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

- 姓名:何仙姑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何仙姑,传说八仙中的唯一女仙。谓其为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唐武后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食之果然。誓不嫁,母竟不能强。一日于溪上遇铁拐、采和,授以仙诀,于是往来山谷,其行如飞。武后遣使召至阙,中路失之。景龙中,铁拐引之,白日飞升而去。按:记载何仙姑故事的有宋魏泰著《东轩笔录》和托为宋曾慥著《集仙传》等书,《笔录》言“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福祸,人称何仙姑”。《集仙传》言其为“零陵市道女”,入山采茶为吕洞宾所度成仙。《潜确类书》、《续道藏》所记同《集仙传》。惟《续文献通考》说其为广州增城人。《东游记》何仙姑事全同《续文献通考》,惟多出“溪上遇铁拐、采和”及“铁拐引去”数句而已。
何仙姑是何时何地人,众说纷纭。
①《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云:“(武周长寿二年) 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灵通神异,太后厚币聘请。何女生而紫云绕室,顶有六毫。年十三,随女伴入山采茶,失侣迷径,见东山峰下一道士,修髯绀目,冠高冠,衣轻绡,何女亟拜之。道士出一桃,曰: ‘食此,他日当飞升。’ 仙姑食之。道士指归路,曰:‘后可常会于此。’归已逾月,自是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复梦神人教饵云母粉。遂誓不嫁,往来山谷,轻身飞行。每朝出,暮持山果归遗其母。至是应召赴阙,中路复失之。”此乃广州之何仙姑。
②宋魏泰《东轩笔录》云:“永州有何氏女,幼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饥。自是能递知祸福,乡人神之,为构楼以居,世谓之何仙姑。”《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云:“(吕洞宾)始遇陵零何氏女,传以修养,复与金丹服之。引见钟祖,携入蓬莱拜木公、金母。金母带回阆苑,令扫蟠桃落叶。”此乃永州之何仙姑。
③《安庆府志》云:“何仙姑,初,桐城投子山大同禅师,每溲溺有鹿来饮。久之,鹿产肉毬,裂开一女。师见而收育之,至十二岁,牧童以山花插其髻,戏之。师乃令下山,嘱曰:‘遇紫则止,遇何则归。’至紫卷口何道人家,遂栖之,以何为姓。慎守师戒,修持觉悟,师使赴州召之,女方渐,即持笊篱往。先至,见师坐左,州后至,坐右,三人一时化解。”此乃安徽之何仙姑。
④《祁阳县志》云:“何仙姑年十三,随女伴入山采茶,失伴独行,迷路。遇异人出一桃与之,曰: ‘食此尽当飞升,不然止居地中。’仙姑仅能食其半,自是不饥,洞知人事休咎。”此乃湖南之何仙姑。
⑤《福建通志》载:“仙姑父大郎,居武平南岩,货饼自给。吕纯阳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 ‘食尽则成仙。’仙姑遂避谷南岩。”此乃福建之何仙姑。
⑥《浙江通志》载:“宋何仙姑南览村人,三十不字,采樵自给。见山间桃实如桮,啖之,自是不饥。”此乃浙江之何仙姑。所谓仙姑,乃民间女巫。何仙姑者,何姓女巫也。何姓女巫很多,所以许多地方都有本地之何仙姑。但根据民间传说,何仙姑既是八仙之一,又是吕洞宾之弟子,所以应是永州之何仙姑。
何仙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阐述了从荷马时代直至罗马帝国晚期的奴隶制度,展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制兴起、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具体到每段历史时期,作者都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奴隶的来源、数量、使用情况、社会和法律地位等问题。在史料的收集和运用上,《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使用的史料包括古典作家作品、碑铭、纸草文献等,在这方面作者所下的功夫尤其突出,这也使得《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成为研究古代奴隶制度的重要作品。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
旧题许旌阳撰,实乃元代净明道士之作。五卷。书中汇集净明派所传内炼诀法,科戒仪范,而以灵宝派之符咒为主,用以召神驱鬼,炼形济度,步蹑飞升等。收入《道藏》第316—317册。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
十卷。宋章安撰。宋徽宗赵佶,曾作《御解道德真经》解《道德经》,章安撰此书的要旨是阐释宋徽宗之解。此书卷首有章安自序。其序称《道德经》“辞简旨奥,穷之益远,测之益深,非夫神解,盖不得以议其略”; 自称在凝神恭读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时,恍若有所得,于是循老氏之旨而撰此书,明道德之常,以绝学返朴,复于无为,镇以清净,欲以一介之徽,求管中窥豹。该书前列经文及御注之文,于注文下以“臣义曰”逐条予以演义发挥。章安义疏因御注难易而详略不同,主要以阐述御注之原意为主,也偶尔参以己见。如其释“同谓之玄”句,将宋徽宗注释的“物我同根,是非一气”加以深求,以称北为朔释方位,以赤且黑喻玄之色,诸如此类之说,较宋徽宗注释更为精妙,但有学者认为此说不可信,未免有失偏颇。江澄作《道德真经疏义》,其体例与章安之作大致相同,只是疏义之文繁密,且喜引经传,较章安之作繁复。后人在评论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时,常将章江两书相提并论,但江澄所作局于注文,无宏通阐述,实位于章安所作之下。章安《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作为后世学者研究宋徽宗注解《道德经》的参考文献,实价值不菲。现存明《道藏》本。
道德真经广圣义
唐末杜光庭撰。原书三十卷,《道藏》本析为五十卷。卷首杜光庭序中列举历代注解《道德经》者凡六十余家。此书前五卷为总论,其中概述全经宗旨,介绍老子生平事迹,并对唐明皇御注序逐句加以疏解。6—50卷为八十一章经文疏释, 皆首列经文,次列唐明皇注,再次为明皇疏,最后为杜光庭疏义,分别标“注”、“疏”、“义”加以区别。杜氏疏义博采众说,而以阐释唐明皇御注为主, 故名《道德真经广圣义》。收入《道藏》第440—448册。
鼓书艺人
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46——1949年作者旅美期间。1952年出版英译本,因中文原稿遗失,到1980年方由马小弥根据英译本转译成中文出版。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描写鼓书艺人方宝庆一家的生活遭遇。方宝庆是北京鼓书界名角,他出于朴素的爱国感情,抗战初期带领家人来到重庆,在百般艰难的环境中卖艺谋生。他性格乐观开朗,对待艺术事业严肃认真,却遭受黑暗势力的种种摧残;其养女秀莲,技艺精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却被国民党特务欺骗玩弄。但是,在抗战激流的冲击下,在革命作家孟良的帮助下,他们逐渐摆脱个人的悲苦,开始用鼓书艺术为抗日事业服务,并将希望寄托于未来。作品在刻画人物个性,表现旧艺人的生活、习惯与相互关系在抗战年代的变化方面,具有精细入微、涉笔成趣的特点。对方宝庆父女鼓书表演的描写,堪称声色并茂、神韵俱足;而对否定对象的谐谑嘲弄,则恣肆泼辣、尖锐有力。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却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圣地,是四位菩萨摩诃萨(即菩萨之中的大菩萨)的广化群生的大本营。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这四大名山与四位大菩萨之中,能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了。俗语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尤其在此战云密布、天灾人祸,‘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的今天,除开了一向以‘慈眼视众生’的寻声救苦圆满无碍的‘观音妙智力’以外,那里还有什么人的力量能救世间苦恼罪恶的众生呢?现在我所要谈的也就是这普陀山和观世音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