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

晏婴
  • 姓名:晏婴
  • 别名:字仲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前500年
  • 民族族群:

晏婴(?—前500年),字仲,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著名大臣,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个君主,而主要的政治活动在景公时代。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政治眼光的人物。早在崔杼杀庄公时,晏婴就采取了中立态度,即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倾向于齐室。在公元前539年出使晋国时,晏婴就对叔向分析过齐国的未来政局。同一种分析他在公元前522年又对齐景公讲出,并建议景公用周礼来限制田氏势力的发展。晏婴较清廉,不贪财物。公元前545年,齐君赐给他一个大邑,他拒不接受,有一贵族问晏婴:“发财人人所愿,你为何不要土地呢?”他回答说:“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他的影响下,有些贵族也只收取了少许土地。此后几年,齐景公得知晏婴住房破旧,便想让他迁入新居,晏婴说:“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结果还是住在旧处。在春秋时期,象晏婴这样身份高显的人能有这样的简朴作风是不多见的。另外,晏婴对齐景公的不轨行为,也曾多次匡正,他用一些非常恰当的隐喻之话,为齐景公讲述道理,使这个并不十分明智和仁义的君主维持了很长时期的统治。晏婴还提出过一些政治学说,其中有些成份至今仍可借鉴。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亦称晏平仲,历官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共56年。他重人事,轻鬼神,强调法的作用。齐国发现慧星,齐侯命人禳之。晏婴说:“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左传·昭公26年》)。他主张以礼治国,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女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尽管晏婴主张“君人执信,臣人执共(恭)、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左传·襄公22年》)可是他认为君臣都应当有更高的目标——为社稷服务,臣子不是国君的私人奴仆。“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左传·襄公25年》)


晏婴在义利关系上主张义为利本,见利思义。他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左传·昭公10年》)他解释“富”要有“幅”,即有制度、有限度。齐君赐他邶殿之鄙60邑,他辞谢说:“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廌,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左传·襄公28年》)他住的房子狭窄潮湿,环境嘈杂,齐君要他搬家,他不肯,说是靠近市场,可以知道民众的情况。他对齐景公说市上“踊贵,履贱”,曲折地表达了齐国刑罚太重的弊病,景公为此省刑。晏婴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中,《晏子春秋》系后人纂辑而成,不尽可靠。

晏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系据光绪丙午年重刊二仙巷藏版贺龙骥氏所编《女丹合编》选注,作者精选其中“壶天性果女丹十则”、“女金丹上下卷”、“樵阳经女丹修练”、“女功炼己还丹图说”、“女丹要言”、“西池集”六篇加以点校注释。《重刊道藏輯要》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讲说道法、大放光明,普照十方,度脱地狱罪人皆超生人道,又太上告诫众生:凡造业犯罪之人,死后皆入地狱受苦。若能一心恳祷,归依上真,忏悔罪业,即可拔罪解脱。书中列举四十六位泰清境天尊真人名号及忏悔文式。本篇与《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原当为同一组忏文。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亦名《雷霆玉枢宝经》。道教书。雷声普化天尊总司五雷,普化群生,为赏善罚恶之神。一卷,分上下两节。上节言“至道”,下节言“气数”。此经出于宋代。收入《道藏》第25册。另有白玉蟾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二卷,收入《道藏》第50册。《道藏辑要》有《玉枢宝经赞解》。清代李涵虚《太上十三经注释》中有《玉枢经约解》,只收本经上节“至道”部分。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近代吴梅著。三卷。卷上凡“金元总论”、“诸杂院本”、“诸宫调”、“元人杂剧”、“元人散曲”五节,卷中凡“明总论”、“明人杂剧”、“明人传奇”、“明人散曲”四节,卷下凡“清总论”、“清人杂剧”、“清人传奇”、“清人散曲”四节。各卷先总论金元、明、清三时期戏曲源流、正变、盛衰,再就各家各派风格特征、创作成就及其具体作品作出评述。作者与王国维是近世戏曲研究的双璧,一般认为王国维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戏曲本身的研究上,还当推作者独步。本书虽篇幅不大,但言简意赅,语要不烦,论及作家作品甚多,为早期戏曲史名著。有王文儒序。民国十五年(1926)大东书局初版,198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吴梅戏曲论文集》中,亦收入此书全文。

法句经疏

法句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一卷十四品本《法句经》的注疏。卷首先释《法句经》名,然后分明序分、辨正宗分、明流通分三门释疏正文。研究者或谓本疏约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作者可能与摄论学派有关。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还有同名《法句经疏》,性质相同。

佛说数经

佛说数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即中阿含算数目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