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黻

金毓黻
  • 姓名:金毓黻
  • 别名:又名毓绂,号静庵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辽宁辽阳人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62年
  • 民族族群:

金毓黻[jīn yù fú](1887-1962年),又名毓绂,号静庵, 斋名静晤室、千华山馆,辽宁辽阳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生。6岁入村塾。1907年毕业于辽阳启化高等小学,继升读奉天省立中学堂。1913年秋,入北京大学文科。1916年夏毕业,返东北,任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教员。 其后任沈阳文学专门学校等校教员。1925年任奉天省议会秘书。1929年3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秘书。1930年3月,任辽宁省政府秘书长。1931年3月,沈阳东北大学废副校长制,设大学委员会,与张伯苓等应聘为委员。 5月任辽宁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日军拘捕。1932年夏,为臧式毅保释后,任伪满奉天公署参事官。 冬,改任伪满奉天图书馆副馆长。 1933年10月,任伪日满文化协会理事,兼协会《满洲学报》主编。1934年秋,任伪奉天通志馆总纂,尝兼东北大学史地系教授。1935年1月,随臧式毅赴日本。1936年4月,复往日本。 7月化名乘轮返国赴上海,后以蔡元培之介,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并任行政院参议。1937年4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 11月辞职赴重庆。1938年春,任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1939年于川北三台东北大学主持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1941年秋,任东北大学史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主任。1943年春,与李济、傅斯年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 秋,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教授。1944年4月,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1945年9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仍任中央大学教职。1946年夏,随东北视察团前往东北,并兼教育部辅导委员会委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东北区代表,视察东北文物。1947年1月,辞监察委员及中大教授职务,改任国史馆纂修。 4月教育部任为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 秋,前往北平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并兼沈阳东北大学史学系教授。1949年1月,国史馆驻平办事处并入北京大学,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教授,并至辅仁大学兼课。1952年9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员。1962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着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总目提要》、《中国史》、《东北古印钩沉》、《辽会要作法》、《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明代) 等。编有《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

金毓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尚絅斋集

尚絅斋集

五卷。明童冀撰。童冀,字中州,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九年 (1376) 征入书馆,后为浙江湖州府教授。调北平(今北京),坐罪死。著有《尚絅斋集》。其集不知何人所编,原分诗文为二集,体例杂糅。就其编目考之,原目当为《金华集》、《南行集》、《霅川集》、《北游集》四种。前三集兼载诗文,惟《北游集》有诗无文。盖后人不知古法,以诗归诗,以文归文,分为二集。而诗文之中,又不各归其类,前后复叠。幸其虽经割裂,尚未窜乱,其顺序犹有端绪可寻。今详考标题,仍分为四集,中间时有阙文。如《霅川集》中《唐五王醉归图》一篇,《书柳子厚伊尹五就桀赞后》一篇,《书王简死事传后》一篇,《书金节妇传后》一篇,《书集芳诗文卷后》一篇,《卜释》一篇,均悉有录无书。童冀在明初与宋濂、张羽、姚广孝相唱和,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虽名不甚著,然在一时作者之中,亦有一定影响。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内容与《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大致相同,皆依次归礼十方天尊神灵,忏谢前世今生无量故误,祈请消除罪录,并祝国祚延洪,圣寿遐长,幽显蒙恩,普天太平,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但本篇所列举归礼十方天尊神灵之名号,较前篇为多,忏文词句亦有所不同。

现代奇人传

现代奇人传

能十八般武艺,运千斤石如飞,当场献艺,一座俱惊,此非现代之奇人乎?曰:“否!此江湖卖艺之流,不足称也。”然则攀绳走索,疾若猿猴;吞火纳剑,诡同妖魅,此又非现代奇人乎?曰:“否!此眩人术士之流,更不足称也!”然则畅谈术数,追踪鬼谷,详论休咎,接轸君平,斯于奇人之称,或可当之无愧乎?则更曰:“否,否!星相之流,徒仗巧言诡辩以欺世,非真具先知之术,能识过去未来也。”

神拳

神拳

4幕6场话剧,又名《义和团》。写于1960年。初载1961年《剧本》2、3月号合刊。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1962年,此剧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次演出。剧本叙述了清末洋教士和官僚、恶霸相互勾结,欺压百姓,在中国土地上为非作歹。被害得家破人亡的农民高永义毅然加入义和团,回乡设坛,扩大组织,烧教堂、除恶霸、打击洋人和贪官,后又来到北京,和各国帝国主义势力斗争。他们先受到清政府利用,后又被出卖。在八国联军入城之际,他们决心撤至城外,继续斗争。剧本歌颂了义和团舍生忘死的爱国反帝精神,也表现了他们盲目、迷信等局限,同时抨击了清政府的官僚们欺压百姓,而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奴才相。老舍父亲死于八国联军之役,自幼听母亲讲述过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罪行,又读到关于义和团的民间传说,认为“不管他们有多少缺点,他们的爱国、反帝的热情与胆量是极其可敬的”。因此写这个剧,是“吐了一口气,积压了几十年的那口气”(《〈神拳〉后记》)。

孔子家语[四库本]

孔子家语[四库本]

十卷。魏王肃 (195—256)撰。王肃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曾遍注群经,不分今古之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长于贾逵、马融之学,唯不喜郑玄之说。故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综合成篇;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诸书中有关古代婚姻、丧祭、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不同处,借孔子之名,攻击郑学。卷六关于“五帝”之说,实杂采《礼记》、《左传》,而假为季康子问答,以驳郑玄“六天”说。卷七“郑问”关于“郊祀之礼”说,实杂采《礼记》等书假为定公、孔子问对之词以驳郑玄。自称得之于孔子二十二世孙猛,作为所撰《圣证论》的论据。与郑学对立,称为“王学”。带有辑佚性质,也保存了一些古书。如 《问王(玉)》可考见 《文论》遗文,《王言解》可校《大戴礼记》。《孔子家语》,《汉书·艺文志》著录 “二十七卷,周孔丘门人撰”。早佚。今本十卷,四十四篇,系王肃伪托之作。该书经先贤诸子反复考证,其出于肃手无疑。特其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其书至明代,传本颇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语》,自云未见王肃本。明代所传凡二本,闽徐火勃家本,中缺二十余页;海虞毛晋家本,稍有不同而首尾完整。今不知徐木存佚。《孔子家语》有《百子全书》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二十二子》本,《四部备要》本等。清孙志祖有 《家语疏证》。1990年和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覆宋刊本影印。

为霖禅师旅泊庵稿

为霖禅师旅泊庵稿

为霖禅师旅泊庵稿,四卷,明道霈著,清太泉等录,龚锡瑗序,谢宏锺序,附禅海十珍一卷,高兆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