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

- 姓名:林景熙
- 别名:字德阳,号霁山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42
- 逝世日期:1310
- 民族族群: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少工举业,有场屋声。咸淳七年太学上舍释褐,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以国事渐非,弃官隐居白石巷。宋亡不仕,以诗书自娱,与会稽王英孙结盟。景炎三年,元浮屠总统杨琏真伽掘宋帝陵,与英孙、唐珏等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识,作《冬青树引》记其事。元至元中,曾还家教学,于马鞍山下辟赵奥别业,以居生徒,开池种竹,放歌自遣。名所居曰石田,因以石田为号。复因避寇出游,与钱塘汪元量唱和。前后往来吴越间二十馀年,至大初,自杭归乡。三年,卒于家,年六十九。所作诗文,均以忠义见称,“传诵江湖,脍炙人口”(明吕洪《霁山文集序》)。方逢辰谓“其诗凄惋而悠以博,微以章,宛然六义之遗音”,“诗家门户,当放一头”(《白石樵唱序》)。其诗以《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有感》、《别王监簿》、《书陆放翁诗卷后》、《读文山集》、《冬青树引》为代表,历代多有好评,明胡应麟至谓:“集中大半此类,忠义气概,落落简编,有足多者。”(《诗薮》杂编卷五)清贺裳亦云:“尝叹诗法坏而宋衰,宋垂亡诗道反振,真咄咄怪事!读林景熙诗,真令心眼一开。”鲍正言谓:“霁山先生以忠义之气发为词章,声情绵邈,音节悲凉,足以凄金石而泣鬼神。”(《霁山先生集跋》)其诗也有“清妙”之作,如《梦回》、《古松》等篇,与姜夔如出一路。李慈铭云:“南宋人诗,自《江湖小集》别开幽隽一派,至四灵而佳句益多,月泉吟社尤为后劲,霁山其领袖也。所作清淡深秀,前跻石湖,后蹑梧溪。”(《越缦堂诗话》卷上)著有文集《白石稿》十卷、诗集《白石樵唱》六卷,元章祖程为注,已佚。今存文集有三种版本:明吕洪编《霁山先生文集》五卷,有明天顺七年刊本;明冯彬刊《霁山先生白石樵唱》六卷、《文集》四卷,有嘉靖十年刊本;《霁山先生集》五卷、首一卷、拾遗一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分卷各异,收诗文数同。今人整理本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出版的校点本《霁山集》。《全宋诗》卷三六三一至三六三三录其诗三卷。事迹见元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民国间《平阳县志》卷三五。
林景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南方纪行
《南方纪行》是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1920年造访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既是一本妙趣横生、动情动人的散文集,也是展现20世纪初中国南方风貌和研究中日交流的重要材料。《南方纪行》是他第一次到中国后的“初次印象”,书中详细描写了民国初期厦门等地区的市井生活,南洋巨商的豪宅花园,爱国青年建造的新式学校,乃至陈炯明叛变前驻军漳州的详细情形,中日关系的日渐恶化等等。
徧行堂集
《徧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禅师世寿六十有七,僧腊二十有九,所收诗文,大约起于清顺治九年即明永历六年,迄于康熙十九年作者逝世,实乃禅师佛门生涯的完整记录。据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清代文字狱档案》第三辑,《徧行堂集》数番由乾隆钦定为“语多悖谬,必有毁弃”的禁书,甚至连其墨迹碑石亦不容存世,一律“椎碎推仆,不使复留于世间”。今观集中,并无直接针砭清室的文字,作者生前曾将一些语“涉激愤,不宜广示于人”及“不和平”的内容删除(前集卷二十四《与陈季长太史》),显然已有意回避。但是作为一个明朝遗民,一个旧政权的直臣,淡归诗文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故国之思和家国之恨,所谓“悖谬”文字,当然是指这些内容。除去大量的化缘阐道文字外,今天最值得珍视的是尺牍与记传部分,其中记载抗清赴死的瞿式耜、何腾蛟、张同敞、李元胤、李永茂等人事迹,篇篇“叙述沉痛,凛凛有生气,故犯清廷之忌”
文选注
《文选》注本。唐李善著。《文选》原三十卷,本书析为六十卷。高宗显庆三年(658)书成进呈。注文偏重于语源的说明和典故的解释。凡作品有旧注者,即采其可取者入书,如《楚辞》用汉王逸注,《子虚》、《上林》赋用晋郭璞注,《二京赋》用三国吴薛综注等。间有对旧注的补正,标明“善曰”予以区别。其中对作品中文字所作的音释,为古汉语研究的参考资料;对作品旨意、语言艺术规律的探索,亦颇有见地,反映了当时对《文选》的研究水平。但略于文义的疏通,史称“释事而忘义”(《新唐书·李邕传》)。唐李匡乂《资暇录》云:“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复注者,有三注、四注者,当时旋被传写之。其绝笔之本,皆释音训义,注解甚多。”搜集资料颇多,引书达一千七百种,其中大量已亡佚,为历来考证、辑佚者所取资。最早的版本为敦煌残卷唐写本。较好的通行本有清胡克家翻刻南宋尤袤刻本,附胡克家、顾广圻《文选考异》。1977年中华书局有影印胡克家本,卷末附《文选考异》。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共二十一卷。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言行,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作者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即西方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不断进化发展,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反动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甚大。顽固派攻击该书“灭圣经”、“乱成宪”,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跻云楼
清朝乾隆年间烟霞主人撰,14回。叙述寒士柳毅建功立业成仙的故。据柳毅传奇加以演绎,在龙女之外又加上一个虎女,画蛇添足,与原作相悖。完全丧失原作精神。
如来师子吼经
梵名Sim!ha -na^dika-su^tra 。全一卷。佛陀扇多(梵Buddhas/a^nta )于元魏正光六年(525)译出。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经义强调一切法性皆不可说,‘智’为不可外求而应由内求者,由是说明自内证之旨趣,可说系保持大乘空观立场之经典。又本经说法地点于日月宫中胜藏殿,且与会大众之人数超乎寻常,此亦为本经特点之一。本经之异译本有大方广师子吼经,为地婆诃罗于唐永隆元年(680)译出。本经现仍存有西藏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