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

胡志明
  • 姓名:胡志明
  • 别名:
  • 性别:
  • 国籍:越南
  • 出生地:义安省
  • 出生日期:1890年5月19日
  • 逝世日期:1969年9月2日
  • 民族族群:

胡志明(越南语:Hồ Chí Minh,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越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前越南劳动党中央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义安省(今义静省)南坛县人。出身于教师家庭。原姓阮,童年名阮必成,青少年时名阮爱国。因从事革命活动,曾用阿三、李瑞、王山而、胡光、陶九、宋文初等化名。1943年改名胡志明。早年在顺化普通中学上学,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1911年底以海员身份出国考察,遍历法、英、美、德、阿尔及利亚、刚果等国。1915—1917年侨居英国。1917年后长时间居住法国,参加法国社会党。1919年代表越南爱国者向凡尔赛和会递交请愿书,要求各协约国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1920年12月出席法国社会党都尔大会,会上该党分裂,他赞成第三国际路线,加入法国共产党。1922年与法属非洲殖民地爱国者共同创立法国殖民地各民族联合会,任该会机关报《劳动报》主任兼总编辑,结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等人。1923年6月到莫斯科,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10月出席农民国际会议,当选殖民地常务委员会委员。1924年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就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发言。后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同年12月陪同孙中山的政治顾问米·鲍罗廷到广州,任翻译。1925年6月以心心社为基础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同时,在黄埔军官学校举办特别政治训练班,为越南培养革命干部;并与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亚和印度等国爱国者共同组织东亚被压迫民族联合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开广州去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返莫斯科。1928年出席布鲁塞尔反帝同盟会会议;任共产国际东南亚代表。


1930年2月3日,代表共产国际在香港召开三个越南共产主义组织统一会议,建立越南共产党。同年10月改名印度支那共产党。在越南发动武装起义失败,被缺席判处死刑。1931年6月在香港被英当局逮捕,1933年春获释。1935年7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后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进行革命工作。1938年从苏联到延安,与毛泽东会晤。1941年2月首次回国,在高平省北坡建立机关,为总起义作准备。5月19日主持党中央第八次会议,确定民族解放是越南革命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创立越南独立同盟,当选主席。自此领导越南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抗日反法斗争。1942年8月再到中国,被国民党政府广西地方当局逮捕,经周恩来委托冯玉祥将军营救,于1943年9月获释。在狱中撰《狱中日记》诗歌集一部。


1945年8月,领导越南人民取得八月革命胜利。9月2日,在河内巴亭广场50万人庆祝大会上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任临时政府主席。法国殖民者再度入侵越南后,领导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1945—1954),并取得胜利。1946年3月在越南第一届国会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任总理至1955年。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将越南的党组织改为越南劳动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51—1969)。60年代领导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直至逝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坚持与中国友好。无家室,兄妹早亡。著有《胡志明选集》、《为了独立自由、为了社会主义》等。

胡志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悲剧,首次出版于1594年。该剧讲述一个如花似玉的名门闺秀拉维妮娅遭到令人发指的摧残,父亲泰特斯以牙还牙,于是有了令人同样心惊的人肉宴。该剧讲述了一个道理:苍天对于人间的罪恶并不是不闻不问。该剧是莎翁早期的作品,剧中对于政治犯心理及生理所遭的创痛有深刻的描写,其中对暴虐屠杀的残酷场面亦刻画入微。

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

亦称《岛夷志》,海外游记。作者元汪大渊,字奂章,江西南昌人。1341年(元至正元年)以后,曾两次随商船浮海游历数十国,并曾亲临台湾。1344年前后根据旅行中见闻完成此书,计一百条。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至正间曾两附海舶,游东西洋数十国。据所闻见于至正十年(1350)撰成此书。约二万一千字。首有张翥、吴鉴二序。次载澎湖、琉球、三岛、龙涎屿(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龙多岛,一说今布腊斯岛)、交趾(越南中北部)、真腊(柬埔寨)、吉兰丹(今马来西亚东北吉兰丹一带)、丁家庐(今马来西亚丁加奴)、罗卫(在今曼谷湾西北叻丕一带)、罗斛(今泰国中部班塔欣一带)等

易经蒙引

易经蒙引

十二卷。明蔡清(1452—1508)撰。清字介夫,晋江(今属福建)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曾师从林玭学《易》,尽得其肯綮。其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清以善《易》名于时,著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嘉靖八年(1529),其子存远将其书进于朝廷,诏为刊布。万历中追谥文庄,赠礼部右侍郎。事迹载于《明史·儒林传》。该书专以发明朱熹《周易本义》为主,故其体例以《本义》与经文并书。但于《本义》每条之首加一圈以示区别,然而实际上多与《本义》异同。该书不全以朱熹《本义》,但能发明《本义》者莫若该书。今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明林希元重刻本,皆为十二卷本。浙江图书馆藏明葛寅亮评、明末刻本,华东师大藏明末敦古斋刻本,皆为二十四卷。《四库全书》 收入。

四圣悬枢

四圣悬枢

五卷。清黄元御撰。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分为温病解、疫病解、痘病解、疹病解和伊公问等五部分。黄氏认为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岁气所致。小儿之痘病并非为胎毒,小儿之痘即大人寒疫。如能因其将急表发散,则痘可以不出。其观点独树一帜,为宋以来所未有。黄氏认为痘病之发,一时遍及远近,轻则皆轻,重则皆重,谓之岁气,亦有一定道理。然并非无懈可击,如小儿之痘实为胎毒伏其内,岁气感其外,相触而发。黄氏谓与胎毒无关,则无法解释小儿同感岁气,未出痘者发病,已出痘者不病的现象。黄氏提出温病与伤寒有别,将二者混淆,始自王叔和。治病应以抑阴扶阳为要。伊公论为作者答伊赞咸氏问,为前四卷之补充。书中博引经典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阐发寒温之理,多有独特见解。黄氏论病皆分为六经辨治,后附方药,为后世研究伤寒、温病及儿科疾病提供了重要资料。有乾隆十八年(1753)燮和精舍刊本、同治五年(1866)爱竹山房刊本、1915年锦章书局石印《黄氏医书八种》单行本。

古言

古言

二卷。明郑晓(1499—1566)撰。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县 (今地名同) 人。明嘉靖元年(1522)举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中进士。初为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遂撰《九边图志》。许瓒任吏部尚书后,召郑晓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因违抗严嵩旨意,被贬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同知。后又迁官太仆寺丞,南京太常寺卿,不久又官拜刑部右侍郎,旋即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郑晓学问渊博,平生著作很多。除前述 《九边图志》 外,还有 《禹贡图说》、《今言》、《古言》等。《古言》一书,是专门记载明以前掌故和评论古人的著作,书首有作者自序。此书因是作者随笔成文之作,因此书中议论时有偏颇,引据也不免疏舛,言辞亦皆高论而不近理,许多论述皆出自一己之好恶,后人参用此书,应不以其议论为限。书收入《郑端简公全集》中,《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另有《古言类编》(亦称《郑端简公古言类编》或《学古琐言》)二卷,为郑晓之曾孙婿项皋谟编次,卷上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卷下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诸子》、《杂言》。收入《百陵学山》、《盐邑志林》、《学海类编》等丛书之中,另有《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盐邑志林》本。1936商务印书馆据《盐邑志林》本影印《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唯识论

唯识论

《唯识论》是熊十力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论的第三种讲义印本,一九三〇年由公孚印刷所印制。基本思想仍沿一九二六年印本而来,对佛学的批评则更为尖锐。这是一九二六年印本与一九三二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之间的过渡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