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 姓名:柳宗元
- 别名:字子厚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773年
- 逝世日期:公元819年11月28日
- 民族族群: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少时精敏绝伦,写得一手好文章。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二年后,授太子校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年轻有为,名声很高。贞元十七年(801),授兰田尉,留京兆府主文书,十九年(803)升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为“永贞革新”领袖人物之一。他积极参加决策谋议,施展着革新济世的抱负,执掌章奏,发挥了盖世超群的文才。革新失败后,先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途中又加贬为更为偏远的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谪居十年。宪宗元和十年(815),改迁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四年后,死在柳州。柳宗元在永州时,名为官吏,实为“系囚”,连生活都无着落。政治上长期遭受沉重打击,但斗志不减。结交处境相似的有识之士,深入下层社会了解民众疾苦,把理想和愤懑投入到撰文赋诗中去,并致力于古文运动。永州十年,成为柳宗元创作的一个丰收时期。晚年被贬柳州,当地更加荒僻,他发布一系列政令,引导民众发展生产,并逐步扭转了当地典卖奴婢的陋俗,很快使社会安定繁荣,落后面貌大为改观,因政绩显著,又有“柳柳州”之称。他和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完善并发挥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杨评事文集后序》等文集中表达了他进步的文学主张。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等,表现出杰出的唯物思想。他的游记散文有《永州八记》等30余篇传世,形神兼备,情文并茂,对我国山水游记文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写下70余篇传记文学,不少取材于社会底层,思想深刻,生动形象。《捕蛇者说》、《种树郭橐砣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历代传诵。他的寓言散文,托物虚构,针砭时弊,抒发愤懑,于幽默、讽刺之中显现沉郁悲愤的情思。经他大量创作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三戒》、《罴说》、《蝜蝂传》、《骂尸虫文》等多有名篇。他的诗今存约140余首,题材广泛,思想深刻,情景交融,明彻简峭,古今各体皆有佳篇。刘禹锡编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九十论
一卷。宋许叔微撰。此书为作者自述医案集结而成。书中载各种疑难之证医案九十则,每则先述病例及治疗经过,然后剖析评说。作者在理论上以张仲景学说为指导,凡脉证与张氏之说相合者,用其正法,有不尽相合者,则参证仲景他法以为变通,并且援引《素问》、《难经》之精义,融汇贯通。作者认为,其他各家脉法与仲景不尽同处,伤寒脉当以仲景为准法。此书理论联系实际,阐发伤寒理论,辨证详明,切合实用,为伤寒学不可多得之作,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等参阅,可见作者精深学术思想与丰富临证经验。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有清咸丰中仁和胡氏琳琅秘室丛书本,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
畸人手记
短篇小说,张天翼用辛辣的笔法刻画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两派势力夹击之下, 变为 “中间人 ”的过程 。以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中心, 小说还探讨了新文学幼稚病、国民性等问题, 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也作了一定反思。《畸人手记》写于1936年,介乎《包氏父子》(1934)和《华威先生》(1938)之间,可视作张天翼创作高峰期的作品。
朱子学提纲
1970年钱穆先生因撰写了《朱子新学案》,“分篇逾五十,全书超百万言,恐读者畏其繁猥”,作《朱子学提纲》,“冠于书端,庶使进窥全书,易于寻究”从钱穆先生的《朱子学提纲》,我们可以归纳出朱某理学思想的特性。朱来理学思想是在孔子内在思想性特征基础上,通过包括苟子、董仲舒、张载、二程等人的演化、桥梁,寓政治、道德与思想意识为一体,“朱子精神气魄宏大,故能立大规模而兼斯两者。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简言之,“惟朱子,一面固最能创新义,一面又最能守传统”,而为集儒学之大成者,充分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体系的时代创新性、民族文化传承性、集大成科学理性和经世致用社会大众性。
衣钵名义章
衣钵名义章,一卷。宋允堪撰。景德二~嘉祐六(一〇〇五~一〇六一)。
净慈要语
凡二卷。明代鼓山元贤(永觉元贤)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八册。收集有关念佛、放生之要语而成。‘净慈’系取自其师闻谷广印之庵号。此书依之而立净、慈二门,前者阐明念佛三昧之解行,后者则戒杀生,劝放生。元贤参谒广印,受云栖袾宏之戒本,禀其禅、净、戒一致之说,唱导以念佛三昧总摄万行,以杀生一戒为众善之首。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一卷,唐般若三藏译。佛说那罗延力之量,比较佛力。因说为施食者得此佛力也。






