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
  • 姓名:苏轼
  • 别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 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
  • 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
  • 民族族群: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宋仁宗嘉祐二年(1056)与苏轼同应进士考试,主考欧阳修并予录取,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中进士后,在嘉祐六年又应试制科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满因父丧归里守孝三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还朝,正逢王安石变法,苏轼连续上书申述不同主张,不被采纳,要求外放为官。熙宁四年至元丰初年(1078),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官职。元丰二年,何正臣等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攻击神宗,“包藏祸心”,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将苏轼逮捕入狱。出狱后,贬官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改贬汝州。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苏轼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不同意司马光及旧党不加区别地废除新法,在元祐四年出任杭州太守。任满召回,又因上书被出为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绍圣元年(1095),哲宗执政,起用新党,贬斥元祐旧党,苏轼又被视为旧党,贬英州、惠州,直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元狩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还。次年在常州去世。追谥文忠。苏轼一生政治道路坎坷,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为“宋四家”之一。善绘竹,也喜作枯木怪石,有较强的表现力。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苏轼主张“寓意”说,即:“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他视书法为调节生活的一种高雅游戏。但苏轼的寓意,坚持自出新意,变法出新,不计较于工拙,不必矜意做作。另外,苏东坡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中揭示了书法的一条重要法则,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说,学习书法不能仅靠苦练就能通神,需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要多读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苏轼是真正能把理论与创作珠联璧合于一体的第一人。他不仅创造出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的书法杰作,而且以其鲜明的书法观念在当时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意”新风。这种新书风前无古人地张扬了个人的主观意志的作风,显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苏轼提出的“意造无法”思想是这一书风的精神支柱,这一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在他之后,他的得意弟子和知心朋友黄庭坚继其衣钵,成为尚意书风的又一扛鼎人物。宋代另一大家米芾虽然走的是一条“集古为新”的道路,但其张扬意志、淋漓痛快的书风也明显受苏东坡的影响。


苏轼的书法丰腴饱满,浓墨重彩,字形扁平,用笔上采取偃卧手法,追求自然天真,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表忠观碑》、《祷雨帖》、《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黄州寒食诗帖》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文学理论的独到贡献是,把作者道德文章一体发展为创作自身具有内容与形式一体的客观特性,强调作者从事创作的职责和本事在于深入认识客观事物,予以如实的恰到好处的完美表现。他强调其父苏洵的观点,“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指出“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或增损。因而“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工也”(《江行唱和集叙》),强调内容与形式一致,作品有社会效用,“务会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书》)。他认为诗文都须“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文集叙》),反对说空话,批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答王庠书》)。正因对内容有深刻认识,所以对形式也有相应把握。他指出,把孔子“词达”理解为“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一种误解。”认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如果“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甚至“了然于口与手者”,是“千万人而不一遇”的极难的工夫,所以“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他一再说,创作“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说》、《答谢民师书》),至于具体形象,则“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或者像“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是随着作者对客观事物内容的认识而定的。这样的文章是“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从“文理自然”的内容形式一体论出发,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的独到认识和独特风格,反对王安石要求思想统一,指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对于诗文艺术,他主张“词理精确”与“体气高妙”结合(《书子由超然台赋后》),推崇如书画般“妙在笔墨之外”,赞同晚唐司空图“咸酸之外”的见解(《书黄子思诗集后》)。因而在肯定韩愈的“豪放奇险”的同时,他更赞扬陶渊明、柳宗元及韦应物的“温丽靖深”,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枯淡”风格(《评韩柳诗》),做到“境与意会”(《题渊明饮酒诗后》),同时“有写物之工”(《评时人写物》),写出事物的独特形象。在语言上,他早于黄庭坚提出了“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题柳子厚后》)的主张,反对“好奇务新”的形式追求。


苏轼著作众多。通行有诗文合集《四部备要》本的《东坡七集》,诗集有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文集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猜你喜欢的书

诸神之死:叛教者尤里安

诸神之死:叛教者尤里安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的第一部,弗拉维乌斯· 可劳狄乌斯·尤里安,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侄子。其父被堂兄君士坦提乌斯杀害,后者继承皇位。尤里安自幼成为孤儿,被人秘密抚养。十九岁那年,他获准外出游学;后皇帝君士坦提乌斯立其为副帝,命其出征高卢,欲借敌人之手除掉尤里安。但尤里安英勇善战,击败敌人。君士坦提乌斯率兵讨伐尤里安,途中病逝,尤里安正式登基。此后他致力于两件大事: 一是恢复古希腊的多神教,二是重建罗马帝国在东方的霸权。二者最后皆遭失败。363年东征波斯时,兵败泰西封城,溃退中被敌兵投枪刺穿肝脏而死。信奉基督教的约维安继承其位,基督教徒欢庆胜利。

冯曲阳集

冯曲阳集

汉代文别集。1卷。冯衍著。冯衍曾任曲阳令。《后汉书》本传称,冯衍“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唐代李贤注云:“衍集见(现)有二十八篇。”可见其集至唐已佚失近半。明代张溥辑其散佚,刻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仅得其文17篇,计为《显志赋》、《自陈疏》、《奏记邓禹》、《与邓禹笺》、《与田邑书》、《说邓禹书》、《与邓禹书》、《与阴就书》、《出狱后与阴就书》、《与妇弟任武达书》、《与宣孟书》、《自论》、《刀阳铭》、《刀阴铭》、《杖铭》、《杯铭》、《车铭》。张鹏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增辑,增加《杨节赋》和佚文4条,刊入“关陇丛书”,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此篇亦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九章,言识守中黄,建立八柱以养生正性之道。所谓「中黄」者,中言其位,黄言其色,即五行方位之正中也。修中黄之道者以「适正为本」。求之于身,则脾居五脏中位,名曰黄庭,中有真人焉,识而守之,寿与天齐。用之于修性,则以守一正性为本,去其妄性,得其正件。「合乎正真,是名正性」。以中黄之道修身,又须建立八柱。所谓「八柱」者,虚四谷、塞二兑、开二洞之谓也。使眼无非视而神光荧荧,使耳无非听而和声殷殷,口无妄食而灵泉清,鼻无妄闻而真香馨,此之谓「虚四谷」。绝色则前兑精不泄,绝食则后兑炁不泄,此谓之「塞二兑」。开头顶则炁能出入,开上腭则精液流通,此谓之「开二洞」。经文称人身为神之所舍,欲神舍之长存者,莫善于立柱。修中黄,立八柱,则身安性定,而天地之理得矣。

常建诗

常建诗

诗别集。三卷。唐常建撰。常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无知名之士,且集中仅有《宿王昌龄隐处》一首。《常建诗》卷一、卷二为五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七言古诗、七言绝句。共存诗五十七首。卷末有附录。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善于用幽深的笔意,表现孤介的情怀,有浓厚的山林隐逸气,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过去多将其与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并称,属山水田园诗派。殷璠《河岳英灵集》肃代之间所录二十四人,首列常建,录诗亦为最多。并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诸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以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宋欧阳修亦特别称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云:“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题青州山斋》)。其诗略嫌不足者,在于题材比较狭窄,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隐趣的,这与他的经历和生性有关。常建诗集《唐书·艺文志》载为一卷。此三卷本,乃毛晋汲古阁本,云不知何人类而析之,据《书录解题》作于宋末,尚称一卷,则元明人所分类。此本辑入《唐六名家辑》。《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有《常建集》二卷,辑入《唐百家诗》。又有明铜活字本《常建集》二卷。又有《常建诗集》二卷,辑入《唐诗二十六家》。

胡端敏奏议

胡端敏奏议

十卷。胡世宁撰。胡世宁(1469—1530),字永清,号静庵,明代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上书极言时政缺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祜称“南都四君子”。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后减死戍辽东,宸濠伏诛,起戍中。嘉靖 (1572—1566)中,累拜兵部尚书,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与张璁、桂萼不协,以疾乞归,卒谥“端敏”。此奏议原有二十卷,后刊印时仅汰存其半。此本所录奏议,皆有裨于世务,并可与史传相参核。

解脱道论

解脱道论

梵名Vimoks!ama^rga -s/a^stra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朝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定品、觅善知识品、分别行品、分别行处品、行门品、五通品、分别慧品、五方便品、分别谛品。第一品至第三品谈戒,叙述三学、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碍道、八行四观、十三头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与途径;第四品至第九品谈定,叙述四禅及十不净想、十念、十一切入、四无量心、四大食、不净想等三十八行处之种种修定方法;第十品至第十二品谈慧,阐说四谛、五阴、十二入、十二因缘、十八界等佛教教义。此书被认为是觉音撰清净道论之重要理论依据。据日本学者长井真琴之研究,本书与巴利文之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类同,然清净道论所举之多数譬喻,本书则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