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

马融
  • 姓名:马融
  • 别名:字季长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茂陵(今兴平东北)人
  • 出生日期:79年
  • 逝世日期:166年
  • 民族族群:

马融(79年-166年),东汉时期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字季长,茂陵(今兴平东北)人。马严之子,曾任主管朝廷宫室、宗庙、陵墓工程营建的将作大匠,为官清正,颇有名望。自幼聪慧好学,才学出众,闻名乡里。其师“名重关西”的挚恂,对他特别器重,把女儿嫁给他。安帝永初四年(110)入朝担任校书郎中,长期在东观典校书籍。班固的《汉书》出版后,跟班昭学习《汉书》。当时安帝年幼,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外扰内灾,朝廷由盛而衰。他担忧发生变乱,于元初二年(115)写了《广成颂》,请求安帝巡幸广成苑(在今河南临汝)“讲武校猎”,以示重视武力。反复强调“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道理。当时安帝年仅十三岁,邓太后已临朝掌权十年,她认为这篇颂辞是影射自己,下令对他“禁锢”,十年不得升调。无奈辞官,返归故里,授徒著述。在授徒中,为了测验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和自己讲学的效果,在讲经台中间拉上绛色纱帐,他在帐前讲学,让女乐歌伎在帐后弹琴、吹笛、唱歌、跳舞。由于他讲课内容深刻,语言生动,吸引住了学生,感觉不到帐后有莺歌燕舞。因此,他讲学的名声大振,远近好学者纷纷前来听讲,讲经台前人山人海,商贩也在讲经台附近摆摊设点,逐渐形成一个小镇,民间传说是今扶风县的绛帐镇。永宁二年(121),邓太后死,安帝亲政,又起用了他。延光三年(124),适逢安帝东巡泰山,他写《东巡颂》,颂扬安帝东巡泰山和亲政后的作为,得到安帝赏识,复任郎中,在东观讲经。阳嘉二年(133),参加了顺帝主持的对策应试,被举为议郎。后任武都、南郡太守,为官清正,政绩显著,受民拥戴,但因得罪外戚梁冀被免官,再返洛阳东观,专心讲学、著述。教徒千余人,遍及全国。许多人不能直接听讲,只能作再传弟子,有数千人。弟子中有郑玄、卢植等很多名人。特别是郑玄(是他茂陵所授门徒),后来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其学为“郑学”。先后注释《诗经》《易经》《尚书》《周礼》《仪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撰著了对《春秋》三传加以比较研究的《三传异同说》。还注释了《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政论、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著述赋、颂、碑、诗、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21篇。其中《长笛赋》是讲音乐的著名作品,被南朝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他善弹琴,好吹笛,在音乐上很有造诣。原著多已失散,现存明末张溥所辑《马季长集》。他的最大成就是对古文经学的研究传播,总结深化了贾逵等人的成果,从而使古文经学在东汉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在注疏中通过辨认解释先秦字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训诂方法,为后代整理古籍和研究语言文字留下宝贵财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海忠介公全集

海忠介公全集

12卷。海瑞文集

秘方集验

秘方集验

方书。2卷。清代王梦兰 (蕙子)纂辑。本书首列诸症歌诀88首,包括中风、伤寒、瘟疫、中暑等常见病证。概述其因、证、治则及禁忌。歌诀以下分别诸药食毒、诸虫兽伤、暴死诸症、危笃诸症等36门,门下又分证、列方,其方多属秘授、经验者,药则专取简易,便于穷乡僻壤应手而得。卷末附“余方补遗”。现存康熙四年(1665)醇祐堂刻本,及杨守敬藏抄本。日本藤井见隆译为日文,易名为《锦囊妙药秘录》。

大六壬心镜

大六壬心镜

《大六壬心镜》八卷,唐不欲子徐道符撰,宋元迄今,壬家奉为土臬,因其拟经作歌,用之无不验也。然世苦无全本,余求之十余年不可得。今年春,壬友吕君汉枫出写本壬书十数本示余,《心镜》其一,私心喜焉。惜转写讹误甚多,适程伟堂先生过舍纵谈壬术,亦以未观《心镜》全书为恨。自谓曾客维扬,于《通神集》集出一册,又未知有遗漏与误摘他文否。余以吕君抄本质之,程君雀跃后,即以其所集本与余校对,其本颇善,足以订正原文。然首例起九歌,非徐君之文,又《月将起例》、《十干课起例》、《天将顺逆》三歌,兹本无,未敢定为《心镜》。又《天将旦暮起例》一歌,兹载在《杂将门》之首;又《占怪?六丁歌》是他书而误采入;兵占一门,全未集入。程君语余依其序而复以臆裒辑。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金末元初全真派道上长筌子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太上赤文洞古经》注本。原经分三章,即〈操真章〉、〈入圣章〉、〈住世章〉,各章仅数十字,论修真养性之道。认为无动无为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长生。注文杂采道释之说解经,谓修道者应抱元守一,清净无为,归根覆命。《正统道藏》另有长筌子《元始天尊太古经注》,其内容与本书略同,但文字有异。如该书经文无章名,篇末较本书多一结语和颂文。其它文字亦互有异同。盖系同书之不同版本,可相互校补。参见该书。

听雨纪谈

听雨纪谈

笔记。明都穆著。一卷。自序谓作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夏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书皆考经史异同”。然亦不限于文献记载者,大凡朝章国故,岁时习俗,器用服饰,皆在其列。间多传闻无考者,如云:“字书谓‘伥’为虎伤。盖人或不幸而罹于虎口,其神魂不散,必被虎所役,为之前导。今之人凡毙于虎者,其衣服巾履皆别置于地,此伥之所为也。伥可谓鬼之愚者。或曰虎捕人,已死,能步绕咒祷,使死人自去衣服而后食。‘褫’字从衣从虎者,以此更考之。”是书亦涉及文学品评,如论文,谓“文章贵简不贵繁,言简而意尽,文之至妙者也。”论人,谓“东坡‘真’之一字,可谓断尽陶(潜)公一生。”此书版本很多,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明正德、嘉靖本、清宣统排印本、民国石印本)、《格致丛书》本、《璅探》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皇明百家小说》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说库》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等。

大鉴禅师法宝坛经述旨

大鉴禅师法宝坛经述旨

述旨者,述是经之宗旨也,欲正其旨,先正其名,名者,正法世系祖位也,祖位名分定,而天下之学佛者,知所皈于正法矣。世尊以心印传迦叶,亲授为第一代祖,为后世学者定宗旨,正法眼,代代相承,惟此一宗。法法同皈,惟此一旨。所谓禅也密也,净也律也,乃至法相也,无一不依般若而皈于宗,故名正法。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始来中国,为东土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