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姚鼐
  • 姓名:姚鼐
  • 别名:字姬传,一字梦谷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732年
  • 逝世日期:1815年
  • 民族族群: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清代学者、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号惜抱。安徽桐城人。少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先受经学于世父姚范,后受古文法于方苞后学刘大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转礼部。历充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累迁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曾于《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各书院达40余年,以诲迪后进为事。论学主张义理、词章、考证三者不可偏废。精研经学,博采汉儒之长,而折衷于宋,主张深究义理。认为程朱多得古人精深之旨,而其生平修己立德,且于实际生活中践行其言,故深为后世所向慕,乃至元明两代皆以其学取士。然而正因为利禄之途开,导致学者专于追求富贵,而疏于发明经义。这一陋习延续达数百年之久。到近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于是专宗汉学,以攻程朱为能事,学术为之大坏。其实,汉学和宋学并非水火不容,而可以互相补充。他说:“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博闻强记以助宋君子所遗可也,以将跨越宋君子则不可也。”他还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了汉学产生的根源、特点及缺陷。认为孔子殁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有师受。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但杂糅了谶纬之说,以致学术怪乱。魏晋尚空虚之谈,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由此南北乖分,学术异尚,长达500余年。唐一统天下,兼采众长,将诸经之传注定为义疏,但择取的内容是非不分,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道,群经略有定说。然而元明守之,著为功令。明末至清,学者既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于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甚至于欲尽舍程朱而宗汉,实际是猎其枝而去其根,搜其细而遗其巨。这种近世汉学与“自有真是非,勿徇时人之好尚”的古汉学有着天壤之别,他说:“夫汉儒之学,非不佳也。而今之为汉学乃不佳,偏徇而不论理之是非,琐碎而不识事之大小,哓哓聒聒,道听途说,正使人厌恶耳。”只能使学者玩物而丧志。他直斥当时颇诋宋儒的大学者袁枚、纪昀之非,并对翁方纲说:“诸君皆欲读人间未见书,鼐则愿读人间所常见书耳。”以上学术思想也贯穿于他的古文理论之中。其论文,根极于性命,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他独能抉其徽而发其蕴。所编《古文辞类纂》,分文之体类为13种,而所以为文者则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个方面。认为神理气味,文之精也;格律声色,文之粗也。学者于古人必始遇其粗,中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而遗其粗。论者以为自明以来言古文者,莫详于鼐。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司马迁、韩愈。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派,然论者以为辞迈于方氏,而理深于刘氏。其著作有:《九经说》、《三传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等。

姚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真经注

道德真经注

道家著作。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 崇仁(今属江西)人。官至翰林学士。元大德十一年(1307) 辞疾归里, 南下时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元》等书, 为正厥伪而著其说。澄学以尊德性为本, 故与苏辙指意略同。《四库全书总目》评为: 虽不免援儒入墨, 而就彼法言之,则较诸方士之所注,精遂多矣。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它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 张恨水所著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在此诗歌的基础上改写的爱情小说,叙述出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生动感人的爱情故事。

同姓之婚

同姓之婚

叙述一对同姓夫妻的自由结合,经过坎坷不平、艰难悲苦的恋爱,冲破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封建习俗的压力,以及周围人们的根深蒂固的成见,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小说揭示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愚昧和麻木、卑劣和虚伪,对于农民的落后与愚昧、麻木与愚钝给予了着力的刻画与批判。这一对自由恋爱结婚的夫妻,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他们陷入了孤独无援的困难境地,哀愁像石块似地压在他们的心上。然而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没有把他们压垮,当人们惊讶于他们同姓结婚生出这么好的孩子时,这对夫妻是多么地欢喜和欣慰啊!生活的贫困,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在这一对真心相爱的患难夫妻面前都得到了化解。只因为有了爱的支撑,才使他数年内能够制服在痛苦时不住缠绕着的自杀的念头。濒于崩溃边缘的精神与肉体,幸有爱的支撑,才能顽强地生活下去。现实的残酷与主人公的隐忍,透过自叙传故事的真实感人与情感的真切动人,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酌中志

酌中志

史料笔记。二十四卷,《明季野史汇编》为二十三卷。明刘若愚撰。崇祯间(1628 1644年)成书。刘若愚,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年不详。十四岁入宫,十七岁当宦官。初供抄謄之役。不久。升为奉御。光宗即位,升为司礼监写字奉御,天启初,升监丞。魏忠贤心腹李永贞当权时,入内直房管理文书笔墨之事。魏忠贤倒台后,刘若愚被谪充孝陵净军;不久,因高攀龙被诬致死案被逮下刑部狱。被判秋后处决。于狱中写成此书,后为崇祯帝所见,得免死。书叙万历中迄崇祯十四年宫闱见闻,一卷一题,叙述一事,计有:忧危竑议前、后纪、先帝诞生、今上瑞征、三朝典礼之臣、大审平反、光监遗事、两朝椒难、正监蒙难、逆贤擅政、外来线索、本章经手次第、客魏始末、逆贤羽翼、内臣职掌、大内规制、内板经书、内臣佩服等等。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一卷,唐明旷述,日本义满跋,内题无略字。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元明本说,卷上内题天目中峯广慧禅师语录,卷中下内题天目中峯普应国师法语,附淨土诗、梅花诗、一花五叶集跋。广录见碛韩弊烦函。又称《中峰和尚杂录》。收录《中峰和尚广录》所未收的示众、法语、偈颂、头陀苦行歌、托钵歌等,卷末附日本僧人此山玄的题跋,约编成于日本明和六年(1769)。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