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雷

陈梦雷
  • 姓名:陈梦雷
  • 别名:字则震,号省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侯官(福建闽侯)人
  • 出生日期:1650
  • 逝世日期:1741年
  • 民族族群:

陈梦雷(1650-1741年),清代学者、诗文作家。字则震,号省斋、松鹤老人。侯官(福建闽侯)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回籍省亲,恰遇三藩之乱,为耿精忠逼授官职。当时,同年进士李光地也回籍在闽。二人合谋,陈梦雷留耿处作内应,探听消息;李光地北上向清廷进蜡丸密疏,递送情报。李光地将蜡丸之事据为己功,大受康熙帝赏识,青云直上。三藩之乱平定以后,陈梦雷以从逆论斩,幸得徐乾学密为开脱,减死谪戍尚阳堡。康熙二十一年赴戍所,康熙三十七年召还。暂住椒园教书。次年,奉命侍诚隐郡王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开始为胤祉搜辑古今图书,纂修汇编。他“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历时5年编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继位以后,迫害打击同他争夺帝位的兄弟,胤祉遭禁锢。陈梦雷也因胤祉的关系被又一次谪戍黑龙江。后病死于戍所。


《古今图书集成》共1万卷,另有目录40卷。分为6汇编,32典,6109部。全书1亿6千万字,是中国现存的一部规模最大,体例最善,用处相当广泛的类书。如此鸿编巨制,而成于陈梦雷一人之手,其功绩自不可没。


陈梦雷也善诗文,早年即以诗文名世。由于其坎坷不幸的经历,因此所著诗文充溢着一股抑郁哀怨之气,被形容为“如疾风寒夜,金铁皆飞;又如深岩流泉,鸣声幽咽”(《闲止书堂集钞序》)。文章如《抒哀赋》、《绝交书》、《告都城隍文》,诗歌如《西曹坐系书怀兼寄两弟》、《东行口占》等等,或揭露李光地欺君卖友的丑行,或抒写自己蒙冤受屈的不幸,均可见出其悲愤不能自己之情。诗歌方面他最善古体,五古《华严岭》、七古《海门行》等都是气势奔放,文辞工丽的佳篇。著有《松鹤山房集》29卷(诗9卷、文20卷)、《闲止书堂集钞》2卷(文、诗各1卷)。

猜你喜欢的书

玩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贡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序文9篇,即:明天顺初沈性序,元人杨维桢、赵赘、钱用壬、谢肃、李国凤、王祎余阙、程文序。据以上诸序,可知贡师泰著有《友迂集》(余阙序即为其作)、《玩斋诗集》(由门人谢肃等编辑),《东轩集》(程文序即为其作),又有《闽南集》等编。以上诸集今均未见。今存10卷《玩斋集》是明天顺间宁国太守沈性搜辑遗文,共得诗文653篇,重编为10卷刊行于世。沈性序中说是12卷,大约是把“拾遗”、年谱也各算为1卷。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七言绝句及排律,卷6为序文,卷7为记,卷8为传、说、问等文,卷9为碑文,卷10为墓志铭、墓表。卷末有拾遗,包括诗、文等体。还附录有贡师泰年谱、纪年录(门人朱鐩撰)。据《四库全书总目》,原本还附有明嘉靖中李默所写跋语,提到贡师泰于元亡后仰药自杀一事。但顾嗣立据朱鐩撰《纪年录》及揭汯撰墓志,辨明此事为传闻,并无其事。《四库全书》编者从其说。今四库本没有李默跋,可能就是编入《四库全书》时所删。贡师泰少承家学,又受业于吴澄,曾与虞集、揭傒斯、袁桷、马祖常、吴澄并称为元代六大文章家(见沈性序)。他的诗格调清雅,七言绝句较有特色。如《西湖竹枝词》、《吴淞江上谩兴》、《钓台》等篇都是韵味深长的佳作。七言歌行《黄河行》高华挺秀,大气磅礴,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学圃吟》则写得流畅活泼,感情丰富。总之,在元代文坛上,贡师泰既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有力的殿军。

比较宪法

比较研究各国宪法问题的学术著作。王世杰、钱端升著。初版于1939年3月,1944年12月在重庆出版第3版,1948年12月又在上海增订第8版。王世杰,曾留学英国、法国,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系主任、校教务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还著有《中国奴婢制度》等。本书分上、下册,6编:绪论、个人的基本权利及义务、公民团体、国家机关及其职权、宪法的修改、中国制宪法略及现行法制,共计18章。主要以现代一般宪法上所规定的问题为标准,对比、研究了各国宪法之特性、种类、观念之沿革;研究了国家的概念(包括名称、要素、主权、起源及根据)问题;并对各国对于个人的基本权利及义务的规定作了探讨和比较;分别系统地介绍和比较了各国关于选举权性质的学说、选举团体的组成(限制选权与普及选权、地域代表与职业代表)、选举区的划分理论、选民权利的范围以及选举程序;介绍了各国有关公民直接立法权、罢免权和公民总投票的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了当时各国议会、行政机关、法院的组成、体制及其职权;研究了宪法修改的理论,对比了各国修改宪法的实践和法律规定。此外,还研究介绍了中国自清末至当时制宪的历史及其政治制度。是一部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宪法学著作。

陆清献公莅嘉遗迹

三卷,清黄维玉撰,是陆稼书逝世百年以后,嘉定乡人黄维玉(生平不详),因有感于当地百姓对陆稼书思念不已,走访百姓编撰而成,主要内容是陆稼书在担任嘉定县令时期的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体察民情的一些小故事。前有陈梦兰,曹廷宿序,后有徐怡卿跋。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

1卷,元梵琦首和,清福慧重和。

阿育王传

凡七卷。西晋安法钦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述阿育王之事迹及摩诃迦叶、优波鞠多等之因缘。共有十一品:(一)本施土缘,(二)阿育王本缘传,(三) 阿恕伽王弟本缘,(四)驹那罗本缘,(五)半庵罗果因缘,(六)优波鞠多因缘,(七)摩诃迦叶涅槃因缘,(八)摩田提因缘,(九)商那和修因缘,(十)优波鞠多因缘,(十一)阿育王现报因缘。其异译本有阿育王经十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为梁僧伽婆罗所译,共有八品: (一)生因缘,(二)见优波笈多因缘,(三)供养菩提树因缘,(四)鸠那罗因缘,(五)半庵摩勒施僧因缘,(六)佛记优波笈多因缘,(七)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其中,阿育王传之(一)、(二)、(五)、(十)等四品与梵文本 Divya^vada^na( E.B.Cowell, R.A. Neil 等出版于西元一八八六年)之第二十六章至第二十九章,及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及卷二十五为同本。又第四品鸠那罗因缘与西藏译之 Ku-na-lah!i rtogs-pa-brjod-pa 相当。此外,梵文本 Divya^vada^na 中,有关阿育王之纪传部分,西元一八四五年法人布诺夫(E. Burnouf)将之译成法语,并刊载于其所著之印度佛教史绪论(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中。藏文本之阿育王传说,法人菲尔(L. Feer)将之法译,题为阿育王传说(Le/gende du roi As/oka),西元一八六五年于法国巴黎刊行。又前述之 Divya^vada^na 之外,另有梵文本As/okavada^na ,英人密特拉(R. Mitra)于西元一八八二年在其著作尼泊尔佛教文学(Nepalese BuddhistLiterature)中译出其大意。

大爱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大爱为海神之名,大爱蒙佛之神力说陀罗尼,免所有大海之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