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姚鼐
  • 姓名:姚鼐
  • 别名:字姬传,一字梦谷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732年
  • 逝世日期:1815年
  • 民族族群: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清代学者、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号惜抱。安徽桐城人。少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先受经学于世父姚范,后受古文法于方苞后学刘大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转礼部。历充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累迁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曾于《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各书院达40余年,以诲迪后进为事。论学主张义理、词章、考证三者不可偏废。精研经学,博采汉儒之长,而折衷于宋,主张深究义理。认为程朱多得古人精深之旨,而其生平修己立德,且于实际生活中践行其言,故深为后世所向慕,乃至元明两代皆以其学取士。然而正因为利禄之途开,导致学者专于追求富贵,而疏于发明经义。这一陋习延续达数百年之久。到近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于是专宗汉学,以攻程朱为能事,学术为之大坏。其实,汉学和宋学并非水火不容,而可以互相补充。他说:“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博闻强记以助宋君子所遗可也,以将跨越宋君子则不可也。”他还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了汉学产生的根源、特点及缺陷。认为孔子殁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有师受。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但杂糅了谶纬之说,以致学术怪乱。魏晋尚空虚之谈,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由此南北乖分,学术异尚,长达500余年。唐一统天下,兼采众长,将诸经之传注定为义疏,但择取的内容是非不分,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道,群经略有定说。然而元明守之,著为功令。明末至清,学者既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于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甚至于欲尽舍程朱而宗汉,实际是猎其枝而去其根,搜其细而遗其巨。这种近世汉学与“自有真是非,勿徇时人之好尚”的古汉学有着天壤之别,他说:“夫汉儒之学,非不佳也。而今之为汉学乃不佳,偏徇而不论理之是非,琐碎而不识事之大小,哓哓聒聒,道听途说,正使人厌恶耳。”只能使学者玩物而丧志。他直斥当时颇诋宋儒的大学者袁枚、纪昀之非,并对翁方纲说:“诸君皆欲读人间未见书,鼐则愿读人间所常见书耳。”以上学术思想也贯穿于他的古文理论之中。其论文,根极于性命,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他独能抉其徽而发其蕴。所编《古文辞类纂》,分文之体类为13种,而所以为文者则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个方面。认为神理气味,文之精也;格律声色,文之粗也。学者于古人必始遇其粗,中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而遗其粗。论者以为自明以来言古文者,莫详于鼐。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司马迁、韩愈。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派,然论者以为辞迈于方氏,而理深于刘氏。其著作有:《九经说》、《三传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等。

姚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

诗文别集,十八卷,诗九卷,又名《揭文安公全集》、《文安集》、《秋宜集》等。诗文别集。元揭傒斯撰。各本卷数不一。揭傒斯,字曼硕,生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卒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揭源人。仁宗、英宗两朝历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等官。文宗参与纂修《皇朝经世大典》,又尝进《太平政要》,深得文宗信任,常字而不名,以示亲重。顺帝朝历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官。至正初诏修宋、辽、金三朝史书,揭傒斯为总裁官。卒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诗多为写景抒情、状物喻怀之作,但其中也往往摄取时事及民间疾苦入诗。《临川女》借一盲幼女之口言其家为佃农,母兄因为贫困将盲女投入江中,后为人所救。全诗言浅情深,读之令人酸鼻。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为《揭傒斯全集》,李梦生标校

殷周制度论

殷周制度论

近人王国维撰。王氏自述撰是篇旨在考殷亡周兴之原因。认为周之所以兴,自制度始。并具体论证殷周制度之差异:其一为立子立嫡之制。殷制兄终弟及,殷以前无嫡庶之制,自周始舍弟传子,严嫡庶之分,定嫡长继统之制,所以“息争宁国”。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旋下及大夫以下,宗法及丧服之制由此形成。周代政治赖此宗法之制而益得巩固。其二为庙数之制。王氏考殷人祭法无远迩尊卑之分,周人立尊尊之统,以尊尊亲亲之义立庙制,尊卑分明。其三为同姓不婚制。周初多“异姓之国”,非宗法所能统,乃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实为周人用血缘宗法行施一统之策。以上三制不出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四纲。周代之所以能久兴不衰,就是用此四纲来维系的。此文对学术界影响较大。收入《观堂集林》。

石村画诀

石村画诀

画诀。 清代孙衍栻。一卷。约1820年。该书凡十则: 一、立意, 二、取神,三、运笔, 四、造景, 五、位置, 六、避俗,七、点缀,八、渴染,九、款识, 十、图章。其中渴染一则,作者自谓有秘诀,不忍泯灭,言之较详, 颇具心得。强调画意与诗意的触动情思和创作灵感,要求“以虚运实”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表达绘画的精神和灵气。取景要注重内在精神气质,不论大小幅,要“以情造景”。

杀子报

杀子报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扉页书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一名《清廉访案》、《杀子报全传》。六卷二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20年刊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敬文堂刊本。书叙通州如皋寡妇徐氏与天齐庙和尚纳云私通,为九岁的儿子官保察觉,斥责纳云并将其赶出家门。徐氏嫌官保碍事,欲加杀害。女儿金定知母阴谋,告其弟。官保害怕,告知塾师钱正林。钱不信,亲送官保回家。徐氏当面虚与委蛇,晚上便将官保杀害,且碎其尸,逼金定将碎尸藏入油坛。翌日,钱正林不见官保上学,晚上又梦见官保哭求伸冤,并经金定证实其事,告于官;但因缺乏证据,反被知县诬以讹财不遂,押在监中。官保前去托梦,告以死尸所在,钱又嘱其妻复告。知县遂乔装私访,从王家长工老王等口中得知真情, 终将王徐氏、那云逮捕转解,判处死刑,并释钱出狱。

牛羊日历

牛羊日历

唐代传奇小说。1卷。刘轲撰。题中之“牛”指牛僧孺,“羊”指杨虞卿、杨汉公兄弟。文叙牛、杨等人在朝中的劣迹。先述杨氏兄弟登第后二十年把揽朝政,党同伐异,造谣诬陷;次写牛与之朋比为奸,诡诈窃誉。与《周秦行纪》均为唐牛李党争的产物,乃李党攻陷牛党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刘轲《牛羊日历》一卷(牛僧孺、杨虞卿事。檀栾子皇甫松序)。”《宋史·艺文志》同。《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入传记类。《资治通鉴》卷20引“皇甫松《续牛羊日历》”,其书名既不见于著录,所引一则引文又已见于《牛羊日历》,可能就是一书而误引。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的《四部正讹》又疑作者刘轲也属伪托,是皇甫松之同党所为,但无确证。

珠玉词

珠玉词

词别集。北宋晏殊(991—1055)撰。一卷。殊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十三岁时即以神童被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使尽读秘阁书。仁宗朝尤加信爱,历居显宦要职, 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培养、提携人才较多,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著有《临川集》、《紫薇集》等多散佚,文集仅存一卷,名《晏元献遗文》,有《四库全书》本。此词集收词一百三十一首。词承南唐冯延巳余风,为北宋初期词家之开祖。原集有张先序,己佚。今存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明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毛本收词一百三十一首,较为完备,《四库全书》、《四部备要》皆据以收录。清咸丰二年晏端书辑《历代诗余》中晏殊词为《珠玉词钞》,而以毛本多出的三十七首为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