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

- 姓名:晏婴
- 别名:字仲
- 性别:男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前500年
- 民族族群:
晏婴(?—前500年),字仲,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著名大臣,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个君主,而主要的政治活动在景公时代。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政治眼光的人物。早在崔杼杀庄公时,晏婴就采取了中立态度,即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倾向于齐室。在公元前539年出使晋国时,晏婴就对叔向分析过齐国的未来政局。同一种分析他在公元前522年又对齐景公讲出,并建议景公用周礼来限制田氏势力的发展。晏婴较清廉,不贪财物。公元前545年,齐君赐给他一个大邑,他拒不接受,有一贵族问晏婴:“发财人人所愿,你为何不要土地呢?”他回答说:“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他的影响下,有些贵族也只收取了少许土地。此后几年,齐景公得知晏婴住房破旧,便想让他迁入新居,晏婴说:“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结果还是住在旧处。在春秋时期,象晏婴这样身份高显的人能有这样的简朴作风是不多见的。另外,晏婴对齐景公的不轨行为,也曾多次匡正,他用一些非常恰当的隐喻之话,为齐景公讲述道理,使这个并不十分明智和仁义的君主维持了很长时期的统治。晏婴还提出过一些政治学说,其中有些成份至今仍可借鉴。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亦称晏平仲,历官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共56年。他重人事,轻鬼神,强调法的作用。齐国发现慧星,齐侯命人禳之。晏婴说:“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左传·昭公26年》)。他主张以礼治国,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女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尽管晏婴主张“君人执信,臣人执共(恭)、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左传·襄公22年》)可是他认为君臣都应当有更高的目标——为社稷服务,臣子不是国君的私人奴仆。“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左传·襄公25年》)
晏婴在义利关系上主张义为利本,见利思义。他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左传·昭公10年》)他解释“富”要有“幅”,即有制度、有限度。齐君赐他邶殿之鄙60邑,他辞谢说:“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廌,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左传·襄公28年》)他住的房子狭窄潮湿,环境嘈杂,齐君要他搬家,他不肯,说是靠近市场,可以知道民众的情况。他对齐景公说市上“踊贵,履贱”,曲折地表达了齐国刑罚太重的弊病,景公为此省刑。晏婴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中,《晏子春秋》系后人纂辑而成,不尽可靠。
晏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咸丰武定府志
三十八卷,首一卷。清李熙龄修,邹恒纂。李熙龄,江西南城人,咸丰八年(1858)任武定府知府。旧志自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赫达色修后,已过百年未有续修了。且旧志因历时既久,版章残缺不全,漫漶过半,内容漏略讹误甚多。李熙龄莅任后,恐百年文献渐至湮没,与郡人谋为重纂。令各州县官绅,分任采访之责,整理文献,网罗旧闻,取旧志为蓝本,正其舛谬,补其缺略,增以近事,再三审订,历数月而书成。《武定府志》咸丰九年(1859)刻本。全书三十八卷首一卷,志目为:星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物产、山川、城池、公署、乡都、市镇、学校、坛壝、古迹、驿递、田赋、兵制、祥异、封建、职官(文秩、武秩)、宦迹、选举、征辟、进士、举人、副贡、拔贡、文化官、武进士、武举人、武仕官、封赠、恩荫、人物、名医、忠节、循节、循吏、孝友、儒林、文苑、武功、列女、艺文、杂记。卷首有序,凡例、辨误和图考。此志不分纲目,只列门类,唯选举、人物、艺文等门下附以细目。其虽分卷多,而编次条理,叙述清晰。对旧志中的谬讹,订正甚多。新增门类,皆加注明。可称之处是卷首有辨误一篇,考据详博,使读者不为旧志之说所混淆。然其不足之处,即艺文志所占篇幅太多,所收太冗太滥。
康熙滋阳县志
四卷。清李溁修,仲弘道等纂。李溁字禹门,直隶真定府高邑人,出身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滋阳县知县。仲弘道字开一,浙江桐乡人,曾任峄县知县。按滋阳即古兖州,从前无志,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李之茂始创修,较草率不备,历两月告竣。旧志除赋役、职官外,事俱湮没。李溁掌滋阳后,锐意修志,延其友仲弘道为主纂。仲弘道在其《纪略》中云:“我友禹门李侯莅滋邑之明年修举邑乘时,余因浪游至兖,得与戳力其间。”始于康熙十年秋,成于十一年(1672)春,历时五月。《滋阳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全书四卷,分土地、人民、政事、文献四大部。卷一土地部: 沿革、地亩、寺观、分野、山川、桥梁、疆域、古迹、形胜、衙署、城池、祠庙,卷二人民部: 户口、物产、灾祥、社集、选举、赋役、貤封、建国、坊表、风俗、坟墓,卷三政事部: 职制、武卫、盐政、秩祀、秩官、宦绩、钱粮、驿递、学校、恤典、礼乐、仓储,卷四文献部: 人物 (圣贤、乡贤、节义、贞烈、隐逸、先儒、忠孝、武胄、流寓、仙释)、艺文 (赋、赞、诗、策略、碑铭、奏疏、记传、祭文)。此志体例为邑志中所罕见,每门之前,冠以小序,略述其内容,使读者易于明了。其虽简略,较之嘉靖旧志完备,其中以赋役、风俗、钱粮、古迹较为精审。
中国教育史
陈青之著,前后历时10载,写成于1934年7月,经由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桢、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马寅初、冯友兰、顾颉刚等众多大学者组成的大学丛书委员会审定,收入“大学丛书”,于1936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此书一出即好评如潮,虽值兵荒马乱之际仍再三重版。主要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个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属于理论方面。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创作之亮点,在于他对“儒主线说”的最系统阐明。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始终受儒家思想支配,其核心是“伦理”,于自身修养取“听天由命主义”,于社会秩序取“正名定分主义”,于论断事理取“折衷调和主义”。因此“中国教育史”实际就是一部“中国德育史”。
玉交枝
《玉交枝》,连载于上海《新闻报》副刊《新园林》,1948,11/21--1949,5/25(上部为作者所写。因病,下部由左笑鸿整理续写) 。上海远东出版社初版单行本。讲述了地主蔡为经及其佃户王好德之间的纠葛。王好德本欠蔡为经的地租,在绅士曹四老爹的运作下,王好德打了欠条给蔡为经。蔡为经家女儿蔡玉蓉与王好德家女儿王玉清模样非常相像,本来两位水火不容,但蔡玉蓉在外有了孩子,又要与大学生冯少云结婚,只得求助王玉清代替她先嫁到冯家。王玉清对冯少云一见倾心,不忍欺瞒,将事情全部告诉了冯少云。王玉清的哥哥王玉发不满自己的妹妹被利用,冯少云不满蔡为经久矣,他们便一同找蔡为经算账……
庚申年陈墓镇记略
详记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时史实。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般若之一百八名及陀罗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