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法鲁

- 姓名:阴法鲁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山东省肥城县
- 出生日期:1915年7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2年3月4日
- 民族族群:
阴法鲁(1915年7月25日—2002年3月4日),中国音乐史研究家。1915年7月25日生于山东省肥城县红庙村。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1929年就学于济南私立育英初级中学。1931年后入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1935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1937年下半年,北大同清华、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之到湖南南岳市。翌年临大改名西南联合大学,随校迁至云南蒙自,不久又到昆明。1939年至1942年为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罗庸,杨振声。1942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2年至1946年,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其间,1944年后兼任华中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文学研究员。1946年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博物馆学专修科讲师、史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并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授。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研究员。1956年以来还兼任历史研究所二所学术秘书。1958年历史一、二所合并为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0年重返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史,侧重中国音乐史和《诗经》。1961年12月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1962年以来兼任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升为教授。1979年10月参加中亚文化史研究会。1980年6月参加北京市音乐家舞蹈家协会。1981年2月参加歌词研究会,5月参加中外关系史学会。关于古代文学史,音乐史方面的著作有:《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与杨荫浏合著;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论文有《先汉乐律初探》(1944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6年收入重庆《礼乐》第1期)、《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1945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8年以单行本列为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之十)、《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1951年《文物参考资料》2卷4期)、《从音乐史上论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关系》(1956年,《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一集)、《历史上中日两国音乐的交流》(1957年4期《人民中国》日文版)《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1959年《历史研究》6期)、《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规律试探》(1963年,《音乐论丛》第二辑)、《关于“词”的起源问题》(1964年《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1980年《人民音乐》第3期)、《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等二十五篇。另有现代史和其他方面的文章近十篇。
猜你喜欢的书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作者西耶斯(1748—1836),法国革命家和立宪派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两篇论文:《论特权》和《第三等级是什么?》。《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回答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以及第三等级要求什么三个问题。这两篇文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彻底决裂,促进了1789年6月国民议会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废除。该书是西耶斯的代表作,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弹琴杂说
乐学论著。明杨表正撰。杨为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演奏家。美学思想上,认为琴的功能,在于“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以儒家关于“和”的审美标准,要求操琴者,“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强调弹琴所发生的陶冶身心,育其情性的效果。注重演奏者操琴的环境和气氛,提出“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又说:“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反映其重视审美主体心灵净化与情绪的平静,审美环境的烘托等观点。主张以意趣深入琴曲的底蕴,并以遇知音或自得其乐,作为审美接受的条件。指出“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又说:“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强调弹琴演奏者,“务要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反对以“手势花巧”和“声音艳丽”而令人感到“好看”和“好听”,要求以高度人生修养和知识结构表达演奏者的审美观:“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其美学观点,对于明代古琴声乐派有相当的影响。有《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卷一所录明刊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国朝画征录
后有称《清朝画征录》,中国画史传著作,中国清代张庚(1685~1760)著。3卷,续录2卷。乾隆四年(1739)开雕。前有蒋泰叙及自序。全书共收录清初90余年间画家467人,其中,卷上118人,多为明代遗民;卷中104人,卷下76人(内有方外15人,女性16人),又附录明人2人。续录卷上101人,卷下66人(内有方外9人,女性15人)。各为评传,叙述经历、特长、师承关系、流派及其艺术见解,传后或作论赞,或品评艺术得失,或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或以此及彼针贬时风,多有见地,“是录创始于康熙后壬寅(1722),脱稿于雍正乙卯(1735)。十余年间,凡三上京师,一游豫章,一游山左,再泛江汉,三至中州,江南则经者数矣。载稿于行笥,凡遇图画之可观者,辄考其人而录之”(自序》)。故资料比较翔实,是研究清初画史的重要材料。
哀秦二世赋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司马相如传》曰:“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宜春本秦之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故感其处而哀之。”文章先写离宫及其周围之景观,接着抒发秦代灭亡的感慨,并以今日二世墓地芜秽不修,魂魄飘零无着作结。(《史记》所载,此后另加五句喟叹性文字。)此文表现了痛惋至深的感情,对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作了尖锐批评,并由此总结了国亡宗灭的历史教训。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山之深,水之曲,竹树之繁茂,以造成一种似被历史遗忘的氛围,自然带出下面直抒胸襟的文字。其直抒中兼具评议成分,简明深刻,富有庄重感。对后世咏史作品有一定影响。
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本书集钱穆先生几十年来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所选文章既有根据钱穆先生20世纪50-60年代在新亚书院讲课记录而成的文章,也有钱穆先生发表在港台学术杂志上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及其出发点,以及钱穆先生对古人阅读《论语》之评点和他本人对《论语》的认识过程。
四书考异
清王夫之撰。全书一卷,凡87条,考析四书中名物和字词语义。如譬如北辰、不逾矩、人焉廋焉、吾不复梦见周公、诲人不倦、斗筲之人、孔子辞以疾等,书名注为“许慎所引古文九经字义不同者”。有益于研究四书原文古义。有清光绪年间刻本,后收入《船山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