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雷

- 姓名:陈梦雷
- 别名:字则震,号省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侯官(福建闽侯)人
- 出生日期:1650
- 逝世日期:1741年
- 民族族群:
陈梦雷(1650-1741年),清代学者、诗文作家。字则震,号省斋、松鹤老人。侯官(福建闽侯)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回籍省亲,恰遇三藩之乱,为耿精忠逼授官职。当时,同年进士李光地也回籍在闽。二人合谋,陈梦雷留耿处作内应,探听消息;李光地北上向清廷进蜡丸密疏,递送情报。李光地将蜡丸之事据为己功,大受康熙帝赏识,青云直上。三藩之乱平定以后,陈梦雷以从逆论斩,幸得徐乾学密为开脱,减死谪戍尚阳堡。康熙二十一年赴戍所,康熙三十七年召还。暂住椒园教书。次年,奉命侍诚隐郡王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开始为胤祉搜辑古今图书,纂修汇编。他“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历时5年编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继位以后,迫害打击同他争夺帝位的兄弟,胤祉遭禁锢。陈梦雷也因胤祉的关系被又一次谪戍黑龙江。后病死于戍所。
《古今图书集成》共1万卷,另有目录40卷。分为6汇编,32典,6109部。全书1亿6千万字,是中国现存的一部规模最大,体例最善,用处相当广泛的类书。如此鸿编巨制,而成于陈梦雷一人之手,其功绩自不可没。
陈梦雷也善诗文,早年即以诗文名世。由于其坎坷不幸的经历,因此所著诗文充溢着一股抑郁哀怨之气,被形容为“如疾风寒夜,金铁皆飞;又如深岩流泉,鸣声幽咽”(《闲止书堂集钞序》)。文章如《抒哀赋》、《绝交书》、《告都城隍文》,诗歌如《西曹坐系书怀兼寄两弟》、《东行口占》等等,或揭露李光地欺君卖友的丑行,或抒写自己蒙冤受屈的不幸,均可见出其悲愤不能自己之情。诗歌方面他最善古体,五古《华严岭》、七古《海门行》等都是气势奔放,文辞工丽的佳篇。著有《松鹤山房集》29卷(诗9卷、文20卷)、《闲止书堂集钞》2卷(文、诗各1卷)。
陈梦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分隶偶存
二卷。书论。清代万经撰。经(1659—1741年),字授一,别字九沙,浙江鄞县人,万斯大之子。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自幼濡染家学,博通经史,兼精金石学,工于汉隶,雄视江南。恐隶法失传,广采书法、金石著述及正史、文集、地志等不下百家,收录关于分隶的论述和自己的见解,于雍正九年(1731年)成书。前有陆耀、胡德琳、施养浩三序。上卷六篇,首作书法,次作分隶书法,次论分隶,次论隶、分、楷所由起,次论汉唐分隶异同,次汉魏碑考。下卷为古今分隶书家姓氏,列秦代程邈至明末马如玉等三百一十二人并小传,均采自旧书,惟马如玉传为万经所撰。后附梁文友(泓)、万福二跋。在“论隶、分、楷所由起”中,对隶、八分、楷书的起源及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唐以前,隶楷合为一,唐以后,隶与八分分为二。”“汉魏碑考”共列汉魏碑二十一种,皆为万经自藏,俱注明立碑时间、碑存地点、艺术风格,一一评骘。有乾隆二十四年(1769年)原刊本、《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本等。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简称《赤书玉诀经》。道教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灵宝中盟经目》第一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上下二卷,为六朝灵宝经。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本经卷上五篇真文即陆修静施行之真文赤书,卷下玉诀亦称五篇真文。述服符诵诀,以求长生,以召神劾鬼。
张煌言传略
明之亡也,死义者连镳接衽;若播迁穷海而之死靡他、称一代硕果者,则有宋文丞相而后,推明之张司马煌言云。煌言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远祖当元时逃入高丽,以家世仕宋故。至明初,始归籍甬东,称高丽张氏。高祖伯祥,起家孝廉为令,列“郡志”“孝友”传。
说儒
胡适著。写于1934年3—5月。发表于1934年12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卷第3期。共分六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的衣服是殷服,他们的宗教是殷礼,他们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的柔逊的人生观。认为儒的生活是以治丧相礼为职业。指出孔子的伟大贡献在于把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并把柔逊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并具体论述了“孔子的伟大贡献正在这种博大的‘择善’的新精神”,“没有那狭义的领域观念”,“他的眼光注视在那整个的人群”。指出“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这样平等的教育观必定是很震动社会的一个革命学说”。“因为孔子深信教育可以摧破一切阶级的领域,所以他终身‘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还指出孔子提倡的是那“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孔子自己的人格就是这种弘毅的人格”。又说,孔子并没有抹杀“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这几百年的“儒者遗风”,“不过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在那个标举‘成人’、‘成仁’为理想境界的新学风里,柔逊谦卑不过是其一端而已”。在孔、老关系上,认为“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老子代表儒的正统,而孔子早已超过了那正统的儒。”“老子仍旧代表那随顺取容的亡国遗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怀抱着‘天下宗予’的东周建国的大雄心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乃是千百年的世故的结晶……孔子……的性情人格不容许他走这条极端的路,所以他渐渐地回到他所谓‘中庸’的路上去,要从刚毅进取的方面造成一种能负荷全人类担子的人格。”后收入《胡适论学近著》。
起信论疏记会阅
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清续法会编并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 。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由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分出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整编而成,系规定戒律之典籍。其内分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萨只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等八科,大多备载各戒法之制戒因缘。于汉译诸律本中,本律与十诵律最近似。其戒本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外,其余与说一切有部有关之律本律文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