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 姓名:苏轼
- 别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 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
- 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
- 民族族群: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宋仁宗嘉祐二年(1056)与苏轼同应进士考试,主考欧阳修并予录取,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中进士后,在嘉祐六年又应试制科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满因父丧归里守孝三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还朝,正逢王安石变法,苏轼连续上书申述不同主张,不被采纳,要求外放为官。熙宁四年至元丰初年(1078),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官职。元丰二年,何正臣等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攻击神宗,“包藏祸心”,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将苏轼逮捕入狱。出狱后,贬官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改贬汝州。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苏轼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不同意司马光及旧党不加区别地废除新法,在元祐四年出任杭州太守。任满召回,又因上书被出为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绍圣元年(1095),哲宗执政,起用新党,贬斥元祐旧党,苏轼又被视为旧党,贬英州、惠州,直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元狩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还。次年在常州去世。追谥文忠。苏轼一生政治道路坎坷,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为“宋四家”之一。善绘竹,也喜作枯木怪石,有较强的表现力。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苏轼主张“寓意”说,即:“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他视书法为调节生活的一种高雅游戏。但苏轼的寓意,坚持自出新意,变法出新,不计较于工拙,不必矜意做作。另外,苏东坡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中揭示了书法的一条重要法则,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说,学习书法不能仅靠苦练就能通神,需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要多读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苏轼是真正能把理论与创作珠联璧合于一体的第一人。他不仅创造出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的书法杰作,而且以其鲜明的书法观念在当时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意”新风。这种新书风前无古人地张扬了个人的主观意志的作风,显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苏轼提出的“意造无法”思想是这一书风的精神支柱,这一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在他之后,他的得意弟子和知心朋友黄庭坚继其衣钵,成为尚意书风的又一扛鼎人物。宋代另一大家米芾虽然走的是一条“集古为新”的道路,但其张扬意志、淋漓痛快的书风也明显受苏东坡的影响。
苏轼的书法丰腴饱满,浓墨重彩,字形扁平,用笔上采取偃卧手法,追求自然天真,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表忠观碑》、《祷雨帖》、《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黄州寒食诗帖》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文学理论的独到贡献是,把作者道德文章一体发展为创作自身具有内容与形式一体的客观特性,强调作者从事创作的职责和本事在于深入认识客观事物,予以如实的恰到好处的完美表现。他强调其父苏洵的观点,“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指出“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或增损。因而“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工也”(《江行唱和集叙》),强调内容与形式一致,作品有社会效用,“务会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书》)。他认为诗文都须“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文集叙》),反对说空话,批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答王庠书》)。正因对内容有深刻认识,所以对形式也有相应把握。他指出,把孔子“词达”理解为“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一种误解。”认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如果“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甚至“了然于口与手者”,是“千万人而不一遇”的极难的工夫,所以“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他一再说,创作“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说》、《答谢民师书》),至于具体形象,则“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或者像“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是随着作者对客观事物内容的认识而定的。这样的文章是“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从“文理自然”的内容形式一体论出发,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的独到认识和独特风格,反对王安石要求思想统一,指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对于诗文艺术,他主张“词理精确”与“体气高妙”结合(《书子由超然台赋后》),推崇如书画般“妙在笔墨之外”,赞同晚唐司空图“咸酸之外”的见解(《书黄子思诗集后》)。因而在肯定韩愈的“豪放奇险”的同时,他更赞扬陶渊明、柳宗元及韦应物的“温丽靖深”,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枯淡”风格(《评韩柳诗》),做到“境与意会”(《题渊明饮酒诗后》),同时“有写物之工”(《评时人写物》),写出事物的独特形象。在语言上,他早于黄庭坚提出了“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题柳子厚后》)的主张,反对“好奇务新”的形式追求。
苏轼著作众多。通行有诗文合集《四部备要》本的《东坡七集》,诗集有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文集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猜你喜欢的书
狄更斯悬疑鬼魅故事集
收录的故事都是狄更斯最受赞扬的作品,读者可以从中一窥狄更斯恐怖小说的天份。尽管有些故事读来让人不寒而栗,但也有些故事带有喜剧色彩。狄更斯在故事中插入代表性的诡异喜剧情节,安排最难忘的角色登场,包括人和鬼,让这些故事跃然纸上,成为一幅幅独具诙谐风格的浮世绘。随着狄更斯的精彩描绘,时空转换为中古世纪,云游在狄更斯的鬼魅幻想世界中:精灵在圣诞夜游荡,鬼魂在阴暗角落里哭泣,疯子在街头狂笑,被害者来到谋杀案的审判现场……
常识
《常识》是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10日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发表的一部宣传小册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些当时社会上的常识,揭露和批判了英国的黑暗与压迫本质,促进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托马斯·潘恩出版的《常识》的英文版是一部宣传小册子,当时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潘恩很快就投身政治斗争中。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独立。 1775年4 月19日的莱克星敦和康柯德的战斗之后,潘恩得出结论,这次起义的目的不仅要反对不公正的税制,而且要支持全面独立。 1776年1月10日,他发表了一本50页的小册子《常识》,书中对他的论点做了详细解释,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这本小册子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在一个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里,可能总共售出了五十万册。潘恩的《常识》比任何一个出版物都更能说服当时的公众舆论支持北美从不列颠独立出来。它还被誉为是《独立宣言》的精髓。
麻疹专论
麻疹专著。全书4章。李聪甫著。此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兼采西医论说,将麻疹分为前驱、发疹、落屑3期叙述。全书分病源、症状、诊断、护理、预防及类症等15节,列举48首方剂,选录病案8例。1940年由唤民书局出版,195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予以再版。
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
元始天尊劝人诵经呼名,使人长生益寿。
古董的自杀
短篇小说。滕固著。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佛典注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智圆撰。十卷。是唐湛然撰《维摩经略疏》的疏释之作。据作者自序称,有感于唐湛然撰《广疏记》与其所删削的《略疏》“文义回互”且多“谬说”,故“别为解释”。全书分释序和疏文两部分。释序包括“释题”、“释纲宗”、“明智者传业”等内容。疏文部分先标题目,次疏本文,亦分序、正说、流通三段。初品为序;中十一品“皆明佛国因果”,为正说;后两品“明佛法供养”为流通。卷一前半卷释序,后半卷至卷四中释“佛国品”;卷四中至卷五中释“方便品”;卷五中至卷七中释“弟子品”;卷七中至卷九中释“问疾品”、“菩萨品”;卷九中至末释“不思议品”、“观众生品”;卷十释“佛道品”、“不入二门品”、“香积品”、“菩萨行品”、“法供养品”、“嘱累品”。书中缺失释“阿閦品”一段。此书国内已失传,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