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

袁中道
  • 姓名:袁中道
  • 别名:字小修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公安(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1570年6月10日
  • 逝世日期:1623年10月19日
  • 民族族群: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3年10月19日),明代诗文作家。字小修。公安(今属湖北)人。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才华,10多岁写出的《黄山赋》、《雪赋》,长达5千余言。壮年喜欢漫游,“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几半天下”。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6)才中进士,时年已47岁,因此,诗文中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凄苦情怀。成进士后,先授徽州教授,历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仪制、吏部郎中。天启三年(1423)病卒。著有《珂雪斋集》24卷、《游居柿录》20卷。


袁中道去世较两兄稍晚,能看出公安派所产生的“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的流弊,从而对公安派主张有所修正。他反对那种“冲口而出,不复检点”的“俚易”之作,认为诗歌“未有不贵蕴藉者”。如果“词意一时俱尽”,就会“多伤率易”,没有艺术感染力量。他想从既重性灵又重格调的方法来纠正当时的偏向,所以提出:“取汉魏三唐诸诗,细心研入,合而离,离而复合,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在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蔡石瑕诗序》)


袁中道的散文创作,也颇有特色。1、写人,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回君传》不是侧重描绘回君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风貌,而是着重表现作者对回君行为的感受与体验。说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就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寿大姐五十序》突出了作者与大姐之间的感情交流,写得倍感亲切。黄宗羲评价其文说:“一团真气,唯震川(归有光)有此。”(《明文授读》)2、写山水,表现他精于鉴赏的才能。如《游太和记》,说明太和山这一“美丈夫”,分视之,则有“巧幻”、“幽邃”、“宽旷”、“淹润”、“苍古”等不同的美学形态;合视之,则有“全体具”的整体美。这种微观洞察与宏观俯瞰的有机结合,充分说明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他的《游居柿录》,记录了他生活的烦恼与欢乐,记录了他感情的波澜与变化,记录了他对人生的思考,记录了他对友朋的评点。从其文字的峭拔、流畅与清丽程度看,不少日记就是富有文学色彩的小品散文。


其诗能抒写性灵,清新自然,时有情景交融的较好作品,如《枝江道中》:“楚国丹阳路未赊,峰峦断处又平沙。溪深不障烂斑石,梅老犹余冷淡花。水气漾舟全似月,山岚收雨尽成霞。风烟如此今方到,悔不从前细泛槎。”颇有情趣。他有才多之累,有时顷刻千言,如水东注,诗作显得浅易、繁杂,与其倡导的“蕴藉”不尽相符。

袁中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集,是诗人从他的孟加拉文版《吉檀迦利》、《奉献集》和《渡船》诗集中选译成英文的。诗集共收103首,于1912年出版,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诗集中,诗人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无限的意志。诗人渴望与神结合,因为与神的分离,给人生带来痛苦,使现实变得黑暗,一旦与神结合,黑暗就会过去,镣铐也会被打碎,诗人和他的国家将会永享自由和幸福。诗人笔下的神是神秘莫测的,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是诗人感到他的存在,受到他的恩赐,得到他的启示。这位神既没有具体的化身,也没有高坐天庭,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与万物化为一体的泛神。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奔走于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之间,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诗人把他作为理想和真理的化身,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与神结合,实现美好的理想,进入自由的天国。因此诗集在强烈的宗教观念中透射出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诗人希望、探索、追求、苦恼、彷徨的矛盾复杂心情,反映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诗人,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企图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的途径来解决社会民族矛盾的改良主义政治理想。《吉檀迦利》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它那清新隽永的诗句,含蓄幽深的意境、朴实平易的比喻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使诗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我国已出版冰心译的《吉檀迦利》。

见素集

见素集

诗文别集。明林俊(号见素)著。 四十七卷。其集原为诗集十四卷、文集三十五 卷,版毁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孙林及祖 于万历时重刊,统成本集,有文集二十八卷,续 集十二卷,奏议七卷。文集卷首有正德元年 (1506)张翊等序,二十八卷均为各体文。续集 前有嘉靖十五年王凤灵等序,卷一至卷五为 诗,卷六至卷一二为文。后有附录二卷,收录生 平家世文献。并有万历十三年(1585)林及祖 跋。文集与续集中之文正好三十五卷,而诗只 五卷,已不符十四卷之数。其诗集十四卷,今存 有明正德十四年原刊本。有万历十三年林及祖 南京刊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入。

宁坤秘笈

宁坤秘笈

妇科著作,署名竹林寺僧撰写的女科著作。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肖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并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女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自清初以后始有据不同传抄的各种刊本行世,但书名与内容、体例均有较大的出入,种类亦多达30余种,其中流传较广的如《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宁坤秘笈》、《竹林寺女科秘书》等。现存多种清刻本。

窥天外乘

窥天外乘

一卷。明王世懋撰。此书为王世懋诸多著述之中较有价值的一部书。专论明代掌故、故事,中间参以作者之论断。许多记载持论公正,足资参考。尤其是关于明代掌故之记载与辨疑,较有价值。此书体例颇似《龙川略志》之体例。但《龙川略志》只记作者之所阅历之事,而《窥天外乘》则泛言明朝一代之事。其中关于“建文当复年号、修实录;景帝当称宗;兴献帝不当祔庙;仁宗、宣宗不宜以兴献帝之故而早祧”等条,持论皆正。同时他又对“宣德非建文之子、元顺帝非合尊子”等加以辨正,认为这些一出于建文故臣之口,一出于宋遗民之口,均未可信。另外书中所记关于佩袋官窑器之类,亦足资考证当时之掌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版本很多,有《王奉常杂著》本、《纪录汇编》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元明善本丛书》本等。

三自性论

三自性论

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印度·世亲菩萨造,全论共三十八个颂。民国三十八年,由刘孝兰于重庆依藏文译本译出。现收于《大藏经补编》第九册。 所谓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此三自性为无著、世亲学系的总枢纽。本论对三自性的各别性质、相互关系、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问题,均较集中和较具体地作了说明。《三自性论》贯彻了‘唯识’为立场、‘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本论另有金克木依梵文原本及二种藏文译本译出的异译。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

元广福大师僧录管主八撰,共一百七十五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