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

吴伟业
  • 姓名:吴伟业
  • 别名:字骏公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太仓(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09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1672年1月23日
  • 民族族群: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清代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鹿樵生。太仓(今属江苏)人。幼禀异慧,受到复社领袖张溥的赏识,被收为弟子。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四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东宫讲读、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崇祯十四年告假归里。弘光朝,拜少詹事。因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不久即还乡。一度隐居不出。顺治十年(1653),迫于压力,应召赴京仕清,初授秘书院侍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吴梅村先生行状》)为由辞归,自此,徜徉山水,留连诗酒,直至去世。


吴伟业才华盖世,他不仅擅长诗、词、文、曲,还精通书法和绘画。而尤以诗著称,时人将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为“江左三大家”。


吴伟业诗今存一千余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反映明未清初的史事。如《临江参军》写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军抗击清兵的钜鹿之战,《永和宫词》咏崇祯田妃的身世命运,《思陵公主挽词》和《箫史青门曲》叙明代公主们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同遭际,《圆圆曲》记民族败类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的悲欢离合。这类诗篇,从不同角度展现出社会的风云变化,被人誉为“一代诗史”(尤侗《艮斋杂说》)。二是反映民生疾苦和民族压迫。如《直溪吏》、《芦洲行》、《马草行》倾诉了百姓所遭受的赋役盘剥和官吏横征暴敛之苦,《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揭露了清兵初下江南时大肆掠夺的暴行,《悲歌赠吴季子》、《短歌》、《送王维夏以牵染北行》抨击了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的迫害。三是抒发故国之思,表达屈节仕清的愧疚与痛苦。如“旧事已非还入梦,画图金粉碧阑干。”(《辛卯元旦试笔》)“我是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过淮阴有感》)等,都真实地写出了他的内心感情。另外,吟咏山水和酬赠唱和之作在吴伟业的诗歌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在艺术上,吴伟业诗表现出激楚苍凉,风骨遒上,同时又宛转如意,华艳动人的基本特征。歌行一体,尤所擅场。其歌行,“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四库全书总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被人称作“梅村体”。如《圆圆曲》、《鸳湖曲》、《永和宫词》、《楚两生行》、《萧史青门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他各体,他也都有一些佳作,如五古《清凉山赞佛诗》4首,五律《过吴江有感》,七律《扬州》4首,《杂感》21首等,无不锤炼精严,清丽哀怨。他的诗歌也往往有词藻过繁,过典过多,有欠自然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在词坛上却颇有影响,他的词流丽稳贴,寄慨深长,高妙之作,“有与老坡神似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代表作有〔临江仙〕《逢旧》、〔满江红〕《蒜山怀古》〔贺新郎〕《病中有感》等。


至于其文章,虽委曲条畅,亦有可取,但总的说来,成就不及诗词。


吴伟业除诗文外,还著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这些作品,都是借历史故事寄托兴亡之感,曲文典雅,故事离奇,头绪纷繁,不适于演出,但在文人中有较多的读者。吴伟业诗文集为《梅村家藏稿》58卷。另有史乘《绥寇纪略》12卷、补遗3卷。

猜你喜欢的书

论学者的使命

论学者的使命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重要著作。书前有一个“前言”,正文中的五讲是作者于1794年上学期在耶拿大学所作的五篇公开演讲的汇集。它最初使用的名称是《学者的道德》,在1794年秋正式出版时,改为《关于学者使命的若干演讲》。第一讲《论自在的人的使命》,提出人作为理性的生物是自由的,与外物无关;但人又是感性的生物,必然要与外物相联系,是不可能自由的。人的这种既具有理性自由、又受感性限制的情况,决定人只能无限地接近“至善”,而不能达到“至善”。这也就是自在的人的使命;第二讲《论社会的人的使命》,提出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应该把他人作为手段。认为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所有社会成员完全一致和同心同德,达到个人的自由与相互间的和谐一致。这个目标也只能无限地接近它;第三讲《论社会各阶层的差异》,提出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某一职业,加入某一社会阶层。但谁也不应该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各阶层应该人人平等,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第四讲《论学者的使命》,提出学者是他的时代的道德方面最好的人,应该为社会服务,为真理献身,为提高社会道德风俗和整体社会进步而努力;第五讲《试论卢梭关于艺术与科学影响人类幸福的主张》,批判了卢梭的科学进步带来罪恶的观点,认为科学进步和整个文明进步不仅不是罪恶的根源,相反却是促进道德进步的必要手段。学者要积极推动科学进步。该书的中译本由梁志学、沈真翻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

研究男女两性在恋爱、婚后生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学说,亦称为婚姻心理学、结婚心理学。可隶属于广义的家庭心理学。千百年来,爱情、婚姻一直是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对于爱情的专门学术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西方的爱情心理学是在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本人亦曾出版过一本题为《爱情心理学》的小册子(其中三篇文章分别写于1910、1912、1918年),以性生理学为基础,阐发了两性关系问题。20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婚姻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关于爱情、婚姻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在许多国家不断有新的进展。男女双方的结合以及婚后生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因此,爱情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组织幸福美满的家庭,正确处理夫妻生活中的心理变化,都有着重要意义。爱情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未婚青年的择偶心理,恋爱的心理基础与心理历程,婚姻介绍中的心理问题,恋爱中止、失恋的心理反应,结婚的心理咨询,结婚的欲望与动机,婚后生活的心理调适,夫妻关系的心理类型,爱情转移的心理分析,第三者插足与爱情心理的稳定性,离婚者的心理,再婚者的爱情心理,单身老年人的爱情心理等。爱情心理学与家庭心理学有着内容上的交叉,但前者侧重于结婚前后夫妻双方的关系,一般不涉及家庭的其他成员。另外爱情心理学与性心理学、性别差异心理学亦有密切的联系。

易象图说

易象图说

六卷。元张理撰。此书分内外两篇,篇各三卷。内篇有《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三卷; 外篇有 《象数》、《卦爻》、《度数》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该书“于元会运世之升降,岁时寒暑之进退,日月行度之盈缩,以及治乱之所以倚伏,理欲之所以消长,先王制礼作乐、画井封疆,一切推本于图书”。作者认为图、书是天地阴阳之象,《易经》之所以能 “成变化而行鬼神”,原因全在于图、书之象与数。所以,本书以朱熹《周易本义》所附之九图为基础,推衍为十二图,以明阴阳、刚柔、奇偶之象。其中对圆图、方图的解释,皆与道教易相吻合。此书可谓《皇极经世》之支流,陈抟、邵雍图书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已为“道藏”所录,有 《正统道藏》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元始天尊述六甲直符神君姓名,劝人诵经、礼拜、持咒,以保胎护命。

犍度部

犍度部

(巴利文Khandhakas)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犍度”,意译“聚”,是对戒律条文编集的分类。主要内容是僧团中的各种制度。包括《大品》和《小品》。前者是《犍度部》的前编,共有十犍度,即大犍度、布萨犍度、入雨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衣犍度、瞻波犍度、拘睒弥犍度;后者是《犍度部》的后编,共有十二犍度,即羯磨犍度、别住犍度、集犍度、灭诤犍度、小事犍度、卧坐具犍度、破僧犍度、仪法犍度、遮说戒犍度、比丘尼犍度、五百结集犍度、七百结集犍度。

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

梵名Dhya^na -nis!t!hita-sama^dhi-dharmaparya^ya-su^tra 。凡二卷(或三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弘始九年复校。又称坐禅三昧法门经、菩萨禅法经、阿兰若习禅法、禅法要。略称禅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抄集诸家禅要,阐明五门禅之法,并论大小二乘综合之禅观。据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诸家系指鸠摩罗罗陀、马鸣菩萨、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诸师。本经与觉贤在庐山译出之达摩多罗禅经相同,论说大小二乘综合性之禅观。未译出以前,我国佛教初期之禅观,均系根据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禅经;其后由于道安之倡导,北方前秦与后秦之禅观始渐兴隆,并盛行实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禅之领域。鸠摩罗什译出本经后,大乘佛教与小乘禅乃至大乘禅与小乘禅之关系明确。故天台止观之成立、我国禅宗之诞生,本经促发之功实不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