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文集

  • 郑板桥集

    郑板桥集

    《作者:郑板桥清代郑燮著。分诗词卷、题画卷、书信卷、杂著卷四个部分,系作者生前编定。作者的散文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家书部分。他推崇“沉着痛快”的美学风格,认为“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并举出“《左》、《史》、《庄》、《骚》、杜诗、韩文”“六君子本色”为例,加以证明(见《家书·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这突破了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神韵说”的藩篱,也越出了自唐以来部分文论家以含蓄蕴藉为无上妙境的局限。作者以禅论文,提出了“文章有大乘法,有小乘法”(《补遗·与江宾谷、江禹九书》)的著名观点。他强调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强调

  • 曝书亭集[标点本]

    曝书亭集[标点本]

    《作者:朱彝尊别集。清朱彝尊撰。朱彝尊为 清初文学大家。工诗词古文,尤以词的成就为高。填词 标榜南宋词,推尊姜夔、张炎,讲究“句琢字炼,归于 醇雅”,偏于格律技巧,一般内容空乏,为浙西词派创 始人。诗长于古体,风格清峭苍劲,与王士祯齐名。此 集系作者手自编定,80卷,凡赋1卷,诗22卷,词7 卷,文50卷,附录《叶儿乐府》1卷,另附其子毗田 《笛渔小稿》10卷。有康熙间刻本,《四部丛刊》影 印原刻本等。清冯登府等辑《曝书亭集外稿》8卷,有 嘉庆及道光间刊本。清江浩然《曝书亭诗笺注》12 卷,有乾隆间刊本。孙银槎撰《曝书亭集笺注》23 卷,有嘉庆间刊本。此

  • 潇碧堂集

    潇碧堂集

    《作者:袁宏道诗文集,二十卷。明袁宏道撰。潇碧堂是袁宏道室名。袁宏道作为性灵说的集大成者,将“性”与“灵”即作者的真性情与运文用字之技巧结合,并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潇碧堂集》收录的诗歌是他居柳浪馆潜心学,习时所作,他这时期的诗歌在理论运用与创作实践上都较成熟,能很好地阐释其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情况,体现其自然性情之真、描山画水之趣、思想语言之奇及世俗之外、世雅之间的归于平淡。

  • 严复文集

    严复文集

    《作者:严复《严复文集》收录了严复政论、演讲稿、译作二十一篇等。

  • 惜抱轩诗文集

    惜抱轩诗文集

    《作者:姚鼐诗文别集。清姚鼐撰。二十六卷。文集16卷,诗集10卷,诗后集1卷,诗外集1卷。鼐字姬传、梦谷,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诗集》等。此集约十八万字,自定,皆为五十九岁之后所作。文集十六卷:论一卷,考一卷,序二卷,题跋一卷,书一卷,序二卷,策问一卷,传一卷,碑、志三卷,记、赋、祭文各一卷。收文凡三百二十一篇。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文字。《赠钱献之序》、《

  • 珂雪斋集

    珂雪斋集

    《作者:袁中道明袁中道撰。凡25卷。珂雪,洁白义,出自梁元帝《与萧谘议等书》,取为书斋名,志趣可知。其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诗文因此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论文反对蹈袭粉饰,主张师法自然:“山水之清美,且足以发灵慧之性,而助其深湛之思”(《程申之文序》)。他认为作家应当接近社会和自然,以获得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创造出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士生而处丰厚,安居饱食,毫不沾风霜冰雪之气,即有所成,去凡品不远。惟夫计穷虑迫,困衡之极,有志者往往淬励磨练,琢为美器。何也?心机震撼之

  • 吴梅村全集

    吴梅村全集

    《作者:吴伟业诗至宋末,已见式微,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多若繁星的诗人群,开展三百年诗坛的盛局。其中最重要的诗人,便是吴伟业。他身历亡国之痛,却又不得不屈节出仕异族,所以他的诗感慨兴亡,音节浏亮,尤以叙事歌行,足以继美长庆,风格遒上,自成“梅村体”。他在艺术是多面手,诗、词、文、曲以及书法绘画,无一不工,过去刊行者,多限于诗集,本书则于诗之外,其他作品,无不搜罗。《吴梅村全集》以宣统三年董氏诵芬室刻梅村家藏稿为底本,增收梅村乐府3种,以原长乐郑氏藏顺治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康熙九年卢·刻本梅村集四十卷、康熙十一年慎墨堂刻本郑汉仪辑诗观初集、顺治元年长洲朱

  • 邢特进集

    邢特进集

    《作者:邢劭诗文集。北齐人邢邵撰。 一卷。邵字子才。小字吉,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北齐文学家。 曾仕北魏、 北齐。 历太常卿、兼中书监、 摄国子祭酒、 后授特进。 幼少聪慧,文雅有才思、博览强识,年未二十即负盛名。魏孝明后,诗文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诗以五言为主,《冬夜酬少傅直史馆》、《七夕》等有名,乐府小诗《思公子》写闺怨,情切意深。深受南梁诗风影响。与温子昇齐名,世称“温邢”,又与稍后的魏收,并称“邢魏”,三人被合称“北地三才”。他学识渊博,主张无神论,为北齐反佛教思想家。强调“人死则神灭”,为世人所推重。

  • 颍滨文钞

    颍滨文钞

    《作者:苏辙二十卷。宋苏辙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苏辙文20卷,计上书、札子、状19篇,书、启10篇,诸论及历代古史论82篇,策25篇,序、引、传7篇,记12篇,说、赞、辞、赋、祭文、杂著11篇。

  • 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全集

    《作者:谭嗣同诗文别集。本书所辑,凡谭氏生前已编专集、自定稿本,一般保持原来面目,按撰成或发表时间为序;凡未经辑集的书简或散见于书刊的论文、讲义等,则另行专辑。计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仁学》、《报章文辑》、《拾遗》等共十二种。另将有关潭氏生平的重要事迹材料,作为附录。谭嗣同的散文,最初学桐城派,“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以为是矣”。后“或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嗜之。由是上溯秦汉,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沈博之文”。且认为“所谓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谓,体例气息之谓

  • 临川文钞

    临川文钞

    《作者:王安石十六卷。宋王安石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王安石文16卷,计上书1篇,札子、疏、状7篇,表、启36篇,书35篇,序12篇,记22篇,论、原、说、解、杂著25篇,碑状、墓志、表、祭文73篇。

  • 魏特进集

    魏特进集

    《作者:魏收诗文集。北齐人魏收撰。一卷。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初仕魏,后入北齐。累官尚书右仆射。文才出众,为北朝三才子之一。在京洛时,恃才轻薄,时人号称“惊蛱蝶”。曾奉敕编修国史,撰《魏书》百三十卷。时人对此多有褒贬,故有“秽史”之说,而《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有集七十卷,已佚。此集为明人张溥辑成,收诏、册文、启、移文、书、议、文、祭文等十四篇;乐府、诗约十多首。诗《看柳上鹊》五言八句,有“何独离娄意,傍人但未听”之句,借以自喻,良多感慨。其诗对唐新体诗之形成、发

  • 文山先生全集

    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文天祥 亦称《文山全集》。别集名。 南宋文天祥撰。20卷。《四部丛刊》本。此集卷1至 卷2为诗、词,卷3为对策、封事、内制,卷4为表、 笺、疏,卷5至卷6为书,卷7至卷8为启,卷9为 记、序,卷10为题跋、赞、铭、辞、说,卷11为讲 义、行状、墓志铭、祭文、祝文,卷12为乐语、上 梁文、公牍、文判,卷13为 《指南录》,卷14为 《指南后录》,卷15为 《吟啸集》,卷16为 《集杜 诗》,卷17为《纪年录》,卷18为拾遗,卷19至卷 20为附录,包括传记、祭文等。今流传有明嘉靖三 十一年(1552)28卷本、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16 卷本、《乾坤正气集》10卷本、《四库全书

  • 柳州文钞

    柳州文钞

    《作者:柳宗元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坤所录书启三十五篇、序传十七篇、记二十八篇、论议辩十四篇、说赞杂著十八篇、碑铭墓碣及诔表祭文十九篇。坤述其选评缘起:“予故读许京兆萧翰林诸书,似与司马之长答任少卿书相上下,欲为掩卷累欷者久之;《钴鉧潭记》杳然神游沅湘之上,若将凭御风也已奇矣哉

  • 马季长集

    马季长集

    《作者:马融汉代文别集。1卷。马融(字季长)著。马融原有集9卷,《后汉书》本传称其“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后皆散佚。明代张溥辑其遗文,编为此集,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计收《长笛赋》、《围棋赋》、《樗蒲赋》、《琴赋》、《上安帝请赦庞参梁懂书》、《上论日蚀疏》、《乞自劾疏》、《广成颂》、《东巡颂》、《为梁冀诬奏李固书》、《与谢伯世书》、《与窦伯向书》、《忠经序》、《忠经》等14篇,末附《后汉书》本传。本传称:邓太后临朝,兴文废武,息战阵之法,季长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废,于

  • 庐陵文钞

    庐陵文钞

    《作者:欧阳修三十二卷。宋欧阳修撰,明茅坤选评。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湖州归安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善古文,从唐顺之游,推崇韩、柳、欧、曾、苏氏父子,又喜谈兵。历知青阳、丹徒二县,累迁广西兵备佥事,迁大名兵备副使。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有《白华楼藏稿、续稿、吟稿》、《玉芝山房集》、《史记钞》等。是书辑录欧阳修文集包括书,论,墓志铭等等。

  • 老泉文钞

    老泉文钞

    《作者:苏洵十卷。宋苏洵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计书、状14篇,论37篇,记4篇,说2篇,引2篇,序1篇。

  • 东坡文钞

    东坡文钞

    《作者:苏轼二十八卷。宋苏轼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苏轼文28卷,计制策2篇,上书7篇,札子14篇,状12篇,表、启27篇,书22篇,论70篇,策25篇,序传10篇,记26篇,碑文6篇,铭、赞、颂15篇,说、赋、祭文、杂著15篇。

  • 皇甫持正集

    皇甫持正集

    《作者:皇甫湜别集。唐代皇甫湜(字持正)作。此集“唐志作三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六卷,杂文三十八篇”(见《四库全书总目》)。后经五代兵乱,原本已佚。现存明毛晋刻本与影印宋刻本《皇甫持正文集》6卷,为宋人所重编,亦被《四库全书》所收入,其卷数、杂文篇数均与晁公武读书志同。文按赋、策、论、序、碑、记等顺序编次,集中有赋六篇,其《东还赋》、《伤独孤赋》、《醉赋》等较有名。这些赋言语著力铺排,借物抒情言志。清光绪年间冯焌光辑《三唐人辑》,有补遗一卷。近人缪荃孙辑《三唐人辑》本,并撰有校记。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

    《作者:陈梦雷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字则震,号有斋,福建候官人。清代学者。曾编有《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闲止书堂集钞》、《松鹤山房诗文集》等。1701年据诚亲王胤祉颁发的协一堂藏书及家藏的1万多卷图书,分门别类编成一集。雍正登基后,被流放东北,卒于戍所。蒋廷钖,清康熙举人。常熟人。字扬孙,号西谷。工诗善画。著有《尚书地理今释》

  • 庸斋集

    庸斋集

    《作者:赵汝腾诗文别集。南宋赵汝腾(?—1261)撰。六卷。汝腾字茂实,号庸斋,福州(今属福建)人。宝庆进士,历迁籍田令,召试职馆,授秘书省正字,累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终官翰林学士承旨。此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诗凡二百二十一首,文九十五篇。表文最多,奏状次之。主张奖善罚恶,兴利除弊。其文反复详明,言直语切,深中时弊。其诗多酬赠之作,抒发壮志未酬之感慨。亦有崇尚道学,矫激沽名之流弊。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王文成全书[四库本]

    王文成全书[四库本]

    《作者:王守仁明王守仁撰,38 卷。全书编次为语录(传习录》、文录(杂文)、别录、 外集、续编、年谱及世德记,系由钱德洪编辑而成。 王氏创“致良知”说,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其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命题标明,其认为 “心”、 “良知”是派生万物的本源。书中《传习录》、《大学 问》 为研究其学说的最重要文献。有明正德十三年 (1518) 刊本、嘉靖三年 (1524) 刊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 五岳山人集

    五岳山人集

    《作者:黄省曾三十八卷。明黄省曾 (1490—1540)撰。黄省曾,字勉之,吴县 (今江苏吴县)人,嘉靖举人。尝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拜李梦阳为师,学习写作诗文。以任达跅弛终其身。著有 《五岳山人集》、《西详朝贡典录》。是集凡三十八卷。诗赋十八卷,杂文二十卷。前有王世贞序,称其“古今体诗都出自六六、三唐,于他文亦推许甚至。”又说:“勉之诗如假山,虽尔华整,大费人力”。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亦谓:“其诗品太庸俗,沙砾盈前,无金可采”。今观其集,两家之说均欠公允。其诗状物写景,时有雅思,如《游清凉山》:“旧刹欢新陟,凉台得暖攀。殿悬秋蔼树,江吐夕阳

  • 增注唐策

    增注唐策

    《作者:佚名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明正德丁丑新安汪灿《序》,惟言旧刊《唐策》,不知谁集,考书中魏徵作“魏证”,与《古文集成》同,则亦宋人作也。其集中所录,兼有唐人策论、书状、表奏之文,而独以《唐策》为名者,盖辑以备答策之用,从所重耳。每篇略标其要语於上方,而卷前目录又摘其所标之语於题下,中间注语有“崇曰”、“张曰”、“李曰”、“窦曰”、“董曰”诸目,“崇曰”一处作“王崇”,则是其名,而馀又皆题其姓,均莫详其所自,亦不知诸人为谁。殆当时盛行,其本互相训释,而书贾合刊之耳。所注虽简略,而所录皆唐人名作,持择颇审,非明代坊选,冗滥无序者可比,存之亦足备采择也。

  • 六臣注文选

    六臣注文选

    《作者:李善六十卷。唐李善等撰。李善,江都 (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故人称为 “书簏”。曾流放姚州,后遇赦还,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 “《文选》学”。唐显庆中,开始为 《文选》作注。到了开元六年 (718),工部侍郎吕延祚又集衢州常山 (今浙江)县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处士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之注,上表于朝廷。其表诋毁李氏之注,并引高力士所宣口敕,亦有此书甚好之语。然唐李匡《资暇集》,备摘其窃据善注,巧为颠倒,条分缕析,言之甚详。姚宽 《西溪丛语》诋其注扬雄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浅释

周易浅释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之法求象,进而借象明理。《四库全书》本。此书系潘氏未完之稿,只释《屯》至《未济》六十二卦,《乾》、《坤》两卦及《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均缺。其说注重卦变,以变推象而阐明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皆即卦变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盖《易》道广大,无所不该,其中阴阳变化,宛转关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汉学如虞翻诸家,皆有是说。

豆蔻女郎

豆蔻女郎

冯玉奇著。1941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8年10月再版。二册。社会情感小说。该书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文学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正集的内容有“飞羽觞当筵认干爹,醉豆蔻节约献万金”,“白发知非红颜侣,黄金难买美人心”等。 《豆蔻女郎》的续篇讲述狄秋航在丁香与豆蔻之间犹豫不决,狄母病危之际命秋航与丁香在病榻前成婚,豆蔻伤心之下与秋航一刀两断。讵料一年后秋航偶遇豆蔻遭劫,不顾安危将其救下,两人爱火重燃,如胶似漆,甚至计划远赴南洋。丁香虽试图挽留却被秋航无情拒绝,在即将登船之际,豆蔻良心发现,劝说秋航回头。故事承接第一部而来,人物的命运更加曲折复杂,内心矛盾重重,感情与理智激烈交锋,令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唏嘘感叹不已。

如何作词

如何作词

本书作者是现代戏曲理论家曲学大师吴梅。本书是是吴梅在大学教书时的一本讲义,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论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词的发展史,以及对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的评价。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一本对入门者或研究者来说,都能带来极大启发的图书。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过渡

过渡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许岳序,胡孝后序。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