6有诗有赋,卷7至9为杂著、碑铭、题记。始于东晋谢灵运,终于南宋之初。此书为董弅任严州知州时所辑。董氏在《序》中称:“弅与僚属修是州图经,搜访境内断残碑版及脱遗简编,”“因得逸文甚多,”又得郡人喻彦先家藏书与州学教授沈愫广求备录,遂成此书。书中所收诗文多为题咏严陵山、七里滩、桐庐江、严陵钓台等名胜古迹之作,其中不乏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孟浩然《经七里濑》、刘长卿《送张十八归桐庐》、杜荀鹤《钓台》、梅尧臣《咏严子陵》等。集中亦有误收之作,如司马光作于洛中的《独乐园钓鱼庵》,仅因首句用严子陵事而误收其中。此书另一可贵之处在于收录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和作品,如钱勰、张景修、陈轩、吴可几、范师道等,其中不少人的作品没有专集传世,仅借助此书才得以流传一二。有《四库全书》本。

吴地记

吴地记

江苏地方志。旧题。唐陆广微撰,后集宋佚名辑。一卷,后集一卷。广微,唐禧宗时人。书成于唐乾符三年(876)。主记吴地(约相当今苏州上海等地区)建置沿革、户数、两税、茶盐酒,城郭历史、八门故实,吴县、长洲、嘉兴、崑山、常熟、华亭、海盐等七县设置、改并、距郡里数、古迹、户数;又载花山、支硎山、余杭山、横山、鸡笼山、昇犹山及太湖、女妏湖、百口桥、乘鱼桥、重元寺、乾元寺等,及泰伯至夫差二十五主情况。后集为宋人续前集而作。记事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多采掇县录、图经。主记吴江县等析置、钱氏改号,及有关全场位置,吴县、长洲等五县所辖和有关寺院、桥梁等情况。全书约一万二千余字。为唐代仅存地记之一。原书散佚,经后人采掇成篇,又窜入他说,以足卷帙。序记罗城作亚字形,周敬王六年(前514)至唐乾符三年(876)仅一千三百九十年,与书载一千八百九十五年不符,又至大宋淳熙十三年(1186)总二千二百一十五年,实为一千七百年,亦与所记不符。故此序乃南宋时人所作。有明万历《古今逸史》本,清《四库全书》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李虚中命书

李虚中命书

三卷。古代星命术书。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二》:“书中义例,首论六十甲子,不及生人时刻干支,其法颇与韩愈《墓志》(指《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所言始生年月日者相合,而后半乃多称四柱,其说实起于宋时,……真伪杂出,莫可究诘。”此书以人的生年月日干支为依据,推衍人寿夭、贵贱、吉凶,为后世言星命八字术者所祖。

四书疑节

四书疑节

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已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疑节》之名,不甚可解。卷首有溪山家塾刊行字。或重刻时有所删节,故改题曰‘节’与!”其内容为: 先八卷以《四书》分列设疑,计《论语》四卷,《大学》、《中庸》各一卷,《孟子》三卷。后四卷以《四书》相互交叉设疑,计《论语》与《大学》、《中庸》合一卷,《论语》与《孟子》一卷,《大学》与《中庸》、《孟子》合一卷。均以《四书》之文,互相参对为题,或似异而实同,或似同而实异,或阐义理,或用考证,皆标问于前,列答于后。如问:“《论语》一书,诸儒皆曰孔门弟子成此书。程子乃曰,成于曾子有子之门人。何者为是?”则引证考辨答曰:“成此书者,初非出于一人之手。一言以蔽之曰,圣人之徒斯足矣!”又如问:“中庸、中和二中字同否?”答曰:“中一字有二义: 有性理本然之中,有事理当然之中。中和之所谓中者,性理本然之中;中庸之所谓中者,事理当然之中。中庸之中,实自中和大本之中为之体;中和大本之中,发而为中庸之中,是乃由体而达用,其理一而已矣!”再如问:“《论语》言仁,《孟子》兼言仁义,何与?”答曰: 由于孔子之时“人心天理尚明,夫子止以仁言之可也”。至孟子时“功利日胜,人欲日滋”。孟子“至于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之说,直欲拔本塞源以救当时之弊,孟子之用心亦劳矣”!有《四库全书》本。

维摩经疏

维摩经疏

维摩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七〇。

佛说月灯三昧经

佛说月灯三昧经

此经有别生经二种,皆刘宋先公译。其一题为月灯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又称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卷,存于宋、元、明诸藏中,相当于本经第六卷前半。其二亦名月灯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一卷,高丽藏亦收之,缩刷藏经后记推断此为历代三宝纪卷四所传安世高之译本,谓类似本经第五卷后半。本经现存梵本在一八九六年于加尔各答出版,题为三昧王(Sama^dhi-ra^ja),梵文大乘集菩萨学论(S/iks!a^samuccaya)之引文中称之为三昧王月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