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法鲁

- 姓名:阴法鲁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山东省肥城县
- 出生日期:1915年7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2年3月4日
- 民族族群:
阴法鲁(1915年7月25日—2002年3月4日),中国音乐史研究家。1915年7月25日生于山东省肥城县红庙村。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1929年就学于济南私立育英初级中学。1931年后入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1935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1937年下半年,北大同清华、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之到湖南南岳市。翌年临大改名西南联合大学,随校迁至云南蒙自,不久又到昆明。1939年至1942年为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罗庸,杨振声。1942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2年至1946年,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其间,1944年后兼任华中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文学研究员。1946年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博物馆学专修科讲师、史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并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授。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研究员。1956年以来还兼任历史研究所二所学术秘书。1958年历史一、二所合并为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0年重返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史,侧重中国音乐史和《诗经》。1961年12月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1962年以来兼任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升为教授。1979年10月参加中亚文化史研究会。1980年6月参加北京市音乐家舞蹈家协会。1981年2月参加歌词研究会,5月参加中外关系史学会。关于古代文学史,音乐史方面的著作有:《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与杨荫浏合著;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论文有《先汉乐律初探》(1944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6年收入重庆《礼乐》第1期)、《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1945年油印本,列入华中大学国学研究论文专刊,1948年以单行本列为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之十)、《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1951年《文物参考资料》2卷4期)、《从音乐史上论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关系》(1956年,《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一集)、《历史上中日两国音乐的交流》(1957年4期《人民中国》日文版)《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1959年《历史研究》6期)、《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规律试探》(1963年,《音乐论丛》第二辑)、《关于“词”的起源问题》(1964年《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1980年《人民音乐》第3期)、《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等二十五篇。另有现代史和其他方面的文章近十篇。
猜你喜欢的书
瓜豆集
现代散文集。周作人著。上海宇宙风社1937年3月初版。收作者1936年下半年所写的散文33篇。周作人在《题记》中说:“这三十篇小文重阅一过,自己不禁叹息道,太积极了!圣像破坏与中庸夹在一起”。《家之上下四旁》一文批评了中国的家庭关系及封建伦理中的孝道。《谈日本文化书》、《怀东京》、《东京的书店》等文叙写对东京的怀念,认为“要研究、理解或谈日本的文化,其目的不外是想去找出日本民族代表的贤哲来,听听同为人类为东洋人的悲哀,却把那些英雄搁在一旁,无论这是怎样地可怨恨或轻蔑”。《关于鲁迅》、《关于鲁迅之二》等文,介绍了鲁迅早期的情况,特别推重他“不求闻达”、“勤苦作事”的精神和“对于中国民族的深刻的观察”以及“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创作特点。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周作人谈到了他创作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我所有的只有焦躁,这说得好听一点是积极,但其不能写成好文章来反正总是一样”。
发蒙记
一卷。晋束晳(?—300以后)撰。清马国翰辑。束晳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汉踈广之后,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因去“踈”之“足”而姓“束”。官尚书郎,因《诗经·小雅》中有笙诗六篇“有其声而亡其辞”,乃补作之,称《补亡诗》。精通古文字,能辨析“汲冢书”的文义。此书佚亡已久,明陶宗仪《说郛》辑录凡十五条,其中有九条未知出自何书,有一条《太平御览》谓引自顾恺之《启蒙记》。此卷系马国翰于《说郛》所辑之外,从《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抄》、《史记匈奴传索隐》、《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埤雅》诸书辑出,凡十一条。见于马氏《玉函山房辑佚书》 中。
秋怀诗十一首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是他短篇诗歌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悲秋文学的革新之作。组诗从自然和人生两个主题,反思了宋玉以来的秋诗传统。自然方面,韩愈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提出了异于前人的认知,肯定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足以超越时间的价值,形成了一种基于生命意志的自然观。人生方面,韩愈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呈现出在逆境中以“诚”为内涵、以“勇”为外延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一种积极实现内在道德修养完成的人生观。这种使他积极面对自然和人生之秋的价值体系,反映出中唐开始文学及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趋势。而诗歌呈现出来“学人之诗”的独特审美意识,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韩诗的文学史意义。
唐宋词欣赏
夏承焘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唐宋词欣赏》所收三十九篇小文,都是有关唐宋词欣赏方面的作品。这三十九篇小文,大半是怀霜同志当年记录整理的。夏先生的说词,潇酒从容,举重若轻,能入而能出,能放复能收,如东坡这作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有水流云起、触处生春之妙。
江州司马青衫泪
元杂剧剧本。简称《青衫泪》。马致远撰。旦本。谓吏部侍郎白居易,结识长安善弹琵琶的妓女裴兴奴。时值唐宪宗盛精图治,认为文臣中多尚浮华,各以诗酒相胜,不肯尽心职守,且以白居易、柳宗元等人为最,故将白居易远谪江州。裴兴奴则立志守节,不肯再接他人。江西浮梁茶商刘一郎来长安做买卖,看中兴奴。遂与鸨母定计,造一假书,言白居易病死江州。兴奴在鸨母的威逼下,嫁茶商远去。白居易之友元稹官拜廉访使,采集民风,路过江州。月夜,与居易江上小宴,闻有弹琵琶者。唤过相见,方知是兴奴。兴奴复归居易。元稹回朝,奏明唐宪宗,认为白居易无罪远谪,理应召回,宪宗允之。元稹亦将白、裴相爱之事奏上,请求圣裁。宪宗让兴奴上殿诉其原委。最后亲断:兴奴归于白居易。虔婆与刘一郎伪造书信,诬人身亡,虔婆杖60,刘一郎流窜远方。此剧据白居易《琵琶行》演绎而成,但思想意义已大为削弱。且白谪江州之由与史实不符,与《琵琶行》中情节亦多有出入。此剧楔子在第一、二折之间,与通常杂剧体例不同。明人顾大典《青衫记》传奇,即本此剧增饰而成。现存主要版本有《改定元贤传奇》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阎锡山回忆录
此系阎锡山所亲述其思想与经历的第一手史料,对了解乃至研究辛亥革命前后剧烈动荡的中国历史,必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