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 姓名:王安石
- 别名: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 出生日期:1021年12月18日
- 逝世日期:1086年5月21日
- 民族族群: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罢相后封荆地,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于临江郡清江(今江西省清江县),父亲王益其时任临江军判官。由于王安石家世代都是科举仕宦出身,因而他从小就受严格的儒家经典教育,“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忆昨诗示诸外弟》)。庆历元年(1041),他入京应礼部试,一试而中,次年以第四名进士及第,开始仕途生涯。庆历六年(1046),王安石求外调为鄞县令,兴学校,严保伍,起隄堰,贷谷于民,吏人更之,政绩显著。嘉祐二年(1057)在常州任上开凿了一条运河,因劳人费财常自责。次年改任江东提点刑狱,取消了茶叶专卖,做了件好事。在地方期间,他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甚多,于高利贷、专卖品、边庭安危等,多有了解。嘉祐四年(1059),他回京担任了三司度支判官职务,上书万言,历陈变法主张,要求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地主官僚的兼并,加强中央集权等,这就是有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熙宁二年(1069),新继位不久的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副宰相身份主持制置之司条例司,于是,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开始了。而后在全国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史称“熙宁新政”。其时,王安石已身为宰相,他依靠神宗,大力推行新法,并改善与西夏作战形势。但因保守势力的强大,新法屡屡受阻,以致他的两个弟弟、他的好友曾巩等也不支持新法,所以熙宁七年(1074),他辞相离京。而后又复相罢相,退居江宁,隐居钟山,乞灵佛老。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宣仁太后执政,“以母改子”,废除新法。连续的打击,使本来已病重的王安石病情愈重,不到一年,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成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等也无不钦佩。作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议论文、“记”、墓志铭等,均内容充实,风格独特,“有补于世”。但与“韩潮苏海”相比,则见出单薄枯燥之弊。他的最大成就还是诗。除前期为官时的一些社会政治诗外,后期的登山临水、咏物抒怀写景的小诗,尤为“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黄庭坚《后山诗话》),被人称作“王荆公体”,诸如《钟山即事》、《金山三首》等。王安石不以词名,却有名篇,如《桂枝香》、《千秋岁引》等。作为政治家,王安石变法,古今中外驰名。作为思想家,其孔孟韩愈、老庄杨墨及佛学研究,均渊博精深。作为文学家,他的诗文一直影响到“江西”、“桐城”诸派。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老子注》等。研究资料可参见《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梁启超《王荆公》(1936年中华书局版)、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庾子山集
十六卷。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倪璠字鲁玉。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康熙四十四 (170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见闻博洽,好为骈体文,又长于史学。著有《神州古史考》、《方兴通志文》及《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此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于集首。又旁采博收,重为注释。其中如《小园赋》前一段本属散文,而璠以为用古韵。未免失之穿凿。《汉书·艺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自是人姓名。《而信哀江南赋》乃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桂华二字,自属篇名。“冯冯翼翼,承天之则”二句,乃下章之首;而信《皇帝云门舞歌》乃云“清野桂冯冯”。皆显然舛误。璠依违其词,不加驳正,亦失之附会。然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并考核年月,证以《文苑英华》,知为杨炯之文误入信集。辨证亦颇精审。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备要》本等。
养生食忌
又名 《新刻养生食忌》。养生类著作。明胡文焕辑。一卷。文焕有《幼幼集》 已著录。本书首论五谷、五味、五果、五菜、五畜、诸禽、虫鱼、孕妇、乳母、小儿及十二月食忌等诸食忌。次论有毒的果、禽、鱼,及饮食害人、饮食相反等诸禁忌,凡十六门,每门数十条。多为日常生活之饮食禁忌,间有药物七情合和理论。如青豆忌与鲤鱼同食,青蒿同葫荽食气臭,韭忌与蜜食,生果停久或有损处者食之害人等。末附急救良方十四首,如急救六畜中毒、食诸蕈毒、巴豆毒、天行热病等山乡常见病证,均为民间偏方验方。所辑文字简练,惜未注明出处。有清刻 《寿养丛书》本。
海上花魅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书局石印本《花柳深情传》扉页书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书局石印本《花柳深情传》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劝戒小说。原名《醒世新编》,又名《海上花柳游戏传》、《海上花魅影》、《海上名妓争风全传》。此书为中国古典小说中首倡改革开放之书。书叙浙东西溪村魏氏家族的兴衰故事。魏隐仁喜食鸦片,临场参加乡试,烟瘾发作,中途病倒,不久去世。其子镜如、华如兄弟也嗜鸦片如命,终使家道中落,贫困潦倒。魏家塾师孔学究好时文,但下场应试却榜上无名,其后入军营以时文写军情而贻误战机,进店铺当账房不会打算盘使东家亏本,终于明白时文一钱不值。小说还用对比手手法,写兵荒马乱之中,魏府的赵姨娘和丫环春云,因脚小双双死于非命;而天足的孔学究妻子劳氏,不仅大难不死,而且凭劳动建立家业。小说最后写魏镜如兄弟全家纷纷醒悟,戒鸦片,弃时文,放小脚,习西文,办洋务,终使家道复苏,兴旺发达,且请洋人入村办学开矿,使全村乡民皆成巨富。
尚书疏衍
四卷。明陈第撰。此书前有自序一篇,其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于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而以素得于深思者附着之。”第博学聪悟,治《尚书》径自经文入手,覃思精研,期合于古义,不为前人成说所囿,故其创获良多。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周礼》诠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论《武成》无错简、《洪范》非龟文,如此之类,皆见解独到,足破前儒穿凿附会之说。惟其笃信伪古文,以朱熹疑其伪为非,于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书尤多排抵,是其缺憾。此书有《陈一斋全书》刊本,万历壬子(1612)刊本,路有抄本。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 (敬称朱子) 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 《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 《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年 (1166) 何镐 《跋》。《杂学辨》成书于乾道丙戌(1166年),《记疑》成书于淳熙二年 (1176年)三月。朱熹认为,晋宋以来,所谓佛、老的异言异学盛行,人们深受其影响。苏轼、苏辙、张九成、吕希哲为显贵名誉之士,其学乃不知德性命之根源,反引老庄浮屠不经之说,而紊乱先王之典籍 (《杂学辨·后序》) ,贻误后学。朱熹以孟子之心为心,大惧孔孟之道不明,不顾流俗讥议,撰著此书,以指斥其谬。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一卷,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的一部分节录,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与佛的两番问答。初次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二次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弘大誓愿与神奇力量,并劝众生忆念归敬观世音。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闻持本品功德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