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文集

  • 骆宾王文集

    骆宾王文集

    《作者:骆宾王别集。唐骆宾王撰。中宗朝,郄云卿奉敕搜访骆宾王诗,所集即当时之遗漏,得10卷。凡赋1卷,诗4卷,表、启各1卷,杂著3卷。今有影印明刻本。清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10卷,颇精审翔实。有中华书局校勘本。清嘉庆二十一年石研斋秦恩复校重雕宋蜀本附有元和顾广圻撰《考异》1卷。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宾王诗悲郁激切。

  • 许忠直集

    许忠直集

    《作者:许子伟一卷,诗文集,明许子伟撰。许子伟,明代官员。字用一,号南甸。琼山府城镇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著有《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谏垣录》、《敦仁编》、《许忠直集》等。

  • 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

    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

    《作者:朱棣明成祖朱棣编撰的文集,现存卷三、卷四两卷,明内府精抄本。卷第三为序,内容依次为:1.太祖高皇帝宝训序,2.太祖高皇帝实录序,3.永乐大典序,4.圣学心法序,5.大诰武臣后序,6.文革宝鉴序,7.性理大全序,8.为善阴骘序,9.为善阴骘后序,10.孝顺事实序,11.古今列女传序,12.太微济世经书序。卷第四为序二,内容依次为:1.普庵语录序,2.普庵实录序,3.金刚经集注序,4.道藏经序,5.传心妙诀序,6.传心妙诀后序,7.大齐瑞应录序,8.淮安施经瑞应序,9.报恩寺施经瑞应序,10.五台山施经瑞应序,11.神仙传序,12.神僧传序,13.水懴序,14.般若论序,15.喜金刚本续序,16.正宗大觉妙经序,17.四部经序,18.佛顶经

  • 高令公集

    高令公集

    《作者:高允诗文集。北魏人高允(390—487)撰。一卷。允字伯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历中书博士,迁侍郎。文成帝(拓跋濬)时,官至中书令,高宗敬之,不直呼其名,而称“令公”。他历事五帝,居显位达五十余年,享寿九十八而终。他少孤,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从师求学,博通经史、天文、算术,尤好《春秋公羊传》。德高于世,有文名。著有《公羊释》、《左氏释》、《毛诗拾遗》、《杂解》百余篇,另有《算术》三卷,文集二十一卷,均散佚。是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表、疏、上书、书、颂、论、训、祭文等,诗仅存四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 皇明十六名家小品

    皇明十六名家小品

    《作者:陆云龙明文总集。明代陆云龙(字雨侯)编。共32卷。今存有崇祯间刻本。集前有何伟然序、陆云龙序、丁允和序。《四库全书》存目即依据此刻本著录。是编评选了屠隆、徐渭、李维桢、董其昌、汤显祖、虞淳熙、黄汝亨、王思任、袁宏道、文翔凤、曹学佺、陈继儒、袁中道、陈仁锡、钟惺、张鼐16家之文,每人2卷。陆云龙序谓:“徐文长云:‘云隐蛟龙,得其一鳞一甲,正是可思,不必现其大身,’倘亦可借以解嘲哉。五霸有真,吾谓餍此一脔,亦无俟偏走十五国而求汤武、桓文面目。”对自己的选编既自谦又自信。每人前有陆云龙《弁首》一篇,所选文皆有陆云龙评语。如

  • 金华黄先生文集

    金华黄先生文集

    《作者:黄溍诗文别集。元黄溍著。四十三卷。其中初稿三卷,续稿四十卷。据卷前贡师泰序,可知初稿三卷为黄溍登科前所作,由危素编次;续稿四十卷,为登科后所作,由门人王袆、宋濂编次。初稿卷一、卷二为诗,卷三为文;续稿前三卷为诗,后三十七卷为文。卷末附有宋濂《金华黄先生行状》。《元史》本传称其:“文辞布置谨严,援据精切,俯仰雍容,不大声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万顷,鱼鳖蛟龙,潜伏不动,而渊然之光,自不可犯。”清顾嗣立评曰:“世之议者,谓先生为人高介类陈履常,文辞温醇类欧阳永叔,笔札俊逸类薛嗣通,历事五朝,嶷然以斯文之重为己任。”有《四部丛书》

  • 金正希先生文集

    金正希先生文集

    《作者:金声文集,九卷,明金声撰。金声,明末抗清义军首领。字正希。安徽休宁人。崇祯进士。官庶吉士。清军进逼北京,他上书建议破格用人御敌,未被采纳,辞职罢归。弘光帝时,擢为左佥都御史,坚辞不就。南京失陷,他与江天一起兵抗清,分兵扼守山隘,响应者甚众。隆武帝任为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清军破绩溪,他与江天一等被俘,在南京被杀。

  • 陈迦陵文集

    陈迦陵文集

    《作者:陈维崧文集,陈维崧撰。六卷。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经陈宗石的努力,包括诗、词、文三种文体在内的《陈迦陵文集》刻成问世,这是陈维崧全集的最早刊本。

  • 杜征南集

    杜征南集

    《作者:杜预文集。西晋杜预(222—284)撰。一卷。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著作家。司马懿之婿,仕魏历相府参军、镇西长史。入晋累官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灭吴有功,封当阳侯,死后追谥征南大将军。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算术、律令,水利工程等诸方面均有著述和研究。时有“杜武库”之美誉。尤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现存之最早注本,已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春秋释例》十五卷。原有集十八卷,已佚散。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 湘绮楼文集

    湘绮楼文集

    《作者:王闿运八卷。清王闿运(1832—1916)撰。王闿运,字壬父,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清著名文学家。太平军起义时,曾依附曾国藩军中。后在成都尊经书院讲学。宣统间赐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王闿运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诗文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等。《湘绮楼文集》八卷:卷一为赋;卷二为奏疏、上书;卷三为论、议、序;卷四为颂、箴、铭;卷五为传;卷六为诔哀、祭吊、碑;卷七为墓志铭;卷八为行状。其文于经史、诸子多有论及,且不拘一格,舒卷自如,直

  • 王叔师集

    王叔师集

    《作者:王逸汉代诗文别集。1卷。王逸(字叔师)著。王逸原有文集2卷,《后汉书》本传又称其著“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一十三篇”。今皆散逸。明代张溥辑其遗文,编为此集、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中,计收赋《机妇赋》、《荔支赋》、《楚辞序》,以及《九思》、《琴思楚歌》等。王逸以研究楚辞著称于世,故集中所收楚辞序多达17篇。文学作品不多,成就不显著,写得较好的是《荔支赋》,全赋几乎句句用比喻,生动形象,把荔支形象摹写殆尽。此集又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 钟司徒集

    钟司徒集

    《作者:钟会三国魏文别集。钟会撰。钟会字士季,钟繇幼子,官至司徒,世称“钟司徒”。《隋书·经籍志》著录《钟会集》9卷,并谓“梁十卷,录一卷”。两《唐书》又著录为10卷,可能已重新编次,后遂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明末张溥辑《钟司徒集》1卷本(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包括赋、檄、奏、书、记、传、论共13篇。又有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大抵采自《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及《三国志》等书。

  • 冯曲阳集

    冯曲阳集

    《作者:冯衍汉代文别集。1卷。冯衍著。冯衍曾任曲阳令。《后汉书》本传称,冯衍“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唐代李贤注云:“衍集见(现)有二十八篇。”可见其集至唐已佚失近半。明代张溥辑其散佚,刻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仅得其文17篇,计为《显志赋》、《自陈疏》、《奏记邓禹》、《与邓禹笺》、《与田邑书》、《说邓禹书》、《与邓禹书》、《与阴就书》、《出狱后与阴就书》、《与妇弟任武达书》、《与宣孟书》、《自论》、《刀阳铭》、《刀阴铭》、《杖铭》、《杯铭》、《车铭》。张

  • 吴朝请集

    吴朝请集

    《作者:吴均诗文别集。南朝梁吴均撰。《梁书·吴均传》称,所著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吴均集》二十卷,两《唐志》并同,似唐前犹完好无损。其实不然,《郡斋读书志》(衢本)卷一七著录《吴均集》三卷,谓“唐世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据此判断晁氏所见《唐志》作十卷,今本作二十卷乃后人依《隋志》妄改。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吴均集》正作十卷,可为唐本十卷佐证。《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此又说明南宋郡斋所见三卷本亦当有诗无文。宋本已不传,今存明人辑本,主要有明张燮《七十二家集》本《

  • 夏侯常侍集

    夏侯常侍集

    《作者:夏侯湛诗文集。西晋夏侯湛(243—291)撰。一卷。湛字孝若, 谯国 (今安徽亳县)人。文学家,才高貌美,与潘岳相友善,时称“连璧”。泰始中,举为贤良, 历太子舍人、 尚书郎等职,惠帝司马衷即位,至散骑常侍。善为小赋,多写草花鸟兽、四时景色。原有集已佚,今本系明人张溥辑成。收有《观飞鸟赋》、《芙蓉赋》、《雷赋》等二十多篇,诗七首。其中以《周诗》著称。另有《昆弟诰》一篇,摹仿《尚书·周诰》文体。被视为古文与骈文斗争之先导。《东方朔画赞》中“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之名句,苏轼引以描述李白性格,广为传诵。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 崔亭伯集

    崔亭伯集

    《作者:崔駰汉代诗文别集。1卷。崔骃(字亭伯)著。原本10卷,后散佚。今传本为明代人辑,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计收赋、著述、笺、箴、铭、颂、议、论、杂文、诗歌等凡40篇。其赋3篇,皆小赋。而著述《达旨》则篇幅较长,颇似扬雄《解嘲》。《后汉书》本传称:崔骃“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扬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写得最有价值的是《博徒论》,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民的苦难形象,全文是:“博徒见农夫戴笠持耨,以芸蓼荼,面色骊黑,手足胼胝,肤如桑朴,足如熊蹄,蒲望陇亩,汗出调泥。乃谓曰:‘子触

  • 扬侍郎集

    扬侍郎集

    《作者:扬雄一卷,收赋八篇,上书一篇,书四篇,设难二篇,颂一篇,箴二十九篇,箴补六篇,符命一篇,连珠二篇,诔一篇,文二篇,序传一篇。扬雄以辞赋擅名当世,风格颇似司马相如,其《羽猎赋》、《长扬赋》、《甘泉赋》、《河东赋》等,皆拟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上林赋》,内容都是歌颂汉朝的声威和皇帝的功德,但写得思理深赡,辞情诡丽,流畅而有气魄,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故后世以“扬马”并称。大赋中还有《蜀都赋》,专写蜀郡成都,开后来京都大邑赋之先河。扬雄的大赋皆有模仿司马相如的痕迹,但相如赋往往是“曲终而奏雅”(《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扬雄语),扬雄

  • 李怀州集

    李怀州集

    《作者:李德林 隋代诗文别集。李德林撰。李德林字公辅,曾任怀州刺史。据《隋书》本传,李德林“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现)五十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李德林集》10卷,两《唐书》著录并同。至宋,亡佚。今存明人辑本,有张燮《七十二家集》本《李怀州集》2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李怀州集》1卷。张溥本自张燮本出,凡收录文15篇、诗6首。又,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今人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收录李德林诗文较前为备。

  • 王艮杂著

    王艮杂著

    《作者:王艮一卷,明代王艮著。 王艮,明哲学家,字汝止,初名银、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南)人。泰州学派的创立者。出身盐丁。壮年读《大学》、《论语》,后拜王阳明为师,以讲学终身,门徒多来自劳动阶层。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真理。强调身为家国天下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著作有《王心斋集》。此卷杂著收录了一些文章和诗词,包括《明哲保身论》、《乐学歌》、《勉仁方》、《王道论》等著作。

  • 王惺所先生集

    王惺所先生集

    《作者:王以悟诗文集,十卷,王以悟撰。王以悟,字惺所。河南陕县东凡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中进士,任邢台令。由分陕张而讷辑录,洛阳张孔训编次,刊于天启三年(1623)。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志略云:“内选集程、朱、阳明、白沙之诗,而加以释解,多超悟处。”

  • 瓶花斋集

    瓶花斋集

    《作者:袁宏道《瓶花斋集》是明代袁宏道撰诗文集,十卷。瓶花,插在瓶中供人观赏的花。作者好插花,故以之名斋。明曾可前《瓶花斋集序》:“石公《瓶史》,以谐谑为文章,余读而好之”,“顷又示余《瓶花斋集》。瓶可以史,复可以文,可以诗,瓶何事物,乃能发石公奥心如许耶?”明陈继儒《题袁石公瓶史后》:“花寄瓶中,与吾曹相对,既不见摧于老雨甚风,又不受侮于钝汉粗婢,可以驻颜色、保令终,岂古之瓶隐者耶?”

  • 班兰台集

    班兰台集

    《作者:班固汉代诗文别集。1卷。班固著。班固曾任兰台令史,世称“班兰台”。其文集《隋书·经籍志》载为17卷,《新唐书·艺文志》作10卷,后散佚。今传本为后人辑。明代张溥将此集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共收班固佚文28篇,其中收赋《两都赋》、《幽通赋》、《终南山赋》、《览海赋》、《游居赋》、《竹扇赋》;表有《为第五伦荐谢夷吾表》;诗有《咏史》等。张鹏一在此基础上复加增辑,且将《览海赋》、《游居赋》归入班彪《叔皮集》(详见“叔皮集”条),凡得诗文31篇,题为《兰台集》,编入《关陇丛书》中的《扶风班氏遗书》,由陕西省文献征辑处校印。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

    《作者:陈梦雷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字则震,号有斋,福建候官人。清代学者。曾编有《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闲止书堂集钞》、《松鹤山房诗文集》等。1701年据诚亲王胤祉颁发的协一堂藏书及家藏的1万多卷图书,分门别类编成一集。雍正登基后,被流放东北,卒于戍所。蒋廷钖,清康熙举人。常熟人。字扬孙,号西谷。工诗善画。著有《尚书地理今释》

  • 南丰文钞

    南丰文钞

    《作者:曾巩十卷。宋曾巩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曾巩文10卷,计疏、札、状6篇,书15篇,序31篇,记、传28篇,论、议、杂著7篇。

  • 张长史集

    张长史集

    《作者:张融诗文集,南朝齐张融(444—497)撰。一卷。融字思光,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刘宋时,初历新安王中郎参军,迁封溪令。举秀才,对策中第,为仪曹郎。高帝萧道成建元初,任司徒右长史,建武四年卒。善文辞,孔稚圭曾从他学诗。其诗以《别诗》著名。曾泛海至交州,于海上作长赋《海赋》,文词诡越,独标逸韵。自序曰:“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又戒其子曰:“吾文体屡变,变而复奇。”故《诗品》说他:“纵有乖文体,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所著甚丰,有《玉海集》、《大泽集》、《金波集》等凡八十卷,皆散佚。明张溥辑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浅释

周易浅释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之法求象,进而借象明理。《四库全书》本。此书系潘氏未完之稿,只释《屯》至《未济》六十二卦,《乾》、《坤》两卦及《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均缺。其说注重卦变,以变推象而阐明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皆即卦变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盖《易》道广大,无所不该,其中阴阳变化,宛转关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汉学如虞翻诸家,皆有是说。

豆蔻女郎

豆蔻女郎

冯玉奇著。1941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8年10月再版。二册。社会情感小说。该书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文学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正集的内容有“飞羽觞当筵认干爹,醉豆蔻节约献万金”,“白发知非红颜侣,黄金难买美人心”等。 《豆蔻女郎》的续篇讲述狄秋航在丁香与豆蔻之间犹豫不决,狄母病危之际命秋航与丁香在病榻前成婚,豆蔻伤心之下与秋航一刀两断。讵料一年后秋航偶遇豆蔻遭劫,不顾安危将其救下,两人爱火重燃,如胶似漆,甚至计划远赴南洋。丁香虽试图挽留却被秋航无情拒绝,在即将登船之际,豆蔻良心发现,劝说秋航回头。故事承接第一部而来,人物的命运更加曲折复杂,内心矛盾重重,感情与理智激烈交锋,令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唏嘘感叹不已。

如何作词

如何作词

本书作者是现代戏曲理论家曲学大师吴梅。本书是是吴梅在大学教书时的一本讲义,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论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词的发展史,以及对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的评价。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一本对入门者或研究者来说,都能带来极大启发的图书。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过渡

过渡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许岳序,胡孝后序。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