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 姓名:郑板桥
- 别名:名燮,字克柔,号板桥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兴化人
- 出生日期:公元1693
- 逝世日期:1765年
- 民族族群: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因排行第一,自称郑大。在书画上常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是最突出的一个。
郑板桥的父亲是一个私塾先生。四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育。自幼颖悟过人,勤读诗书。康熙末年成秀才,雍正十三年,他三十九岁时中举人,乾隆元年四十四岁中进士。乾隆七年五十岁任山东范县知县,后又调任潍县知县。他自己表白,作官是想“得志加泽于民”。他在范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叫来泥水匠在面临大街的县衙墙壁上开了十几个孔,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后来有人问他,他才说:县衙里充满了贪婪疚戾,乌烟瘴气,恶浊难堪,所以开几个孔出出闷气。乾隆十一年他调任山东潍县知县时,山东连年灾荒,潍县饿死了很多人,发生了“人相食”的现象。他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招集远近灾民修筑城池,责成当地富家大户拿出粮食,开设粥厂,救济灾民。对于那些屯积粮食的投机商,则全部予以查封,令其平粜。最后,连官仓中的粮食也拿出来“赈贷”。在动用官仓中粮食时,曾有人劝他必须先向上司呈报请示,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咸丰元年重修《兴化县志》卷八)他在当县令期间,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郑板桥集·家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他经常穿着布衣,去到乡村田间关心农事,倾听农民的呼声,较多地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他所写的《悍吏》、《私刑恶》、《姑恶》、《逃荒行》、《还家行》等著名诗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贪官污吏对劳动人民敲骨吸髓的榨取、穷凶极恶的迫害,以及自然灾害给当时农民带来的破产状况。他画了一幅送给山东巡抚包括的《风竹图》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风吹萧萧的竹叶声,联想到民间的疾苦声,表现出画家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同情。
由于郑板桥在任上采取了一些救民疾苦的施政措施,引起土豪劣绅的不满,他们便串通一气,诬告其借救灾之机贪污舞弊。板桥遭到此种境遇,愤而辞职。岂料他的上司批下来竟是撤他的职,终于在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春,六十一岁时罢官而去。离开潍县这一天,郑板桥只用驴子三头,其一自乘,垫以铺陈;其一小童骑以前导;其一驮了二书夹板和一张阮弦。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对于那些诬告者,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板桥罢官后,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回到扬州,重新过着他那“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卖画生涯。“惟不与有钱人面作计”,“豪贵家虽踵门请迄,寸笺尺幅,未易得也。”自此以后,他与当时著名文人卢见曾、袁枚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李、李方膺、黄慎、罗聘等人,经常在一起写诗作画,并偶尔出游,进入了他的诗、书、画创作的成熟期。政治上的失败以及所产生的思想情绪,无不通过诗书画流露出来,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出来的。
郑板桥多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描绘对象,而尤以水墨兰竹最杰出。他画兰竹,强调以“造物为师”。在他青年时代,读书于真州(今仪征)毛家桥时,就喜欢“日在林中闲步”,迷恋于“风晴日午千林竹,野水穿林入林腹”的秀丽景色。他在自己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在竹林中放一张小床,卧看新篁初放,体会绿荫照人的凉适之感;秋冬之际,用竹竿做成窗棂,糊上匀薄洁白的纸,于风和日暖时,仔细观察映在窗纸上一片竹影零乱的天然图画。他爱竹成癖,风雨时倾听它的声音,日中月中观看它的影子,诗中酒中对它抒发感情,闲中闷中以它作为伴侣。他自己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郑板桥集·题画》)由于他熟悉、了解不同季节、时辰竹的生长规律和各种形态,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发现与捕捉到竹子千姿百态的美的形象,为其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深厚的生活基础。因此,他画竹时,能够“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如何从生活中的竹子变成艺术中的竹子,他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从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及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一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的艺术形象,寄托着画家的思想感情,已经是人格化的竹子了。从他现存的许多作品看,不论是翠烟如织的新竹,褐色斑斑的老竹,清新映日的晴竹,滴沥潇湘的雨竹,还是亭亭玉立的水乡之竹,傲然坚劲的山野之竹,莫不赋予它们以性格和生命。笔墨挺劲秀逸,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章法上,多而不乱,少而不疏,往往“以少许许,胜多许许”,虽“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却“竹中有竹,竹外有竹”,具有“渭川千亩”的艺术境界。
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其实,他还是有师承的。他曾努力学习宋元以来苏轼、文同、吴镇、徐渭、石涛、八大等人的绘画,但不是师其“迹象”,而是师其意。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他的画在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基础上独创一格,形成萧散、坚实、豪迈、爽朗的艺术风格。郑板桥的书法也极有名,其字体来自汉代隶体的八分书,杂用篆、草、行、楷,间以画法行之,自称“六分半书”;他的诗真挚坦率,为性灵之作;他的篆刻,“笔力古朴,接近文(彭)何(震)”。在他的创作中,把画与诗文、书法和印章结合得很巧妙,发挥了中国文人画的特色。郑板桥的著作有《郑板桥集》传世。国内外许多博物馆(院)都收藏有他的书画精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作家尼 ·阿 ·奥斯特洛夫 斯 基 (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Островский,1904—1936)著。中译本由梅益据纽约国际出版社1937年阿历斯·布朗的英译本转译,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4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本校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出版,1983年重印。奥斯特洛夫斯基出身于乌克兰的一个工人家庭。十月革命胜利后,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4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曾任共青团的区委和地委书记。1927年全身瘫痪,开始以顽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荣获苏联政府授予的列宁勋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这种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创作的,1934年出版。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历程。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在暴风雨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战士的典型——保尔·柯察金。小说以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战斗成长的光辉历程,令人信服地证明:钢铁——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是在同敌人和困难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小说出版后,立即超越国界,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九命奇冤
章回小说。近代吴沃尧著。三十六回。叙广东富户凌复兴,笃信阴阳,以为自己没有中举,是表兄弟梁天来家的石室阻断凌家风水,便勒迫梁家拆居。天来不从,凌便买通无赖去梁家掘坟墓、伐树木、填鱼池、抢银钱,更纠合暴徒将梁家老幼八人用烟火熏死。天来在县、府、臬司、抚院告状,均被凌以巨款买通。臬司并以酷刑夹死证人张凤,造成九命奇冤。幸得两广总督孔天鹏及东莱和尚相助,凌犯及贪官才受惩处。本书结构严谨,不枝不蔓,笔法受西洋侦探小说影响,采用倒叙,设置悬念。反映出晚清吏治腐败致使为非作歹之徒气焰嚣张,呼唤清官明君,在思想和艺术上均为晚清上乘之作。初载于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至三十一年十二月《新小说》第十二号至二十四号,署“岭南将叟编”。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另有民国十五年(1926)世界书局排印本、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排印本、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等。
李清照集校注
宋人别集注本。今人王学初注。学初字仲闻,浙江海宁人,系近代学者王国维之子。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作家,其词在宋词中有很高的地位,诗、文也极出色。然其集久已失传。清《四库全书》所收《漱玉集》,仅有词十七首,系辑佚而成,远非全貌。本书广为搜集,并加考订校勘,是目前所见搜辑得比较详备而材料又很可靠的一个集子。全书分为三卷。由于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以词为最高,故本书一反前人编次别集之惯例,以词为第一卷。编者态度审慎,在所收集到的五十七首词中,严加考证鉴别,只把可靠的四十三首列入正编,其馀十四首则作为“存疑之作”附于其后。第二卷收诗(包括失题者)三十一首。第三卷为文,录清照文五篇,断句三则。此书优点有五:一为收罗之富。其引用书多达一百六十馀种,其中很大部分属于珍本秘籍,有些明刊本,流传极少,有的卷帙浩繁的丛书、类书,皆为当时一般辑佚工作者所无法取资者。二是校勘之精。编者往往因一字之疑,罗列若干种本子相互校雠以定去取;南宋以来所有诗话、笔记,凡有可供参证者,分别系于作品之后,以资对勘,使读者可以触类旁通。三是作品鉴别之慎。决不贪多务得,对于确属误题为李清照的作品,纵为名篇佳什,也坚决区别存疑。四是编者所撰《李清照事迹编年》,对李氏一生经历作了详细考证,颇多参考价值。五是编者对李氏诗、词、文所作注释,引述许多有关宋代社会风习和文物制度的材料,对深入理解作品极有帮助。此书亦微有瑕疵,如注释部分有应注而未注者,有注释不完全、不准确者,有误注者,等等。书稿成于1963年,1964年已排版付型,因故未能出版。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予以出版。
春秋属辞比事记
四卷。清毛奇龄撰。毛氏认为“属辞”是“史文之散漶者宜合属也”,“比事”是“史官所载之事畔乱参错而当为之比以类也”。既反对汉儒所谓“属合辞令,比次战伐”之说,亦不赞成后儒所谓“辞有褒讥,事有功罪,皆于书法乎例之,书人书爵书名书日并有义例”之说。此书仿宋沈梁《春秋比事》、元赵汸《春秋属辞》之体,分门隶类,条理明晰、考据精核。毛氏长于礼学,认为“鲁史记事全以周礼为表志,而策书则传谓之礼经。凡其事其文一唯乎礼,而从而比之属之”。故其书“以礼为志,而其事其文,以次比属,而其义即行乎礼与事与文之中,谓之四例,亦谓之二十二志,而总名之《春秋属辞比事》”。此书为毛奇龄门人所编,原为十卷,朱彝尊《经义考》载六卷,且云“未见”。原书二十二门,今本只有七门,且侵伐一门尚未及半,盖非完书。现存《西河合集》本、阮刻《经解》本、《龙威秘书》本。
续孟子
二卷。唐林慎思撰,林慎思字虔中,长乐人,咸通十年 (869)进士,十一年又中宏词拔萃魁,授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尉,寻除尚书水部郎中、守万年县令。《崇文总目》及郑樵 《通志·艺文略》,皆载是书二卷,与今本合。《崇文总目》载慎思之言曰:“《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今观其书十四篇。主要依据孟轲之言,推阐以尽其义。从不同篇章反复宣扬孟子的 “仁政”、“王道”,恢复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遵先王之法等。不独自立论,类似庄、列的寓言。昔扬雄作 《太玄》以拟 《易》,王通作 《中说》 以拟 《论语》。故列入儒家。
法宝坛经译注
唐代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撰。法海是六祖即慧能(或写作惠能)弟子,在慧能圆寂后将其言论汇编成一书——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亦简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或称《坛经》。它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称为“经”的作品。该书详载了六祖慧能一生事迹及其语录。慧能(638—713),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幼年丧父,家贫以砍柴为生。因在林中砍柴间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有所启发,萌生求学之念。后往黄梅冯墓山谒见弘忍,拜师求佛而依佛门,受业于弘忍,专修禅宗义理。慧能学法善于思考,勤于用功,悟性超常,见解多出。针对上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偈,有感而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受到弘忍赞许,并秘授他法衣。慧能南归后,隐居了十五年,后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有称“曹溪大师”。圆寂后,唐宪宗曾追赠谥号为“大鉴禅师”。其著名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四十余人。《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南禅宗的 “宗经”,是研究慧能创立禅宗南宗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将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的日本兴圣寺本,北宋僧人契嵩改编的曹溪原本,元代僧人宗宝改编的宗宝本进行对照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禅宗发展的思想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