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 姓名:王守仁
- 别名:字伯安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余姚(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472年10月31日
- 逝世日期:1529年1月9日
- 民族族群: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因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擢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侯,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文成。守仁天姿异敏,好言兵,善射。年十七,师事娄谅,受朱子之学,并究心佛、老二氏,终不得其要。谪龙场后,始悟陆九渊心学,于是针对当时是朱非陆的风气,力倡象山之学。以正人心、息邪说,解救明王朝统治危机为治学目的。提出“心即理”的宇宙观,认为“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王文成公全集·传习录》,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论知行关系,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之体本来如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因此“知行合一并进”,“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文成公全集·答顾东桥书》)又创“致良知”之说,将“良知”与“天理”相等同,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王文成公全集·答欧阳崇一》)“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王文成公全集·传习录》)“致良知”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文成公全集·答顾东桥书》)论修养,则主张存天理,去人欲,通过反求内心的方法,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谈教育,强调启发诱导,潜移默化,引导学者独立思考,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论文则提倡创新,反对复古。守仁心学集中国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明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其弟子钱德洪、邹守益、王畿传其学。著作收入《王文成公全集》。
王守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具有十分典型的尼采式的文风:热烈、有力,痛快淋漓的批判,看似偏激的措辞,读来却给人以一种振奋感。
黑色帷帘
黑色悬念小说代表作。故事源于脑后重重的一击,男主人公回到家里仿佛已隔绝数个世纪。他依稀觉得自己曾被人陷害成为一起谋杀案的疑犯。伴随洗净嫌疑的点点回忆,过去的生活片段像梦魇一样在脑里出现。他极度害怕自己就是真正的凶手,由此陷入十分绝望的境地。但随着记忆的寻回,故事的真相也一点点水落石出。
爱的徒劳
《爱的徒劳》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剧本,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598年。该剧讲述那瓦国君臣四人发誓要清心寡欲,拒绝一切物质享受,不近女色,专心读三年。可是当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侍女们来到宫廷后,他们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争先恐后地向她们求爱。但由于他们缺少真实的感情,法国公主把他们训斥一番以后离弃他们而去。威廉·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讽刺了宫廷贵族的爱情言辞和爱情观。
御定孝经注
福临御定,蒋赫德纂注。1卷。顺治十三年(1653)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世祖福临以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帝王全面接受汉文化熏陶,深悉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之重要,决心以孝治天下。该书之出版、颁行,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治国思想。书前《御制孝经序》阐述孝对国家、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作者说:“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至矣哉,诚无以加矣!”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严肃、十分重要的问题,却与人人息息相通,“其渊源实本于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恭,虽在颛蒙即备天良”。因此,“位于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人生固有的本性。它是在身体力行中实现,“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孝植根于人心,但“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只有在圣贤启迪之下,孝方能成为自觉之行动。孔子之《孝经》便是因此而作。作者又说,自己在治理国事之余,曾再三研读,认为《孝经》一书,“其言近而旨远,理约而该博”,可为立身行道、移风易俗所遵循,“诚万世不刊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但自汉朝以来,为该书诠释作注者日渐增多,却往往不得要领,良莠俱存,于孔子作经之本意,均有未当。有鉴于此,乃纂辑此书,“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窾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同时于“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增入,聊备参观”。以达到“发矇启锢,四方亿兆咸知效法,而允迪共底于大顺之休焉”的目的。通观全书作者之目的达到了。该书共18章,约1万余字,每章之下均以一句话点明主旨。正文则以简洁之词注释析义,清晰明确,甚便阅览。《四库全书》提要称该书“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古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刊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隐,期家喻户晓也。”这是对该书特点的恰当评论。
拟寒山诗
全一卷。元代临济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著。收于中峰广录卷十七。明本仿寒山诗作律诗一○○首,皆系叙说有关参禅之心性旨要,以启发学人之初心。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大虚空藏修法之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