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

袁中道
  • 姓名:袁中道
  • 别名:字小修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公安(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1570年6月10日
  • 逝世日期:1623年10月19日
  • 民族族群: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3年10月19日),明代诗文作家。字小修。公安(今属湖北)人。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才华,10多岁写出的《黄山赋》、《雪赋》,长达5千余言。壮年喜欢漫游,“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几半天下”。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6)才中进士,时年已47岁,因此,诗文中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凄苦情怀。成进士后,先授徽州教授,历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仪制、吏部郎中。天启三年(1423)病卒。著有《珂雪斋集》24卷、《游居柿录》20卷。


袁中道去世较两兄稍晚,能看出公安派所产生的“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的流弊,从而对公安派主张有所修正。他反对那种“冲口而出,不复检点”的“俚易”之作,认为诗歌“未有不贵蕴藉者”。如果“词意一时俱尽”,就会“多伤率易”,没有艺术感染力量。他想从既重性灵又重格调的方法来纠正当时的偏向,所以提出:“取汉魏三唐诸诗,细心研入,合而离,离而复合,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在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蔡石瑕诗序》)


袁中道的散文创作,也颇有特色。1、写人,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回君传》不是侧重描绘回君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风貌,而是着重表现作者对回君行为的感受与体验。说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就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寿大姐五十序》突出了作者与大姐之间的感情交流,写得倍感亲切。黄宗羲评价其文说:“一团真气,唯震川(归有光)有此。”(《明文授读》)2、写山水,表现他精于鉴赏的才能。如《游太和记》,说明太和山这一“美丈夫”,分视之,则有“巧幻”、“幽邃”、“宽旷”、“淹润”、“苍古”等不同的美学形态;合视之,则有“全体具”的整体美。这种微观洞察与宏观俯瞰的有机结合,充分说明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他的《游居柿录》,记录了他生活的烦恼与欢乐,记录了他感情的波澜与变化,记录了他对人生的思考,记录了他对友朋的评点。从其文字的峭拔、流畅与清丽程度看,不少日记就是富有文学色彩的小品散文。


其诗能抒写性灵,清新自然,时有情景交融的较好作品,如《枝江道中》:“楚国丹阳路未赊,峰峦断处又平沙。溪深不障烂斑石,梅老犹余冷淡花。水气漾舟全似月,山岚收雨尽成霞。风烟如此今方到,悔不从前细泛槎。”颇有情趣。他有才多之累,有时顷刻千言,如水东注,诗作显得浅易、繁杂,与其倡导的“蕴藉”不尽相符。

袁中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思想与观念

我的思想与观念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Ideasand Opinions)是英语世界广泛流传的爱因斯坦通俗著作集,自1954年出版以来,一直长销不衰。本书在爱因斯坦本人亲自监督和协助下编选而成,收录了《我的世界观》(1934英译本,1953德语本)《爱因斯坦晚年集》中的重要篇目,及当时新发表的文章,共计121篇,是认识和研究爱因斯坦的必读书。本书汇集了从爱因斯坦最初的职业生涯到去世前的文章精华,内容涉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文化、教育、战争、友谊及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显示了爱因斯坦豁达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

面纱

面纱

《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从《面纱》一书中,读者能看到一个表面漠然中立的叙事者背后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为帝国叙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东方主义的政治文化观;作为一个关注人性的个体作家,他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他对爱的怀疑和渴求、对人性的嘲讽和宽容。

多产集

多产集

短篇小说集。周文著。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除《序》外,收1934年至1936年所写短篇小说15篇,附录2篇。其中《红丸》描写警察查获一罐烟土(红丸),在上交过程中,经手的巡警、传达、科长、督察员、局长等都想从中获利;《健康比赛》描写王奶妈奶养的主人的孩子肥胖康健,自己的儿子却骨瘦如柴;《第三生命》描写西南旧军队以鸦片烟枪为第三生命的腐败情形;《茶包》描写由内地往康藏背运茶包的农民的困苦生活。另外11篇是《山坡下》、《山坡上》、《俘虏们》、《三等车上》、《诊》、《不俗的一群》、《名》、《那首诗》、《陈司事》、《病马》和《退却》。《多产集》短篇小说集收入作者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间的短篇小说十四篇和散文《第三生命》、《茶包》两篇,一九三六年二月由作者本人亲自编定,一九三六年八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此文集将两篇散文编入第三卷“文论·杂文”卷。

都城纪胜

都城纪胜

城镇志。宋耐得翁撰。一卷。得翁为南宋人,生平籍里不详。感于杭州繁荣明秀,特于端平二年(1235)撰成是编约万字。分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院、闲人、三教外地十五目。食店目记南北食品、小儿戏剧糖果,瓦舍众伎目记杂剧及诸部、队、班等情况,道具、唱段、杂手艺等亦有详记,三教外地叙儒,佛、道三教情况。记事虽不及《梦粱录》、《武林旧事》赅备,亦足备考察当时之盛况,并可与其互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楝亭十二种》、《武林掌故丛编》本。今有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标点本,附《东京梦华录》后。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资参考。

妙法莲华经玄赞

妙法莲华经玄赞

亦称《法华经玄赞》、《法华玄赞》。佛典注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号:(1)结48号,首尾均残,存一百三十八行,属卷一;(2)昃68号,首残尾全,存一千一百六十四行,属卷二;(3)河39号,首尾皆残,存二百十七行,属卷四;(4)黄12号,首残尾全,存七百十二行,属卷四。其中河39、黄12号两号原属同卷,现两号间仅残失二百余字。法国亦藏有伯2176、2118、3832等多号。本书以六门科释《法华》,即:(1)说明产生此经的原因;(2)阐述经的宗旨;(3)解释各品的品名;(4)说明该经怎样由罗什最初译的二十七品演化为二十八品;(5)阐述各品的先后次序为何如此安排;(6)逐句引用经文,详为疏释。本书作者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阐述《法华经》之一乘妙法,历代评价很高。未收入中国历代大藏经。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