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

吴伟业
  • 姓名:吴伟业
  • 别名:字骏公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太仓(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09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1672年1月23日
  • 民族族群: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清代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鹿樵生。太仓(今属江苏)人。幼禀异慧,受到复社领袖张溥的赏识,被收为弟子。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四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东宫讲读、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崇祯十四年告假归里。弘光朝,拜少詹事。因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不久即还乡。一度隐居不出。顺治十年(1653),迫于压力,应召赴京仕清,初授秘书院侍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吴梅村先生行状》)为由辞归,自此,徜徉山水,留连诗酒,直至去世。


吴伟业才华盖世,他不仅擅长诗、词、文、曲,还精通书法和绘画。而尤以诗著称,时人将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为“江左三大家”。


吴伟业诗今存一千余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反映明未清初的史事。如《临江参军》写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军抗击清兵的钜鹿之战,《永和宫词》咏崇祯田妃的身世命运,《思陵公主挽词》和《箫史青门曲》叙明代公主们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同遭际,《圆圆曲》记民族败类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的悲欢离合。这类诗篇,从不同角度展现出社会的风云变化,被人誉为“一代诗史”(尤侗《艮斋杂说》)。二是反映民生疾苦和民族压迫。如《直溪吏》、《芦洲行》、《马草行》倾诉了百姓所遭受的赋役盘剥和官吏横征暴敛之苦,《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揭露了清兵初下江南时大肆掠夺的暴行,《悲歌赠吴季子》、《短歌》、《送王维夏以牵染北行》抨击了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的迫害。三是抒发故国之思,表达屈节仕清的愧疚与痛苦。如“旧事已非还入梦,画图金粉碧阑干。”(《辛卯元旦试笔》)“我是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过淮阴有感》)等,都真实地写出了他的内心感情。另外,吟咏山水和酬赠唱和之作在吴伟业的诗歌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在艺术上,吴伟业诗表现出激楚苍凉,风骨遒上,同时又宛转如意,华艳动人的基本特征。歌行一体,尤所擅场。其歌行,“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四库全书总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被人称作“梅村体”。如《圆圆曲》、《鸳湖曲》、《永和宫词》、《楚两生行》、《萧史青门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他各体,他也都有一些佳作,如五古《清凉山赞佛诗》4首,五律《过吴江有感》,七律《扬州》4首,《杂感》21首等,无不锤炼精严,清丽哀怨。他的诗歌也往往有词藻过繁,过典过多,有欠自然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在词坛上却颇有影响,他的词流丽稳贴,寄慨深长,高妙之作,“有与老坡神似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代表作有〔临江仙〕《逢旧》、〔满江红〕《蒜山怀古》〔贺新郎〕《病中有感》等。


至于其文章,虽委曲条畅,亦有可取,但总的说来,成就不及诗词。


吴伟业除诗文外,还著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这些作品,都是借历史故事寄托兴亡之感,曲文典雅,故事离奇,头绪纷繁,不适于演出,但在文人中有较多的读者。吴伟业诗文集为《梅村家藏稿》58卷。另有史乘《绥寇纪略》12卷、补遗3卷。

猜你喜欢的书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中医方书类著作。全书200卷。载方两万余首。宋徽宗赵佶组织医官撰写而成。约成书于宋徽宗在位的末期。宋徽宗赵佶曾留意医学,于1118年(重和元年)撰有《圣济经》10卷,其后,又召集全国名医,收集民间经验良方,选辑“内府”所藏秘方,汇编成此书。该书几乎把汉以后的方书收罗殆遍,并经剔选后搜集成书,载方两万余首。是一部大型医方书著作。该书以病分门,门各有论,先论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后列方药和治法。卷一至卷二为运气,卷三至卷四为叙例、补遗和治法,卷五至卷四十为风、痹、寒、渴、疟等外感诸病,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四为脏腑诸病,卷五十五至卷一百零一为内科杂病,卷一百零二至一百二十四为五官及咽喉诸病。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四十九为外科诸病,卷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六为妇人妊产诸病,卷一百六十七至一百八十二为小儿诸病,卷一百八十三至一百九十为乳石、补益及食治,卷一百九十一至一百九十四为针灸,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为符禁,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为神仙、服饵。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一作《唐明皇匹配金钱记》。简名《金钱记》。杂剧剧本。元乔吉著。清梁廷楠《曲话》说:“以白引起曲文,曲所未尽,以白补之,此作曲圆密处,元人百种多未见及。《金钱记》第三折韩飞卿占封白中,连篇累牍,接下[红绣鞋]一曲,并未照应一字。后人每事胜前人,即此一节已然矣。”清《曲海总目提要》说:“缘唐人许尧佐《章台柳传》。柳归韩翃,翃大历才子,故剧以翃名;翃字君平,此曰飞卿,唐温飞卿亦才子,合以寓意也。王辅之女,小字柳眉,亦借韩妾章台柳之意。又添入贺知章,又因有李生,故借李白点染。”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说:“韩翃等人虽有历史上的人物,但剧中事迹,皆出虚构,这一定是把韩寿偷香的故事翻案而成的。”“曲辞极流丽,结构紧张,情节的移动亦近自然,确为佳剧。”此剧写唐代诗人韩翃与王柳眉的爱情故事,又以李白、贺知章穿插其间,促成好事,内容落入才子佳人恋爱剧的俗套。作品情节曲折,但缺乏紧张的戏剧冲突;曲文则以清丽见长。

四贤记

四贤记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佚名。《今乐考证》著录。全剧38出。元代建康肃政廉访使乌古孙泽刚直廉洁,迁广东开府,安置妻杜氏于家乡陈州,只身赴任。杜氏贤惠,见乌古孙40无子,趁其在外,为纳妾王氏。接娶之夕,正好乌古孙与墨吏彻里帖木儿闹翻,挂冠归来。王氏虔诚祈祷,感动天帝,赐杜氏生一子,取名良祯,王氏精心教养,视如己出。良祯成人后,王氏出家修道。陈州棒胡聚众造反,乌古孙一家逃难途中遭乱军冲散。良祯走失,被曾受乌古孙恩惠的吉一收留,并亲送良祯上京赴试,良祯中式得官,告假寻亲,经一番波折,终于找到父母及庶母王氏,一门四贤,得以团聚。今存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中国大历史》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

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古乐书

古乐书

二卷。清应撝谦(1615—1683)撰。撝谦字嗣寅、潜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书上卷论律吕本原,大旨本蔡元定之《律吕新书》,而参以注疏及朱熹之说。下卷论乐器制度,则本陈祥道《礼书》及李之藻《頖宫礼乐疏》为多。议论醇正,考订简核,颇得要领。撝谦著书,于前人论著之不当之处一一批驳,建立己说,虽有未合之处,但瑕不掩瑜,其精审处往往足资考证。是书有清浙江巡抚采进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宝彝室集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