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

- 姓名:马融
- 别名:字季长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茂陵(今兴平东北)人
- 出生日期:79年
- 逝世日期:166年
- 民族族群:
马融(79年-166年),东汉时期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字季长,茂陵(今兴平东北)人。马严之子,曾任主管朝廷宫室、宗庙、陵墓工程营建的将作大匠,为官清正,颇有名望。自幼聪慧好学,才学出众,闻名乡里。其师“名重关西”的挚恂,对他特别器重,把女儿嫁给他。安帝永初四年(110)入朝担任校书郎中,长期在东观典校书籍。班固的《汉书》出版后,跟班昭学习《汉书》。当时安帝年幼,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外扰内灾,朝廷由盛而衰。他担忧发生变乱,于元初二年(115)写了《广成颂》,请求安帝巡幸广成苑(在今河南临汝)“讲武校猎”,以示重视武力。反复强调“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道理。当时安帝年仅十三岁,邓太后已临朝掌权十年,她认为这篇颂辞是影射自己,下令对他“禁锢”,十年不得升调。无奈辞官,返归故里,授徒著述。在授徒中,为了测验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和自己讲学的效果,在讲经台中间拉上绛色纱帐,他在帐前讲学,让女乐歌伎在帐后弹琴、吹笛、唱歌、跳舞。由于他讲课内容深刻,语言生动,吸引住了学生,感觉不到帐后有莺歌燕舞。因此,他讲学的名声大振,远近好学者纷纷前来听讲,讲经台前人山人海,商贩也在讲经台附近摆摊设点,逐渐形成一个小镇,民间传说是今扶风县的绛帐镇。永宁二年(121),邓太后死,安帝亲政,又起用了他。延光三年(124),适逢安帝东巡泰山,他写《东巡颂》,颂扬安帝东巡泰山和亲政后的作为,得到安帝赏识,复任郎中,在东观讲经。阳嘉二年(133),参加了顺帝主持的对策应试,被举为议郎。后任武都、南郡太守,为官清正,政绩显著,受民拥戴,但因得罪外戚梁冀被免官,再返洛阳东观,专心讲学、著述。教徒千余人,遍及全国。许多人不能直接听讲,只能作再传弟子,有数千人。弟子中有郑玄、卢植等很多名人。特别是郑玄(是他茂陵所授门徒),后来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其学为“郑学”。先后注释《诗经》《易经》《尚书》《周礼》《仪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撰著了对《春秋》三传加以比较研究的《三传异同说》。还注释了《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政论、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著述赋、颂、碑、诗、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21篇。其中《长笛赋》是讲音乐的著名作品,被南朝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他善弹琴,好吹笛,在音乐上很有造诣。原著多已失散,现存明末张溥所辑《马季长集》。他的最大成就是对古文经学的研究传播,总结深化了贾逵等人的成果,从而使古文经学在东汉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在注疏中通过辨认解释先秦字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训诂方法,为后代整理古籍和研究语言文字留下宝贵财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的书
西晋文纪
二十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西晋相传四叶,为时不多。何晏、王弼等人主张 “援老入儒”,君主无为而治,遂至于南渡偏安。然观此编一代之文,则讨论典故,崇励风俗者,犹居其半。东汉以来,老师宿儒之遗训越三国而尚存,此编则进而伸张了礼教之本。书中多采辑诗赋之序,以足篇帙,特较梅鼎祚所辑他代《文纪》为繁,殊嫌割裂。而司马懿以及师、昭,虽 《晋书》本纪三祖并登,而揆以史法,终成断限;梅鼎祚既统编陈、隋以前之文,自宜附之魏末,使名号不舛,时代靡差。此乃因仍 《晋书》之失。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俗话倾谈
广东方言小说。四卷十八则。内容表现世间人伦关系,父子、兄弟、主仆、嫡庶之间矛盾,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借助神鬼仙怪叙事,含鬼话成分。
绘芳录
又名《红闺春梦》。章回小说。近代西泠野樵著。八十回。据书首光绪四年(1878)浙江始宁竹秋氏自序,知西泠野樵为竹秋氏别号,然真实姓名不可考。书叙祝柏青、陈小儒、王兰、江汉槎、云从龙、冯宝诸人,皆为名士,柏青与名妓慧珠相爱情深,但考中探花、授职编修直至擢官侍读,其父终不允柏青娶慧珠。慧珠悲而礼佛念经,立志修行,不久病殁,柏青极为哀伤。而小儒、王兰、汉槎、从龙由科举入仕,身居要职,均娶旧交名妓为妾。冯宝得柏青之助,为小黛赎身。后小儒、王兰、汉槎辞官回金陵,筑绘芳园以居,携妻妾名伶赏花吟诗,共享欢乐,且令人为园中男女一一画像。后柏青、冯宝亦辞官,从龙虽未离职,亦时往金陵与众人欢会。诸名士子嗣皆光宗耀祖,富贵累世。小说属“狭邪”一类,然与常见的以狎妓为题材之作相比,实有显著不同,不仅写名士与名妓相恋,更写重臣娶妓退隐林下的风流生活。语言流畅,艳而不亵,但头绪纷乱,缺乏剪裁。有光绪四年申报馆初版石印本、光绪二十年上海书局石印本、民国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近有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排印本。
春秋胡氏传辨疑
《春秋》学著作。明陆粲撰。二卷。陆粲,字子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陆粲除此书外,另有《左传附注》十卷,《春秋左传镌》二卷。此书旨在驳正胡安国《春秋传》之失。其自序谓胡氏说经或失于过,辞不厌繁,而《春秋》之意愈晦,故著此书以论辨之。书前自序:“胡氏说经,或失于过求,词不厌烦而圣人之意愈晦。故此以辨论之。”大旨主信经而不信所谓例,体例先列胡安国《春秋传》于前,后用己说纠驳。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一卷,唐不空译,尾题政作正。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凡三卷(或十二卷)。略称圆觉经大疏。唐代宗密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四册。随文解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初揭出‘归命妙色身’等五言十六句之归敬颂,次将圆觉经分为:教起因缘、藏乘分摄、权实对辩、分齐幽深、所被机宜、能诠体性、宗趣通别、修证阶差、叙昔翻传、别解文义等十门,并解说其文义。撰者宗密系由圆觉经而得悟者,故平生特别推重此经。除本疏之外,另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八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卷、大方广圆觉经略疏钞十二卷等,以细解其文义;其中,释义钞为本书之注释。其他注书有宋代观复之圆觉钞辨疑误二卷、元代清远之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